葉成杰
新課程提倡,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我們所構造的教學體系能否讓全體學生都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生動活潑的、較為全面的發展?這是每個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和探索解決的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化學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思考與實踐.
一、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教輕學.長期以來,受“知識本位”、“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為特征的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完成教學中的認識性任務,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目的.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教學過程的設計重點是按教材邏輯講清知識.盡管提出了研究學生的任務,但研究的重點也是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在何處等.反映在教學上,講課盡力講全、講透、不留余地,課外布置大量作業,不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與時間;“講授”成為為教師的特權,“提問”成為雙邊活動的唯一方式;教學設計重預設輕生成、重布置輕達成,學生參與少,課堂生成少;從平時的課堂教學到公開課、評優課、示范課,無不以教師的“教”為評價課堂教學水平的主體,只問教師“講”了多少,不問學生“學”了多少,學得怎樣.其結果把學生“壓”成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接受教師的灌輸,失去了自主學習的興趣.
2.重教師的行為變化,輕學生的行為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學生得出教案中預定的答案.因此,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其變化在課堂上體現很充分,學生是否達到目標、得到了發展,不得而知.課堂成了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是“觀眾”.這種教師的行為代替學生和行為變化的做法,使學生失去了借以培養能力、挖掘內在潛力、主動發展的機會.
二、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1.樹立學生的主體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雖有不足和幼稚,但是具有發展潛能,具有主觀能動性,是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變只有學生接受為師生共同接受,并由此改革教學的傳統方法,即變“灌、管、壓”為“啟、引、導”.例如,在講“元素”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考量對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可以從不同的氧原子或碳原子中的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這一結構上的差異引入,進而引導學生從宏觀上領悟物質的組成,對于元素概念中的“同一類原子”體現在何處,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而鈉原子與鈉離子由于其質子數一樣且屬同一類,故屬于同種元素.
2.誘發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發生于單純的吸收.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或順應新知識的建構過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才能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參與教學.例如,在講“分子”時,將50mL的水與50mL的酒精混合,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所得溶液的總體積為100mL,而實際上總體積卻小于100mL.這是學生意想不到的,他們急于知道原因,思維處于一種憤悱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講授分子的特點,學生就會認真聽講.這種例子還有很多,關鍵是教師采取怎樣的有效方法與措施,創造一種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和氣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3.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學生自主活動的展開,學生的自學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動中才能變成教學的一種活力.要引導學生自主活動,教師就要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因此,在教學時間和內容分配上,教師要精心構思,合理布局,使整個教學疏密有間,張弛有致.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環節上,教師也要留有余地.因為教學需要等待,需要生成.例如,在講“酸與堿的性質的對比”時,能由學生發現的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發現,能由學生歸納總結的知識,教師就不要急于先下結論.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實踐:一是整個教學系統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其他要素服務于學生這個主體;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啟發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主動進取,自覺自愿地動手動腦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