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娟
作業能夠暴露出學生在知識學習和方法應用上存在的各種不足.好的作業設計,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學習反思.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的講評策略直接關系到學生思維延展的深度和廣度.
一、布置個性化作業,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檢索、思考和應用的過程.由于不同的學生學習基礎、課堂接受能力的差異,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差異,教師切忌一刀切進行作業的布置與講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個性化作業的設計,確保每個學生在其最近發展區內能夠獲得最大化的發展.
1.調整作業結構.我們環顧當前的高中數學作業結構不難發現,作業結構的設置不盡合理,教師通常將自己認為的好題、必要題塞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后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只考慮到這些問題應該要會做,而忽視了作業的結構是否合理.個性化作業,應該有作業結構的優化,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以基礎性知識和技能為核心,在此基礎上進行中等難度和較高難度作業的配置,保證學生在課后都能進行獨立思考和完成作業.在布置作業時,筆者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選擇的是6∶3∶1的作業結構,即60%的習題是基礎性習題,幫助學生完成課堂所學數學知識的復習與鞏固,當然也有基本的應用,課堂認真學習的學生可以獨立完成;30%的習題是涉及幾個基本知識和方法應用的中檔題,這些習題需要學生思維上拐彎,學業成績中等及以上的學生能完成,基礎薄弱的學生在完成前面60%的基礎題的基礎上對于這30%的數學題也能有所思考,但是可能思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這恰是課堂的生長點所在;最后10%難度較高的作業,主要作用在于培優.實踐表明,合理的作業結構能夠讓學生完成大部分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繼而培養和維系學習數學、思考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
2.注重作業的系統性.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科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促使學生對規律、方法進行反思與總結.例如,在復習“化歸與轉化”時,筆者考慮到知識結構的系統性,課后布置如下作業.作業1:設a∈R,若x>0時均有[(a-1)x-1][x2-ax-1]≥0,求a的值.作業2:設函數f(x)=ln(x+1)+a(x2-x),其中a∈R. 求:(1)討論函數f(x)極值點的個數;(2)若x取任意正數,f(x)≥0成立,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作業3:已知函數f(x)=x3+32(1-a)x2-3ax+b.求:(1)求f(x)的單調區間;(2)是否存在實數對(a,b),使得不等式-1≤f(x)≤1對x∈[0,3]恒成立?這些作業題緊緊圍繞“必要條件”,而且解題的難度適中,有一定的梯度設計,先是求參數值,接著求參數范圍,最后探究存在性問題,使學生通過這些數學問題的解決,對必要條件在數學問題中的應用和“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系統、深刻的認識.
二、多元化講評,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走出來
1.留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對于作業中的錯題教師應該留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反思原有的解題過程.如果是疏忽大意,學生能夠很快地感知,下次會在這個問題上格外留意;如果是思維障礙或者是知識缺陷,學生會主動地向周圍尋求幫助.這個時候,讓做對的學生對其進行講解,能使學習小組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是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的過程.例如,上文中的“作業1”,有的學生按常規思路來做的,機械地令f(x)=[(a-1)x-1](x2-ax-1),把問題看作f(x)≥0在(0,+∞)上的恒成立問題,接著借助于常規的恒成立問題的解題思路進行解題,往往因為過程煩瑣而導致求解失敗.作業發下去后,或自己反思或相互討論,學生自主找到新的方法.這樣,避免了不必要的討論,解題過程更加簡捷.
2.方法講解后,進行必要的變式訓練.不可否認,有些數學作業的錯誤屬于學生普遍性的錯誤,或者有些數學問題的解決途徑學生未必能夠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與講解,而講解這道數學作業題并非是終點,還應該給出變式讓學生自己再走一遍思維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錯誤中走出來.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學生具有可塑性,利用“最近發展區”、“分層教學”等教學理論,優化作業設計,促使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