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迎新 攝影/張
寧靜貞藏 止于至善
——專訪廣東省汕頭市奧馬眼鏡運營經理蔡帆
文/張迎新 攝影/張

汕頭市作為粵東的中心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發展的今天形成了典型的開埠文化。地道的汕頭人,會對汕頭的開埠文化情有獨鐘,空閑之余,他們喜歡在熟悉的老市區大街小巷追尋屬于原潮汕人的歷史印記。而如今在新舊城區改造的過程中,汕頭作為沿海經濟特區也在原有城市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改造,年輕一代人眼中的汕頭多了幾分商業氣息,但汕頭整體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夏季不會酷暑難耐,冬季也不會寒風刺骨,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就在這樣一個微風和煦的城市見到了這期的采訪對象蔡帆,一身休閑裝扮的他,低調沉穩。采訪開始,我試圖先讓蔡帆評價一下員工、家人、自己眼中的自己,但后來沒有下文,蔡帆解釋道他不善于自評,更愿意接受他評。我沒有刻意去探尋緣由,接下來的采訪讓我逐漸清晰地看到一個韜光養晦、深藏不露的蔡帆。

1984年出生于廣東汕頭,2005年求學澳門,畢業后留在澳門工作至2014年。在澳門的10年時間,是蔡帆價值觀形成并確立的階段,因此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一切成為了他人生經歷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2009年,蔡帆從澳門科技大學畢業,脫離繁重的學業,他并沒有感覺輕松,反而是迷茫困惑席卷而來。在許多人眼中,鏡二代不會有生活的壓力,因為他們從小衣食無憂,有優厚的資本去揮霍。但畢業后的蔡帆面對父親拋來的橄欖枝卻沒有動搖,堅持留在澳門自食其力。開始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曾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何種職業,收銀、發傳單等等工作他都嘗試去做過。后來和一位大學朋友一起創業才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和人生坐標。回憶起當初和朋友一起創業奮斗的5年時間,他非常知足。蔡帆說,人生的目標明確了,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是一件是非常開心的事情。那時的許多經驗對于蔡帆來說都彌足珍貴。
2014年,而立之年,蔡帆作出一個重大決定,和父親進行多次交流后,他決定放棄澳門的事業回到汕頭跟父親一起管理經營了35年之久的奧馬眼鏡,開始新的職業生涯。
人生總在不斷地“輸入” “輸出”,如果輸入大于輸出,人就是積極向上的。蔡帆就是這樣,進入眼鏡行業2年時間,不能說諳熟行業各個環節,但他始終保持著虛心學習的心態,不斷請教父輩們成功的管理經驗,同時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并改進企業的不足之處。在澳門的那段生活,讓蔡帆學會的更多是理性思考。回到汕頭后,他會很客觀地對比澳門與汕頭的企業在經營上存在的不同之處,他也會將澳門一些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與汕頭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去創新管理機制。
目前,眼鏡行業正處于交接班之際,如何將辛苦打下的江山傳承給“鏡二代”成為不少行業“打江山”一輩最為關心的話題。蔡帆同樣需要考慮如何才能將奧馬眼鏡做得更好。進入眼鏡行業后不斷積攢的豐富經驗、對生活的感悟以及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品質成為蔡帆在眼鏡行業迅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兩年的時間看似短暫,但他已經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蔡帆(右)與萬新光學集團銷售運營總監湯堅(左)談笑風生
蔡帆時常會想起父親說的這番話:“公司就像一艘前行的船,船長和水手齊心協力,每天將船只往前開,在行進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收獲。如果有一天船長老去,誰來掌舵?沒有了船長的水手怎么辦?”
父親的這番話是讓蔡帆下定決心回歸奧馬眼鏡的一個重要原因。蔡帆說也許而立之年的想法會和前幾年有所不同,他用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說服了自己接手父親的事業:首先,眼鏡行業規模不大,但整體生命力非常強,發展潛力大,企業發展的根基是穩固的,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慢慢耕耘,是一份值得用時間和花心思去好好經營的事業。其次,父親關于“船長與水手”那番話背后所蘊涵的責任感深深地打動了他,雖然父輩沒有強求他去承擔,但他覺得必須擔負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從決定進入奧馬眼鏡開始,他就沒有想過退路,既然決定了去做這件事情,就要想方設法把它做得非常完美。他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融入行業,融入奧馬眼鏡。并非專業出身,沒有學過視光專業,蔡帆坦言一開始很難找準方向和目標,他沒有逃避,迎難而上,跟著部門經理慢慢學習積累,他發現這份事業越干越有趣,信心也開始增強。
對于現在的蔡帆來說,結束了澳門的生活和事業是減法,回到奧馬眼鏡卻是人生的加法,這也開啟了他對眼鏡事業的堅定與滿懷期待。
蔡帆很上進,進步也很快,剛進入奧馬眼鏡時,行業不少人認為電商、快時尚、視光中心等新業態猛如虎,對此,他卻十分冷靜和客觀地分析這一切:“之前的一線經驗告訴我市場平行發展,各自盈利是規律,實體店自身的優勢是任何新業態都無法取代的,各業態的增長率足以證明這一點。”
由于奧馬眼鏡目前的主要經營區域是汕頭市場,因此在本土必須要深耕細作。蔡帆的謙遜讓他始終堅持腳踏實地做事的態度,每天都會去門店收集一線經驗,總結規律和改善管理理念。對于如何更好地將在澳門學習到的有效經驗與汕頭文化相交融,蔡帆自有一番思考:澳門標準化、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經驗是外來文化的優勢,根據汕頭本土文化的獨特性,他適當提出了調整管理模式,并在企業中試行,比如員工休年假,公司出資提供旅游機會的管理機制對于員工是福利,也是激勵措施。
談起未來發展,蔡帆認為有挑戰有成長,“鏡二代有先天優勢”的說法他不盡茍同。他說,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會走得更遠看得更清楚,比起其他人會少一些彎路,但壓力也會更大。“站在巨人肩膀上會很尷尬,無形中會要求自己比父輩做得更好,面對市場格局不斷更新變化,父輩的許多經驗也需要跟著調整,每一次決策都會牽動很多,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夠將奧馬眼鏡更好地傳承下去,但是未來的發展沒法預測,只能未雨綢繆,多一些危機意識,少一些驕縱。”
突破人生的每一次困境都是一次歷練,蔡帆也在不斷挑戰自己。專業知識的缺乏是他的短板,但他沒有拿自己的短板去比拼,而是將管理上的優勢靈活應用。從回到奧馬眼鏡的那一天起,他便放下身上所有的光環和頭銜,深入到一線對18家門店的經營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他很謹慎,每次學習都在尋找規律,并將所獲信息與經驗十足的父親或是管理層交流,確認無誤后才會開始施行。
蔡帆做事有很大一個特點:不動底線的穩扎穩打,很少有飛躍性的改變。他說這是因為他習慣于求穩,不喜歡大刀闊斧的改革。
蔡帆給奧馬眼鏡帶來了很多新的思想,面對行業的改變,他沒有自亂陣腳,而是客觀評估奧馬經營的核心模式是什么。面對未來市場發展,他有自己的規劃,信心十足:以汕頭為主,輻射整個粵東,區域性地實現加盟。適應市場轉變、擴大或者堅持原有的經營模式是未來必須作出的選擇,蔡帆也不例外。他認為目前中國的零售區域性很強,提高整體的覆蓋率,讓品牌傳播得更遠是奧馬發展的目標。


為了調查汕頭消費群對奧馬眼鏡品牌的認知度,蔡帆親自進行了實地調查,大部分的消費者非常認可奧馬,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但也有部分消費者對奧馬還有抱怨,這卻成為了他工作的動力。在他心里,企業的傳承關系到企業發展的生命力,對于奧馬眼鏡來說,矢志不渝的是文化的延長和生命力的延長。
奧馬眼鏡近兩年發生了很大改變,會員制不斷改革與完善、微信平臺從2014年的萌芽到現在的成熟、數據化管理平臺的不斷健全等,這都是蔡帆交出的答卷。因為對數據真實性的推崇,蔡帆每次都會定期和奧馬IT部門的成員一起分析,并與采購部門、財務部門一起開會決定次月的銷售戰略,這種及時并且更有針對性的管理帶來的是奧馬的快速發展。
蔡帆說:“做任何事業都要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
以前奧馬眼鏡的選址更大程度考慮的是店面成本問題,而在后期,隨著管理經驗的成熟,新店鋪的選址首先會考慮到城市的發展規劃,根據政府的政策和客流量發展來決定;其次才是人力、財力成本等方面的評估。
經過35年的發展,奧馬眼鏡發展壯大到了18家門店,統一化的管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2年來,蔡帆成熟不少,目前所做的每一項決策都要為未來開更多的店預留空間,這種長遠考慮是危機意識的一種體現,同時也在警醒自己,員工流動性太大對企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蔡帆眼中,最佳的管理方式就是溝通。進入奧馬眼鏡初始,他看到了很多問題,流程的繁雜帶給工作的不便利,通過不斷簡化流程,統一化管理變得更加有章可循。但蔡帆有底線,所謂的簡化并不是沒有過程,而是在有監督機制的限制下達到高效率管理。
對于2017年的發展計劃,蔡帆成竹在胸。他將員工福利的修改作為2017年計劃的一個重要版塊;其次是薪資結構的調整,將一線反饋的信息進行整合,盡量保持門店之間的平衡;重新進行門店的等級劃分,目前已經做完了庫存調整,鏡架、太陽鏡、老花鏡等品類會變得更加可控。
談起轉型,蔡帆說會在冷靜思考后作出選擇,他堅持一個觀點“任何人不能忘記自己在做什么,企業的變更需要想清楚是否有降落傘保護,如果有,可以大膽嘗試;如果沒有,就需要謹慎。”這并不是懼怕,而是厚積薄發。
人的生活不能被帶入,要學會帶出。蔡帆有句話說得很在理,“人不能完全陷入工作中去,有時候需要往外走才會想到更多的東西”。談起眼中的幸福,他認為簡單知足最好。
潮汕人是一個有信仰的族群,信仰的動力是對內心的一種規誡,蔡帆的信仰是明燈,希望這盞明燈能夠指引他帶領奧馬眼鏡越走越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