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龍
摘要:目的 探討使用針灸聯合藥物對頑固性面癱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頑固性面癱患者200例,隨機將其分為針灸聯合藥物治療組(觀察組)和單純藥物治療組(對照組),每組患者10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給予藥物治療,觀察組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治療5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痊愈32例,顯效50例,有效16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痊愈20例,顯效34例,有效28例,無效18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2%,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經統計學對比,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針灸聯合藥物聯合治療頑固性面癱,能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操作簡單,無不良后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針灸;頑固性面癱;藥物聯合
頑固性面癱的治療較困難,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筆者采用針灸(頭體針相結合、局部穴位透刺帶電、TDP 照射等)聯合藥物對頑固性面癱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治療的20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所有患者臨床表現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隨機將其分為針灸聯合藥物治療組(觀察組)和單純藥物治療組(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齡16~73歲,平均35.8歲,病程1~50 d。觀察組患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齡17~76歲,平均37.6歲,病程1~45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對比后,兩組患者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治療前3 d,給予患者靜滴地塞米松,10 mg/d,再口服潑尼松片,3 次/d,10 mg/次,給予治療2~3 d后應逐漸減量藥量,到第10 d停藥;再給予肌注維生素B1100 mg、甲鈷胺針0.5 mg,1 次/d;口服地巴唑20 mg,3 次/d。對發生病毒感染的患者,給予靜滴阿昔洛韋500 mg,8 h/次。
1.2.2觀察組 觀察組給予藥物治療同對照組,并給予針灸治療。頭針:選擇患者健側頭部運動區下1/3區,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進針點選擇中下段,按操作規程進行,按頭針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患者感覺到麻脹后快速旋轉3~4 min,不帶電,間隔10 min/次。局部透穴電針療法:“陽白”透“魚腰”,“太陽”透“下關”,“牽正”透“地倉”,“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地倉”。隨證配穴:選擇患者患側穴位,鼻唇溝平坦配“迎香”、“失笑”穴;人中溝平坦配“人中”;耳后痛配“風池”。進針采用傳遞式透穴,每次選3~4個透穴及相應配穴,得氣后接電針儀,斷續波,30 min/次。體針:選取雙側“合谷”、“足三里”、“太沖”健側的“下關”“三陰交”,其中“合谷”、“足三里”、健側的“三陰交”行針用補法,“太沖”行針用平補平瀉法,健側“下關”行針用瀉法,10 min/次。針刺過程中給予患者TDP燈局部照射30 min,照射范圍為患者患側面頰及耳后乳突周圍。以上療法1 次/d,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 d,治療5個療程,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1.3療效標準[2] ①痊愈:面部表情肌功能完全恢復,與健側相同。②顯效: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復,運動時還有輕度不對稱。③有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改善明顯,但還存在一定面肌功能障礙。④無效:面部表情肌功能無改善。
2 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100例患者中,痊愈患者32例,占32%,顯效患者50例,占50%,有效患者16例,占16%,無效2例,占2%,治療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100例患者中,痊愈患者20例,占20%,顯效患者34例,占34%,有效患者28例,占28%,無效患者18例,占18%,治療總有效率為82%,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經統計學對比,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面癱在臨床多有發生,是一種常見病,面癱一年四季均有病發,以冬春季節為多發季節[3]。近年來面癱的臨床發病率逐漸提高。面癱在祖國醫學早有記載,其中《靈樞·經脈篇》記載到面癱有“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緩不勝收,故僻。”《類證治裁》云類證“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潤筋脈也?!惫手嗅t認為面癱的起因大多數是由于患者自身脈絡空虛,一遇到風寒,其陽明、少陽經絡受到風邪侵害,就容易導致其氣血阻滯,經脈失養,筋肉緩而不收,引起面癱的發生。而頑固性面癱可能是由于患者的病程長,或治療不及時或發生誤治,導致患者氣血更虛、面部經絡瘀阻,患者氣血運行不暢加上痰瘀互阻,使治療更加困難。
臨床上有多種治療面癱的方法,采用針刺治療面癱,具有取穴少、易操作、費用低、無副作用、患者易接收等特點[4]。針刺治療面癱時,筆者將頭針運動區下1/3這一方法進行整體調節,用于治療周圍性面癱,提高了臨床的治療效果,患者療效滿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針刺通過高陽抗顱骨刺激了患者的面神經皮層的投影,并達到一定的量,使面神經的高級中樞對面神經的低級中樞及面神經的周圍神經末稍抑制增強,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由于頑固性面癱是本虛或本虛夾實之證,夾實多以瘀血阻絡為主,故后期治療培補正氣,活血通絡是關鍵。取穴以陽明、太陽經穴為主,起到疏調患者局部筋絡氣血、活血通絡的作用,補“足三里”、“合谷”穴,“合谷”穴可以疏通經絡,活血祛瘀;“足三里”穴可以調理脾胃,生血壯氣。因此,針刺“合谷”、“足三里”穴,可以激發患者經氣、促進其氣血運行,能有效治療中后期面癱[5]。“太沖”可以治療口歪,與“合谷”相配屬開四關,瀉健側。“下關”穴,可以起到補虛瀉實的作用,“太沖”、“合谷”、“下關”共用,既可以補益氣血、開關通絡、又能補虛瀉實、調節平衡?;颊哚槾踢^程中局部給予照射TDP燈,是對患者進行熱療,可以擴張患者局部血管,使其氣血更順暢,舒展局部經絡,促進其局部的微循環,加強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從而加速患者病變組織的恢復,鞏固和提高針刺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頑固性面癱患者使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能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并且無不良反應,操作簡單,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2]楊沖.溫通針配合透刺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5(29):287-288.
[3]趙魯琦,崔靜.針灸治療面癱49例分析[J].中國誤診雜志,2009,9(24):5960-5961.
[4]曾進,王風云,張萍.針灸治療面癱160例[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6,80(2):157-159.
[5]毛莉,問莉娜.藥姜灸加針刺閃罐治療頑固性面癱30例[J].陜西中醫,2007,28(3):342.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