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蘭 黃雪英

摘要:目的 探討PICU低體溫患兒的最佳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2014年1月~12月48例低體溫患兒作為對照組,2015年1月~12月53例低體溫患兒作為干預組。對照組按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綜合護理,觀察兩組患兒2 h內、2~4 h、4~6 h、6~12 h、12~24 h內體溫恢復情況。結果 干預組患者低體溫患兒在2 h內T≥36℃10例,2~4 h T≥36℃15例,4~6 h T≥36℃19例,6~12 h T≥36℃5例,12~24 h T≥36℃3例,24 h內體溫全部恢復正常,對照組低體溫患兒2 h內T≥36℃2例,2~4 h T≥36℃5例,4~6 h T≥36℃20例,6~12 h T≥36℃9例,12~24 h T≥36℃8例,24 h后恢復為4例,24h內體溫恢復共44例,干預組患兒體溫恢復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具有差異性統計學意義。結論 綜合護理可以幫助患兒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體溫,減少低體溫對機體的不利影響,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兒的預后,降低病死率。
關鍵詞:綜合護理;低體溫;患兒
低體溫可嚴重干擾患兒的體內環境,影響呼吸、血液循環等系統的生理功能,可導致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影響疾病的恢復、預后程度,甚至危及生命。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幫助患兒盡快恢復正常體溫,防止體溫進一步降低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兒的預后,降低病死率。筆者總結本院PICU 2014年1月~2015年15月101例低體溫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53例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PICU 2014年1月~12月低體溫患兒48例為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3.5個月,其中體溫34℃~36℃(輕度)31例、30℃~34℃(中度)17例,2015年1月~12月53例低體溫患兒為干預組,男30例,女23例,平均年齡3.3個月,體溫34℃~36℃(輕度)34例、30℃~34℃(中度)19例。兩組年齡、性別、體溫情況、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回顧性調查2014年1月~12月48例低體溫患兒作為對照組,按低體溫常規護理。
1.2.2 2015年1月~12月53例低體溫患兒作為干預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①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②選擇合適復溫方式,必要時采取多種復溫方式;③輸入加溫的液體、氧氣;④加強營養支持;⑤規范護理操作程序,減少體熱散失;⑥積極治療原發病;⑦加強健康宣教。
1.3觀察指標 觀察低體溫患兒2 h內、2~4 h、4~6 h、6~12 h、12~24 h內體溫恢復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組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24h內不同時間體溫恢復比較見表1。
3 討論
PICU大多是一些年齡小、營養不良、抵抗力差、病情危重的患兒,因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善、病情變化快,體溫中樞發育尚不健全,機體的產熱與散熱容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容易產生低體溫。通常人們更重視高熱護理,而36℃以下的低體溫常被忽略,不引起重視。低溫程度越重,持續時間越長,對機體造成的損害作用越強,患者預后越不良[1]。
3.1低體溫發生的原因
3.1.1疾病(嚴重的感染、休克、顱腦受傷、中毒、微循環障礙等)本身的原因使體溫調節中樞受損。
3.1.2低溫環境 健康清醒人在28℃環境溫度下,基礎產熱率與散熱率維持平衡,冬春季節外界及室內溫度遠遠低于此溫度,容易使體熱散失過低。
3.1.3重癥患兒反應差,全身幾乎沒有肌肉活動,自身產熱不足。
3.1.4重癥患兒一般食欲比較差,自身納入的營養遠遠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容易造成產熱不足。
3.1.5患兒自身不會或不能完全表達冷熱的感受,家長對低體溫的認識不足,容易造成體熱散失過多或產熱不足。
3.2低體溫對患兒的影響
3.2.1由于嬰幼兒,特別是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不成熟,低體溫是常見并發癥,如不能及時發現與處理將引起新生兒硬腫癥,
3.2.2低體溫持續24 h后大多易合并肺炎、肺出血、敗血癥、手術切口感染等多臟器功能損害。
3.2.3使消化功能降低,易出現腹脹,嘔吐。
3.2.4低溫使凝血時間延長,溫度每下降1℃,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可延長5.0%~7.5%[2],同時血液溫度過低易發生凝血機制和血流動力學紊亂[3]。嚴重低體溫可導致DIC。
3.2.5體溫低于30℃時對外反應消失,肢體僵硬,呼吸心跳變慢,低于26℃時接近死亡[4]。
3.3綜合護理方法
3.3.1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 持續監測體溫的變化,監測體溫常規采用肛表測量直腸溫度,采用能測量35℃下的溫度計,如電子溫度計或心電監護儀上的熱敏電阻測溫器。因其測量更快、更安全、可連續準確讀數。測量部位在直腸、鼻咽和深部鼻腔等深部,但兒童皮膚黏膜嬌嫩,注意防止損傷,30min~1 h測量直腸溫度一次并記錄,體溫回升至36℃以上,改4 h測量一次。同時注意呼吸、心率、血壓的變化,一旦出現低體溫,立即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體溫進一步的降低及并發癥的發生。
3.3.2選擇合適復溫方式,必要時采取多種復溫方式如下。
3.3.2.1提高環境溫度:要求室溫達24℃~28℃,同時可使用取暖器加熱好毛毯、棉被、衣服,提高身體表面溫度。
3.3.2.2暖箱復溫:適應于體重≤5 kg,身長≤60 cm的患兒。箱溫一般控制在28℃~34℃,相對濕度在50%~60%之間,在此中性溫度環境中可將散熱減少到最低度,又可避免周圍血管擴張引起的血液重新分配。對于重度低體溫患兒,應將其置于比肛溫高1℃~2℃的暖箱,每小時提高溫度0.5℃,最高溫度不超過34℃。
3.3.2.3熱水袋復溫:熱水袋是最傳統的保暖措施,適應各種年齡,使用方便,操作簡單,袋內灌裝1/2~2/3滿的50℃的熱水,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嬰幼兒身邊和足底的兩層毯子之間,以幫助保持正常體溫。使用時,嬰幼兒皮膚黏膜嬌嫩,水溫不能超過50℃,不能將熱水袋直接接觸皮膚,并需勤觀察放置熱水袋的局部皮膚情況,以防燙傷。同時勤更換熱水,以保持一定的水溫。
3.3.2.4輻射床復溫:適應于年齡≤1歲,體重≤10 kg,身長≤75 cm的患兒。一般用于短時間的復溫,如危重患兒的搶救、作一些需要暴露軀體的操作時的保暖。長時間使用輻射床復溫容易使患兒不顯性失水、耗氧量增加,要注意液體的補充和氧氣的供給。
3.3.3輸注加溫的液體及加溫、加濕的氧氣,可防止體溫進一步降低,幫助復溫。
3.3.4加強營養支持 對產熱不足致體溫過低的危重患兒,除保暖措施外,還應加強營養支持,營養支持是維持體溫正常的重要手段。要維持體溫正常必須有足夠的熱量攝入,才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對沒有消化道疾病的患兒,盡早少量多次進食或鼻飼溫牛奶,但要注意防止嘔吐,引起窒息;對禁食患兒,可采用靜脈高營養,保證熱量供給。
3.3.5規范護理操作程序,防止體熱散失:治療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必要時置輻射床上進行操作,減少暴露機會,減少散熱,同時給予覆蓋毛毯、棉被,添加衣服,防止體熱散失。
3.3.6積極治療原發病 嚴格控制感染,認真、按時、準確的執行醫囑。
3.3.7加強健康教育 告知家長發生低體溫的原因、低體溫對患兒的影響及監測體溫的方法、低體溫的護理措施,指導家長給患兒洗澡或換尿布時,動作要快,天氣變冷時,及時合理為患兒添加衣服、鞋帽,加強營養,合理喂養,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防止感染。加強健康教育,可以減少低體溫患兒的發生。一旦出現低體溫,立即采取保暖措施,同時送往醫院治療,可,在最短時間恢復體溫,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干預組體溫恢復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低體溫的護理是不容忽視的重點問題之一,它直接關系到患兒的預后及疾病的恢復。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低體溫對患兒的危害性及發生的原因。本研究通過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能及早發現低體溫發生,并及時選擇合適的復溫措施,根據患兒體溫情況必要時采取多種聯合的復溫措施。多種聯合的復溫措施可使患兒體溫在較短的時間內體溫恢復正常,一般體溫34℃~36℃(輕度)的低體溫患兒6~12 h內能恢復正常體溫,30℃~34℃(中度)的低體溫患兒12~24 h內能恢復正常體溫,務必6~24 h將體溫恢復正常,防止重度(<30℃)低體溫及并發癥的發生;通過合理補充營養、輸入加溫的液體和氧氣有利于幫助體溫的恢復;通過規范護理操作程序,可防止低體溫患兒體熱繼續散失;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健康宣教,可減少低體溫的發生。總之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是低體溫患兒治療成功的關鍵,一但發生低體溫積極采取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將低體溫對患兒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改善預后,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譚清彥,王德昌.創傷后低體溫與復溫[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56-57.
[2]楊森,宋波,邱璇,等. 低體溫對冠心病搭橋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的影響[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78-181.
[3]高海濤,孫穎,齊玉鳳等. 血液凈化在嬰幼兒重癥治療中的護理進展及展望 [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3):381-382.
[4]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4-227.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