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亦純
接連一周,資本市場上最熱的話題都集中在證監會劉主席的險資“妖精論”以及保監會加強監管暫停前海人壽萬能險銷售資格一事。
歸根結底討論的還是險資舉牌資金是否合法合規,是否會造成期限錯配引發系統性危機?而萬能險又成了追根溯源的主角。
實際上,萬能險業務在中國已存在16年,近年來有銀行理財等產品的利率下行,提高相對高收益率的萬能險受到追捧,銷售量不斷提升,這也成為了新型保險公司保費規模彎道超車的利器。
何為萬能險?萬能險到底會出現哪些風險?保監會重拳出擊之后,對整個壽險格局及保險公司轉型將產生何種影響?
萬能險是什么?
所謂的萬能險,本質是一個定投基金賬戶+保障賬戶的組合,投保人把錢投入基金賬戶,基金賬戶由保險公司負責運作,每個月從基金賬戶余額扣除一部分風險保費以便對受保人進行死亡、重疾、意外的保障。據相關資料顯示,萬能險最早是1979年起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人壽保險公司,這款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市場的廣泛歡迎,主要是因為萬能險靈活、利率高。隨后,萬能險產品在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地迅速風靡。
而萬能險真正進入中國是在2000年,由太保推出,隨后萬能險在中國增長迅速,2010年,保監會方面放寬了投資渠道,保險資金更便于投資,萬能險得到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的壽險商業模式下,新型的險企無論是在品牌影響力、銷售渠道上都難以與大型公司競爭,而靠高利率萬能險迅速吸收保費,做大市場規模正是一條新型險企發展的偏鋒。前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人壽等幾家保險公司都因萬能險而在短期內得到發展,成立不足10年,規模保費卻躋身前10名,這些保險公司還將收取的大額保費,進行投資,從而在投資收益上獲得了盈利,打破了壽險公司需要7~8年才能賺錢的周期。
風險在哪里?
萬能險能夠迅速發展壯大,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有人買”。萬能險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原因很簡單,結算率高,在低利率環境下,這樣的產品自然備受青睞。
據各保險公司公布的最新萬能險結算利率數據顯示,那些長期活躍于二級市場舉牌的險企11月份萬能險最高年結算率都有8%,最低也不低于4%,并且這些萬能險產品都有2.5%~3.5%的保底利率,這對于銀行存款利率和銀行理財型產品2%~4%的年利率及大型保險公司4%~5%的年結算率來說,確實有吸引力。
一邊是萬能險給客戶的高結算率福利,另一邊卻是來自保險公司的投資壓力。那么投資收益率至少大于或等于低于結算利率,這樣公司才有可能在萬能險業務上至少不賺不虧甚至盈利。在“資產荒”大背景下,做到動胤4%~8%的投資收益率顯然不容易。此外,《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這些萬能險產品基本上都是躉交型產品,即一次性支付完所有的保費。
大量萬能險提供的資金熱衷短線炒作,極容易產生風險。首先是躉交型萬能險產品資金進入,保險公司卻拿去做長線投資,“短線長投”對保險公司現金流有著很高的要求,此外,保險公司為了吸引客戶購買,提高了萬能險的流動性,客戶在持有一段時間后,就可以隨時支取,這無疑需要資金源源不斷的進入才能支持。
而保險公司一旦出現新的萬能險銷售不暢或者大量退保的現象,已經投放到資本市場的資金又無法立刻收回,那么保險公司的流動性風險就暴露了。據最新公布的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樂于發展萬能險并在二級市場頻繁舉牌的公司中,至少有兩家在過去3年出現了凈現金流負值的情況。
為了遏制這種風險,今年3月份,保監會發布了中短存續期人身險產品即萬能險新規,規定各保險公司將進一步降低萬能險保費在規模保費中的比例,截至到2018年,1年以上3年以下的中短期產品應該不超過總保費40%的額度,今年5月到8月,保監會還組織了7個保監局對萬能險業務量較大,特別是中短存續期產品占比較高的包括恒大人壽在內的9家公司進行萬能險專項調查。目前,相關違規機構已收到來自保監會下發的監管函。
新型險企有望向保障型公司轉型
實際上,整個2016年,監管層都致力于降低萬能險保費規模,先是發文,而后是進駐公司進行調查,直到最近監管層重拳出擊,對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還先后叫停了包括恒大人壽在內的共6家公司的互聯網渠道保險業務。
從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自4月份開始,保險公司的萬能險增速已連續7個月下滑,截至10月末,萬能險保費增速僅有72%,較年初兩倍的增長大幅下降。但仍有部分保險公司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占比超過80%,而這些保險公司又多是二級市場舉牌的大戶。
此次保監會實行嚴厲手段后,保險公司將出現哪些變化呢?首先是一些以萬能險為主要規模保費來源的保險公司下階段規模保費將大減,這使得壽險規模保費排名發生較大變化。
此外,一些長期專注于健康險業務、保障型業務的保險公司下階段將由于政策等原因,將繼續釋放自身在健康險方面的優勢,而得到規模保費的增長,排名也將得到提升。
“資產荒”給保險公司帶來了資產配置方面的壓力。據媒體報道,2017年1月份,不少保險公司對1年期到3年期的萬能險產品預期收益率下降到3%左右,低于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并對產品的銷售數量進行了限制,可以預見的是,重拳之下,新型險企不得不將目光投放在保障性產品上,實現業務轉型,這也是保監會進行整治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