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海



摘要:目的 探討雙能量減影CTA在頭頸部血管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6年4月1200例臨床懷疑顱頸部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行頭頸部雙能量減影CTA檢查,通過雙能軟件內骨移除處理,對所有二維、三維圖像行容積再現(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組(MPR)及曲面重組(CPR)處理,并由2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對其進行分析。另100例患者行常規減影CTA作對照組,比較雙能量減影CTA和常規減影CTA的輻射劑量。結果 在1200例患者中,陽性532例,陰性668例,其中包括動脈瘤100例,動靜脈畸形25例,顱頸部血管狹窄或閉塞292例,煙霧病5例,椎基底動脈延伸擴張癥4例,腦膜瘤15例,海綿竇瘺1例,頸動脈體瘤6例,頸動脈及椎動脈起源異常58例。雙能量減影CTA較常規減影CTA總輻射劑量降低了約64%。結論 頭頸部雙能量減影CTA具有無創、安全、簡便快捷等優點,能清晰顯示頭頸部血管的情況,對頭頸部血管性病變既有很高的診斷準確性,又能明顯減少患者的輻射劑量,是一種很好的影像學檢查手段。
關鍵詞:雙源CT;雙能量減影CTA;頭頸部血管性疾病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ual-Energy Subtract CTA of the Head and Neck
LI Zheng-ha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Quj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Qujing 655000,Yunn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dual-energy subtract CTA in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d carotid vascular dieases. Methods Between Mar.2011 and Apr.2016,120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f cerebral and carotid vascular dieases underwent dual-energy CT for the head and neck.All date was postprocessed using the software of dual-energy(head bone removal).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reformation were performed in all cases by means of curved vomule rendering(VR),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 and 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 respectively.All cases were analysed by two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And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nventional subtraction CTA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adiation dose between dual-energy CTA and conventional subtraction CTA were compared. Results 1200 patients,the were 532 normal patients and 668 abnormal patients. 100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aneurysm(AM),25 patients as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 292 patients as cerebral an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r obliteration, 5 patients as moyamoya diease(MMD), 4 patients as vertebrobsilar dolichoectasis(VBD), 15 patients as meningioma, 1 patient as internal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e(ICCF), 6 patients as cartid body tumor . The origin variations of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vessles were in 58, etc. Radiation dose was decreased by 64% for dual-energy CTA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ubtraction CTA. Conclusion As a non-invasive,safely and quick method, dual-energy subtract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 can display clearly cerebral and carotid veessles,which has a high diagnontic accuracy and has decreased radiation dose,being a practical imaging modality for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d carotid vascular dieases.
Key words:Dual-Source computer tomography; Dual-energy subtract 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erebral and carotid vascular dieases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3月~2016年4月對1200例臨床懷疑頭頸部血管性病變的患者行雙能量頭頸部CTA檢查,男686例,女514例,年齡10~92歲,平均約56.7歲。臨床表現有頭暈、頭痛、嘔吐、失語、偏癱、抽搐、肢體活動不靈等。另100例患者行常規減影CTA作對照組。
1.2數據采集 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門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雙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掃描,受檢者自然仰臥位,常規頭顱掃描體位,選擇雙能量掃描條件,經右肘或右前臂靜脈以4.0~5.0 ml/s的速率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普羅胺(優維顯,370mgI/ml)60~65 ml,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速率注射生理鹽水30ml,使用人工智能觸發掃描,觸發點定于主動脈弓,觸發閾值為100 Hu,延時2 s自動開始掃描。掃描范圍從主動脈弓下緣至顱頂,掃描方向由足側向頭側順血流方向掃描,掃描時間8~10 s。掃描條件:A球管140 KV,56 mAs;B球管80 KV,234mAs;掃描及重建參數:準直器寬度64×0.6 mm,螺距0.65mm,旋轉時間0.33 s,層厚1.0 mm,重疊0.7 mm,重建函數為D30f,融合數據的融合系數為0.3,即70%的低千伏數據與30%的高千伏數據融合所得。掃描獲得的三套數據傳送至Siemens雙源CT專用后處理軟件處理,版本Syngo 2008C。
1.3 圖像處理及分析 雙能量CTA掃描完成后,將獲得的三組重建數據即80 KV、140 KV及兩種能量混合數據傳輸至工作站(Syngo MMVVP),利用優化對比及去骨軟件進行處理,過程是將80 KV、140 KV同時調入DE軟件內,在右側工具欄下分別選擇"optimum contrast"及"head bone removal",將優化及減影完成后的數據保存,然后將其裝入inspace及3D軟件中,使用多種后處理重建技術進行觀察分析。重建技術包括容積再現(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組(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等,并配合旋轉、域值去除組織技術,使血管及病變結構顯示清楚。所有診斷結果至少由一名醫師和一名主任醫師共同進行分析協商,判斷病變有無、單發或多發、大小、形態、分布及周圍解剖關系。
1.4動脈瘤的分類 根據動脈瘤直徑大小分為:巨大動脈瘤(大于2.5 cm)、大動脈瘤(1.0~2.5 cm)、中動脈瘤(0.5~1.0cm)、小動脈瘤(0.3~0.5 cm)、微小動脈瘤(小于0.3 cm)。根據動脈瘤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分為:窄頸動脈瘤、寬頸動脈瘤、梭形動脈瘤(無瘤頸),瘤頸寬度大于4 mm或頸體比大于1/2,為寬頸動脈瘤[6]。
1.5動靜脈畸形的分級 根據動靜脈畸形的大小、部位、深度及供養動脈、引流靜脈將其分為4級,見表1[5]。
1.6血管狹窄程度評價 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常常是多發的,尤其是老年人,一個患者可以多只血管同時受累,同一支血管的不同節段也可同時受累,而且程度不一,因此,為便于分析觀察,觀察的范圍包括:雙側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段、頸內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頭臂干、鎖骨下動脈、頸外動脈。(說明:頸動脈分叉段為分叉水平上下各1cm 范圍內)。CTA狹窄測量根據三維圖像,并結合原始軸位圖像,取管腔狹窄最嚴重處測量其直徑,作為a值,再測量血管近端正常直徑作為b值,按以下公式計算狹窄率,狹窄率=(b-a)/b×100%,頸動脈狹窄的評估按照NASCET(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
ctomy Trail北美癥狀性動脈內膜剝脫試驗)標準[7]:①輕度狹窄1%~29%;②中度狹窄30%~69%;③重度狹窄了70%~99%;④完全閉塞100%。
1.7 DE-CTA與常規減影CTA對患者X-ray輻射劑量的比較 在行頭顱DE-CTA檢查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另外100例患者行頭顱常規減影CTA檢查,根據"patient protocol"中的輻射劑量指標CTDlvol和DLP,分別求取兩組病例的CTDlvol和DLP平均值進行比較。
2 結果
1200例患者中,陽性532例,陰性668例,DE-CTA共檢出動脈瘤100例,動靜脈畸形25例,煙霧病5例,海綿竇瘺1例,血管狹窄或閉塞292例,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4例,腦腫瘤15例,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術后復查26例,頸內動脈海綿竇瘺1例,頸動脈體瘤6例,頸動脈、椎動脈起源異常58例(見表2)。其中241例于2周內同時行DSA檢查,診斷結果的比較(見表3)。雙能量減影CTA較常規減影CTA總輻射劑量降低了64%。
241例同時行DE-CTA和DSA檢查的患者,除2例患者CTA示頸總動脈段局限性軟斑塊伴輕度狹窄(<5%),DSA診斷正常,1例CTA示頸內動脈C1~C5段散在鈣化,未見狹窄,而DSA診斷輕度狹窄外,其余診斷結果均相符。
2.1動脈瘤 本組DE-CTA共檢出動脈瘤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齡20~83歲,平均年齡約57.2歲,共124個動脈瘤,其中多發性動脈瘤15例共26個,約占動脈瘤患者的15%。位于前交通動脈30個,約占24%;大腦中動脈24個,約占19%;大腦前動脈22個,約占18%;后交通動脈21個,約占17%;頸內動脈15個,約占12%;椎基底動脈12個(基底動脈5個,椎動脈7個),約占10%。大小及其分布情況(見表4)。100例動脈瘤患者中25例經DSA或手術證實,DE-CTA診斷符合率達100%,兩者檢出動脈瘤的部位及數目均相符(見表5)。DE-CTA檢出的動脈瘤復雜多樣,能清晰顯示動脈瘤的大小、部位、形狀、瘤頸、單發或多發、與載瘤動脈的關系,此外,還能顯示瘤壁有無鈣化,瘤內有無血栓形成。
2.2動靜脈畸形 本組共檢出動靜脈畸形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10~65歲,平均年齡約44.5歲,其中8例經DSA證實,DE-CTA可清楚顯示動靜脈畸形的大小、部位、深度及供養動脈、引流靜脈,本組DE-CTA檢出19例動靜脈畸形分級情況(見表6)。
2.3血管狹窄或閉塞 本組DE-CTA共檢出血管狹窄或閉塞292例,狹窄1429支,閉塞105支,男194例,女98例,年齡34~92歲,平均年齡約68.6歲。其中頸動脈分叉狹窄435支,閉塞10支;頸內動脈C1-C5段狹窄184支,閉塞10支;頸總動脈狹窄189支,閉塞0支;椎動脈狹窄162支,閉塞16支;大腦中動脈狹窄172支,閉塞42支;大腦前動脈狹窄102支,閉塞13支;大腦后動脈狹窄101支,閉塞8支;基底動脈狹窄32支,閉塞3支;鎖骨下動脈狹窄72支,閉塞0支;頭臂干狹窄28支,閉塞0支;頸外動脈狹窄57支,閉塞3支(見表7)。本研究顯示,頭頸部動脈粥樣斑塊并狹窄最好發于頸動脈分叉段,約占28%,而閉塞血管大腦中動脈約占40%。其中73例于2 w內行DSA檢查,除2例患者CTA示頸總動脈段局限性軟斑塊伴輕度狹窄(<5%),DSA診斷正常,1例CTA示頸內動脈C1~C5段散在鈣化,未見狹窄,而DSA診斷輕度狹窄外,其余診斷均相符。
2.4雙能量減影CTA和常規減影CTA輻射劑量比較 1200例雙能量減影CTA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輻射劑量指標CTDlvol和DLP平均值分別為9.07mGy和333.55mGy*cm,另100例常規減影CTA總輻射劑量CTDlvol和DLP平均值分別為24.50mGy和981.17mGy*cm(見表8)。雙能量減影CTA較常規減影CTA輻射劑量CTDlvol和DLP分別下降了63%和66%,大大減少了患者的輻射劑量。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是世界上三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早期正確診斷,及時治療是減少致殘率、致死率的關鍵[5]。目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仍被認為是診斷顱頸部血管性疾病的金標準,但為有創性檢查,并有一定并發癥。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的迅速發展,后處理軟件的不斷完善,尤其是雙源CT(Dual source CT,DSCT)雙能量減影CTA的出現,解決了常規減影CTA兩次掃描之間層面不匹配的缺陷,螺旋CT血管成像(CTA)已經成為診斷顱頸部血管性疾病的一種重要檢查方法。
3.1雙源CT雙能量減影CTA的原理 雙源CT采用雙能量模式掃描時,兩個球管的管電壓分別為140 KV和80 KV,為保證低KV球管輸出足夠的X線,其管電流約為高KV球管的3~4倍。由于不同密度的組織對X線吸收和散射方式不同,高密度物質衰減X線光子能量的主要方式是光電吸收效應,與X線光子的能量有關,其CT值隨X線能量的變化有明顯變化,而軟組織衰減X線光子能量的主要方式是康普頓效應,與入射X線的能量關系不大,其CT值隨X線能量的變化不明顯。因此,通過分析不同的X線下組織相對應的CT值變化,能夠區分不同成分的組織,例如骨骼、軟組織等。碘為高原子系數物質,為最常用的CT對比劑,其在低電壓下變現為更強的增強效應,因此可以利用此種效應鑒別碘與其他不具備此效應的軟組織,減影時,采用特殊算法,根據對比劑在體內分布差異分離出血管,從而達到減影的目的[8]。
3.2雙能量CTA的優缺點 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一種公認的無創、安全、快速的血管成像技術,被認為是腦血管疾病篩選,尤其是危重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雙能量CTA具備以下優勢。
3.2.1雙能量CTA一次增強同時獲得兩組不同能量的數據,無需進行平掃及增強兩次掃描,解決了常規減影CTA因患者運動導致的層面配準不良,以致減影難以成功的缺陷[10]。
3.2.2雙能量CTA大大減少了患者的X線輻射劑量,本研究顯示,與常規減影CTA相比,輻射劑量CTDlvol和DLP分別下降了63%和66%。
3.2.3能夠清晰顯示病灶與鄰近血管的空間位置關系,通過旋轉,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顯示病變的大小、位置及與周圍血管、顱骨的毗鄰關系,有利于手術方案的制定,術前評估,避免術中損傷正常血管,對預后有重要意義。
3.2.4 DSA不易發現血管壁外的病變,對血管壁本身病變的定性有一定的困難,而64層CTA的CPR圖像在適當的窗寬、窗位下也可以觀察管壁的情況,但須多角度、多方位觀察,易漏診輕度的偏心性斑塊,橫斷面圖像不僅可顯示血管壁和血管外的一些病變,而且可以部分顯示斑塊內部分成分,區分出鈣化斑塊、混合性斑塊和軟斑塊,CTA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的顯示及狹窄程度的評估與動脈超聲和DSA有較好的一致性[2],有利于支架置入擴張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評估。
3.2.5方法簡單、快捷、無侵襲性,費用相對較低。缺點:①對頸內動脈C1~C5段及椎動脈穿行橫突孔處常出現減影過度,即部分管壁及管壁鈣化一起被減除;②主動脈弓、頸動脈及椎動脈起始段由于充盈不良或偽影較大時,容易被減除;當出現上述兩種情況時,必需結合斷層圖像及MPR、CPR圖像綜合觀察,減少誤診、漏診的發生,見圖1。
圖1 顯示正常的頭頸部DE-CTA圖像
3.3頭頸部DE-CTA的臨床應用
3.3.1動脈瘤 動脈瘤(aneurysm,AM)并非真性腫瘤,其病理特點是動脈壁病理性局限性擴張,病因主要有先天性原因、動脈粥樣硬化、感染性因素、外傷等。腦動脈瘤好發于20~70歲,20歲前及70歲后很少發生破裂,動脈瘤破裂的死亡率達30%~40%,復發性動脈瘤破裂死亡率更高[5]。大多以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就診。DE-CTA可清楚顯示動脈瘤部位、大小、形狀,并可從不同角度分析動脈瘤頸的大小及與鄰近血管的關系。還可顯示動脈瘤壁有無鈣化,瘤腔內有無血栓及粥樣斑塊形成,提示臨床醫生防止并發癥(見圖2a,2b)。CTA對直徑大于或等于3 mm的動脈瘤陽性率為95%~100%,對小于3 mm的動脈瘤顯示優于MRA和DSA,特別是大于1 mm直徑或巨大動脈瘤[5]。DE-CTA亦可較好地評價動脈瘤夾閉術后瘤體的閉塞程度,有無瘤頸的殘余,載瘤動脈的通暢程度,特別是鈦夾偽影較輕微,對圖像質量幾乎沒有影響(見圖3a),而銀夾偽影較大,對圖像的觀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見圖3b)。本研究100例動脈瘤患者,其中25例經DSA或手術證實,DE-CTA診斷結果與DSA或手術結果完全一致,診斷準確性較高,可作為腦動脈瘤的首選檢查方法。
圖2 顯示前交通動脈、右側大腦前動脈多發性動脈瘤,DE-CTA與DSA大小、形狀、位置顯示一致。
圖3 a為左側大腦中動脈M2段動脈瘤鈦夾夾閉術后圖像,鈦夾偽影較輕微,DE-CTA亦可清晰地顯示鈦夾位置、形態,評價動脈瘤夾閉術后瘤體的閉塞程度,有無瘤頸的殘余,載瘤動脈的通暢程度,對圖像質量幾乎沒有影響;b為右側后交通動脈瘤銀夾夾閉術后圖像,顯示銀夾偽影較大,對圖像質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3.3.2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 有一條或多條供養動脈、畸形血管團(瘤巢)、一條或多條引流靜脈組成,發病率約0.14%~0.8%。腦動靜脈畸形好發于20~30歲,男性多于女性,10%~15%患者無癥狀,常見的癥狀包括頭痛、出血、部分患者顱外可聽到雜音[5]。CT表現依據動靜脈畸形的大小、部位、有無鈣化、血凝塊、出血、缺血及臨近腦組織情況表現各異。本研究中共25例動靜脈畸形患者DE-CTA均能清楚顯示動靜脈畸瘤巢的大小、部位、供養動脈、引流靜脈的大小、數目,又可顯示有無出血、梗死、腦萎縮等。亦能清晰顯示與動靜脈畸形相關的動脈瘤,如供血動脈的動脈瘤,本研究25例患者中有2例供血動脈并發動脈瘤(見圖4a,4b,4c),這對手術方案的制定和術前評估非常重要。
3.3.3血管狹窄或閉塞 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致殘率、致死率僅次于癌癥和心臟病。顱內動脈及頸部動脈的慢性狹窄、閉塞是引起腦缺血的常見原因,因此發生腦卒中的幾率明顯增高,所以必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彭磊[7]等報道64層CTA對頸、椎動脈狹窄總的診斷敏感度分別為97.70%、93.75%,特異度分別為99.51%、99.57%,對于重度狹窄和閉塞的診斷敏感度為100%,顯示64層CTA 有顯著的臨床價值。本研究中292例顱頸部血管狹窄或閉塞的患者,其中有73例有DSA對照,除2例患者CTA示頸總動脈段局限性軟斑塊伴輕度狹窄(<5%),DSA診斷正常,1例CTA示頸內動脈C1~C5段散在鈣化,未見狹窄,而DSA診斷輕度狹窄外,其余70例診斷均一致(見圖5a,5b,5c)。DSA不易發現血管壁外的病變,對血管壁本身病變的定性有一定的困難,而64層CTA的CPR圖像在適當的窗寬、窗位下可以觀察管壁的情況,橫斷面圖像不僅可顯示血管壁和血管外的一些病變,而且可以部分顯示斑塊內部分成分,區分出鈣化斑塊、混合性斑塊或軟斑塊,同時,還能顯示頸椎小關節的增生及椎孔狹窄等病變對椎動脈的壓迫情況,CTA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的顯示及狹窄程度的評估與動脈超聲和DSA有較好的一致性[2],有利于支架置入擴張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評估。
3.3.4腦膜瘤(meningioma) 是一種生長緩慢的腫瘤,占顱內原發腫瘤的15%~20%,成人常見,青少年和兒童罕見,僅占小兒顱內腫瘤的1%~2%。發病高峰在40~60歲,男女比例約為1:2。絕大多數為良性,惡性腦膜瘤罕見[5]。本研究中共15例腦膜瘤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56歲,其中6例有腦內血管參與供血(見圖6)。DE-CTA可清楚顯示腫瘤的大小、部位及與鄰近血管、顱骨的空間關系,對周圍血管的推壓移位,腫瘤的供血來源,對手術方案的確立有重要意義,可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的風險性。
圖6 右側額部鐮旁腦膜瘤(手術證實), CTA顯示雙側大腦前動脈參與腫瘤供血。
3.3.5煙霧病(moyamoya diease,MMD) 又稱顱底異常血管網癥,是一種緩慢進行性腦血管閉塞性疾病。血管造影的特點是:①頸內動脈虹吸段及大腦前、中動脈起始處狹窄或閉塞;②腦底異常血管網形成;③側枝循環廣泛建立。CT平掃無特異性,CTA可清晰顯示血管閉塞的部位,異常血管網的大小、數目、供血范圍。本研究中DE-CTA共診斷煙霧病5例,其中3例與MRA診斷相符(見圖7a,7b),無DSA對照,所以其準確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圖7 煙霧病,DE-CTA能清楚顯示頸內動脈虹吸段及大腦前、中動脈起始處狹窄或閉塞的位置、程度,腦底異常血管網形成及側枝循環建立的情況。
3.3.6椎基底動脈延伸擴張癥(vertebrobsilar dolichoectasis,VBD) 20世紀80年代Smoker等對126例患者進行CT研究后,根據血管病變的特點命名此病[6]。其特點為椎基底動脈增粗、迂曲、擴張延伸,其管腔直徑大于或等于4.5 mm,且基底動脈分叉高度位于鞍上池或鞍背上方大于或等于10 mm。DE-CTA能清楚地顯示病變的位置、范圍、形態及周圍結構的關系,為臨床醫生提供直觀、立體的解剖信息。本研究中4例椎基底動脈延伸擴張癥,CTA均能清晰顯示擴張的椎基底動脈,及其高度、偏度,其中1例擴張的基底動脈并發巨大動脈瘤。
3.3.7頸內動脈海綿竇瘺(internal carotid-cavernous fistulae,ICCF)) 是指頸內動脈海綿竇段或其分支破裂,與海綿竇之間形成異常的動靜脈交通,可引起搏動性突眼、眼球運動障礙、耳鳴等癥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大多由顱底骨折所引起。DE-CTA可清楚顯示ICCF的大小、形狀、范圍及引流靜脈;亦可直接顯示瘺口的部位、大小及數目;并能清楚顯示頸內、外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管腔的大小、管壁的厚度、與海綿竇的關系及其他供血動脈;還可以顯示擴張的眼靜脈,全面了解眼眶、頜面部骨骼及軟組織與異常血管的關系[6]。本研究中僅有1例ICCF,DE-CTA能清楚顯示其血管的細節及周圍的毗鄰關系,但病例太少,因此DE-CTA對ICCF的臨床診斷價值還需進一步研究。
3.3.8頸動脈體瘤(cartid body tumor,CBT)亦稱為頸動脈體副神經節瘤,是起源于頸動脈副神經節細胞的化學感受器腫瘤。副神經節腫瘤是一種非常少見的起源于嗜鉻細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大部分副神經瘤來源于腎上腺的髓質,稱之為嗜鉻細胞瘤,而當它來源于腎上腺外的神經內分泌組織,則稱之為副神經節瘤。臨床常表現為無痛性頸部腫塊伴搏動,病程較長生長緩慢,可伴有耳鳴、耳痛、聽力下降等。CBT多位于頸總動脈分叉及其周圍,可使頸內外動脈夾角增大,呈典型的"高腳酒杯征"(見圖8),本組中6例患者均表現出這一征象。DSA被認為是診斷CBT的"金標準",但為有創性,操作困難,且存在一定的風險。DE-CTA不僅能顯示DSA所顯示的腫瘤與血管的關系,而且能顯示血管腔內、外病變的關系,有無淋巴結轉移及其周圍頸部組織結構的關系,并且在頸動脈CTA檢查的同時可以一并顯示雙側頸內動脈、腦動脈、Wills環的解剖關系,可以較好的指導CBT的手術方式。周運鋒[15]等研究示MSCTA提供比DSA更多的信息,可以作為CBT的首選檢查方法,使傳統的"金標準"DSA檢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圖8 右側頸動脈體瘤,顯示腫塊包繞頸內外動脈,并呈典型的"高腳酒杯征"。
3.3.9顱頸部血管變異 本研究中DE-CTA共檢出頸動脈變異58例,男女無明顯差異,其中左側椎動脈起源于主動脈弓26例;左頸總動脈與頭臂干共干開口于主動脈弓17例;右側頸總動脈開口于主動脈弓3例;右位主動脈弓3例;頭臂干起源異常4例;一側頸內動脈明顯細小3例,缺失2例。腦底動脈環(wills環)血管段的變異較為常見,如A1段、P1段變細或缺如等,石建成[13]等報道一側大腦前動脈A1段發育不良或缺如與前交通動脈瘤形成有關。DE-CTA能清楚顯示willis環及大腦前中后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結構,準確顯示血管腔的開放情況。此外,本研究認為大部分人雙側椎動脈通常以一側為優勢,非優勢側血管較細。全面評價顱頸血管的解剖與變異,有助于介入治療術前的評估,比如選擇從何側頸內動脈插管等,有助于指導頭頸部血管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4 結論
DSCT頭頸部雙能量減影CTA對顱頸部血管疾病的診斷與DSA的診斷符合率較高,能清晰顯示病變的大小、形態、部位、數目及與周圍血管、骨骼的關系,可滿足臨床診斷、介入或手術治療的要求,為臨床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具有無創、安全、簡便快捷、可重復性等優點,在頭頸部血管病變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作為頭頸部血管性疾病的篩選、術前評估、術后復查的一種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K.deng,C.Liu,R.Ma,C.Sun,X.-m.Wang,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ual-energy bone removal in CT angiography of the head and neck: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bone-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J].Clinical Radiology,2009,64:534-541.
[2]Herzig R,Burval S,K rupka B,et al.comparision of ultrosonography,CT angiography,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severe carotid stenoses[J]. Eur J Neurol, 2004, 11(3):774.
[3]SameshimaT, FutamiS, MoritaY, et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and problem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ateri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 angiography,MRA,and ultrasound sonography[J].Surg Neurol,1999,51(3):301-2309.
[4]Marcus CD, Ladam Marcus VJ,Bigot JL,etal. Carotid arterial stenosis: evaluation at CT angiography with the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J].Radiology,1999,211(3):775-780.
[5]李松年,唐光健,主編.現代全身CT診斷學[M].第2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
[6]徐燕.雙能量頭顱CTA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的初步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9,(10).
[7]彭磊,崔巍,王玉東,等.64層螺旋CTA評價顱頸部動脈狹窄的臨床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8(01):17-21.
[8]牛忠鋒,曲海源,李松柏,等.雙源CT能量減影法CTA在腦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9).
[9]朱宗明,張宗軍,賈傳海,等.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雙源CT血管造影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9,8:1047-1051.
[10]柴學,張龍江,盧光明,等.雙能量CT頭顱血管成像的影像質量、輻射劑量和初步臨床應用的探討[J].中華放射性雜志,2009,43(7).
[11]張龍江,盧光明.雙源CT及其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性雜志,2008,42:206-208.
[12]趙艷娥,張龍江,周長圣,等.顱內動脈瘤雙源CT血管成像與常規和三維DSA結果的比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9):941-944.
[13]石建成,劉懷軍,趙林,等.易形成前交通動脈瘤的血管模式再探討[J].臨床放射性雜志,2010,2:159-162.
[14]張宗軍,盧光明.雙源CT原理及其臨床應用[J].醫療衛生設備,2007,28(10):57-58.
[15]周運鋒,韓萍,王向東,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頸動脈體瘤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1:39-42.
[16]張德智,馬天璇,李丹,等.頸動脈體瘤的CT、MRI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4:452-454.
[17]周建軍,陸健,林江,等.頸動脈粥樣斑塊:MSCT(A)在體評價斑塊風險性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1:35-38.
[18]黃錫恩,楊烈,何宏偉,等.頭頸64層螺旋CT血管減影成像及臨床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3:391-394.
[19]付鳳麗,陳偉建,楊運俊,等.多層CT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微小動脈瘤的比較[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0,3:229-233.
[20]趙德利,張在人,李永利,等.64層CT顱內血管減影成像的應用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7:877-880.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