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馥敏
【摘要】 音樂,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音樂殿堂里不同的音響會帶給學生不同的音樂感受和意境體會。學會聆聽是學習音樂的第一步。在聆聽中學會仔細去感受其中的旋律變化,用耳朵去適應不同的音響。并音樂實踐活動里,用自己的身體律動和情感去體驗音樂作品。
【關鍵詞】 中學音樂 欣賞教學 體驗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04-01
0
一、音樂的超時間性體驗
音樂始終是發生在時間里的,這個時間既包括狹義的分秒時間,也包括寬泛的單位概念,即過去、現在和將來。在音樂教學也常常體現出音樂的時間性。蘇教版的音樂教材從選材上充分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從內容的選擇上與課程的設置上都做出了調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點。例如在第二單元的《龍的傳人》就是一首膾炙人口、傳唱度很高的老歌。因為一些音樂節目中年輕歌手的演唱,讓00后的孩子們也有部分人聽過這首歌曲。《龍的傳人》創作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于臺灣地區,80年代陸續在大陸火熱起來。這首曲子從創作到流傳跨越了將近半個世紀,從演唱者的更換和節奏速度的改變來看,其中的變化是巨大的。
學生們在七年級第二單元學習時談論了這首《龍的傳人》教學錄音,并表示不喜歡,認為從演唱的方式、節奏、速度等都不好聽。為什么會發生如此變化呢?從此作品的創作時間來看,是侯德健于上世紀70年代寫的作品。那么那個年代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發展都不可能進入一種高度的快速發展時期。因此,快餐式的文化和電子音樂、舞臺現場都不會如此發展,更應指出的是快速的發展模式并未滲入大眾的生活中。教學錄音錄制的宗旨不可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換各種明星與偶像的演唱版本。就這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的變遷從侯德健到王力宏再到我是歌手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推移,速度明顯變快,曲風逐漸向搖滾、R&B電子風等轉變。
這種變遷是必然的。波蘭哲學家羅曼·茵加爾頓的“超時間性質”正說明了音樂的超時間性。對于每一次演唱的結果來說,每一位歌手的演唱都是一次音樂作品的完成,而樂譜注定可以多次演唱,并通過不同的演唱結果向聽眾顯示其恒定的自身。在解讀歌曲時,所出現的部分偏離都是“解讀”的附屬品,是多少有些偏離的作品自身的演唱。這便是“超時間的”,也只有在這種“超時間”中感知作品才有可能解釋音樂作品固有的,并自有的作品時間結構。這樣,音樂作品的“超時間性”的概念就明確了。
在超時間的音樂的影響下,學生們對于耳朵的接受度更偏向現代的動感的、嘻哈的演唱風格。在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中,如何讓學生學會體驗“音樂的美”是筆者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音樂的時間性和時代性,學生越來越不理解教學音樂中的美,他們普遍認為“不美”,甚至在課上會露出不屑和嬉笑的神情。由于學生的年齡關系,他們的視野是有限的,他所接觸到的文化是21世紀的文化,代表的是00后的新一代。00后的學生們應該算是最具包容性的一代人,如何在最具超時間性的音樂中自由的游走,是他們在課堂中所要學習的。
一部作品誕生后,能成為經典的必定是有它有價值的和可取之處,如何欣賞不同演繹版本的音樂,懂得聆聽,學會聆聽,是作為初中音樂學習的第一步。
二、心靈的棲息,意境的體驗
音樂的美,是學生通過主觀的意識活動產生的。審美即是欣賞、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審美過程本身就是理解的過程。由于審美主體是學生,因此審美的價值取向必然受到主體因素的影響。審美活動包含認知活動和評價活動,是認識活動的高級形式。一般的認知活動中主體直接對客體的內容進行感知并理解,但審美活動不只是理解和認識客體,還包含了對客體的評價關系,客體不存在評價內容,評價內容產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價值關系之中,也可以說,評價內容就是價值。不同的主體對同一對象的評價內容是不同的,價值也就不同,審美價值取向也會發生不同。審美價值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主體觀念上的產物,是從主體需要出發來評價客體的,是客體在觀念形態上帶有主體所賦予的意義,是社會歷史在個體中積淀形成。因此發生在認識活動中的審美價值取向的深淺便由主體的歷史積淀的多少和審美個性決定的。
對于只處于年齡為1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他們所見識到的世界多屬身邊的環境(如家庭、學校、電視、網絡等),在教學中發現,我校孩子中的大部分對于電視和網絡的新的音樂并不了解,他們生活相對較為單純而簡單,對于歌曲他們知道的并不多,甚至能唱完整簡譜的學生寥寥無幾,在教學上給筆者帶來難度。
教學書上的一些歌曲都屬于經典的曲目,如《茉莉花》、《龍的傳人》《我和你》等,這些曲目既有深刻內涵,又簡單且便于傳唱。在不懂得歌曲背后內涵的基礎上,學生對教學帶中的演唱版本并不感興趣。在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教學帶中,歌曲演唱的速度達到,而偶像王力宏演唱的版本速度達到近。在速度上產生如此大的差距,有學生大膽的談了談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像是沒了電一樣;有的說聽起來好低沉,還有的說有種歷史的陳舊感……“你們懂得為什么是這樣嗎?”我問,下面同學都瞪大眼睛看著我說:“不知道。”當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和中國當時的處境后,學生們恍然大悟。雖然不曾經歷,但不妨礙他們想要去融入那時情、那時景、那些人的情境中。當他們再次聆聽教學用帶的時候,他們顯然有了意境。
總之,優美動聽的旋律,充滿生機的節奏,豐滿渾厚的和聲,絢麗多彩的音色,無一不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和活力。音樂教學也是讓學生在音樂中尋找快樂的過程,同樣也是從接受、聆聽、到參與、再到創造的一次完整過程。對于音樂學習來說,學習音樂的主要目的,是從實際的音樂感性活動中豐富內心的體驗,獲得豐富的音樂審美體驗,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音樂,并提高創造音樂生活的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曹理.音樂教育學大系—音樂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