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薇薇
摘 ? ?要: 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靜特點與對自然形象的選擇、對自然形象特點的準確捕捉和對語言、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密切相關。宋詞的虛靜美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能擴大讀者的審美感受范圍,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層次。
關鍵詞: 宋詞 ? ?自然形象 ? ?虛靜美
宋詞以寫景見長。詞人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審美感受,使其呈現出豐富的審美內涵。宋詞自然形象的美表現在諸多方面,本文主要論述其虛靜美。
一、宋詞自然形象的靜及其審美內涵
自然界的形象豐富多樣,有動有靜,有無聲有聲之別,各具美感。宋詞中的自然形象多表現出動人的靜態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以靜寫靜呈現的靜態
自然形象豐富多樣,宋詞多描繪靜止不動或無聲的形象,以靜寫靜。這與宋詞對自然形象的選擇密切相關。宋詞多選擇本身缺乏動感或沒有聲音的自然形象。如“千里雪山將暮”(晁端禮《春晴》“燕子來時”)、“遠峰凝碧”(柳永《傾杯》“鶩落霜洲”)、“正望迷平野”(晁端禮《望海潮》“高陽方面”)和“天淡銀河垂地”(范仲淹《御街行》“紛紛墮葉飄香砌”),描繪的是雪山、遠峰、平原、夜空這些多處于靜止無聲狀態的自然形象。宋詞擅長表現遙遠的自然形象。因為距離遙遠,這些自然形象只能呈現大概樣貌,很難看清運動變化,也聽不到聲音,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如“天際遙山小”(柳永《迷神引》“一葉扁舟輕帆卷”)、“孤村芳草遠”(寇準《江南春》“波渺渺”)和“望煙濃樹遠”(陸游《雙頭蓮》“風卷征塵”),遠處的山、村莊、草和樹都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宋詞還多出現被遮掩的自然形象。因為被其他事物所遮掩,這些自然形象只能看清一部分,往往難以察覺其動態的一面,也聽不到聲音,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如“林斷山明竹隱墻”(蘇軾《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竹林被圍墻所遮掩,只看見幾根竹子或幾片竹葉,無法看清竹林動態的樣貌,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再如“曲岸垂楊,隱隱隔、桃花圃”(柳永《洞仙歌》“乘興”),曲折的河岸上長滿垂柳,遮蔽了隔岸種植著桃花的園子,只能看清大致輪廓,使其呈現靜止無聲的狀態。宋詞多表現地處幽僻之地的自然形象。因為地處幽僻,很少外界干擾,這些自然形象多呈現靜態的樣貌。如“遙認斷橋幽徑”(柳永《訴衷情近》“雨晴氣爽”),因為地處幽遠,長期沒有人跡踏足,小橋和其他自然物多處于靜止無聲的狀態。再如“洞口春深長薜蘿,幽棲地僻少經過”(楊冠卿《浣溪沙》“洞口春深長薜蘿”),山洞地處幽僻的地方,極少有人經過,洞口長滿了薜蘿,無聲無息。最后,具體到某一自然形象,既有靜止不動無聲的一面,又有運動變化有聲的一面。宋詞多表現自然景物靜止不動無聲的一面。如“無風水面琉璃滑”(歐陽修《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涼波不動簟紋平”(歐陽修《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水面既有風平浪靜、靜止不動的時候,又有驚濤駭浪的時候,這里只寫水波靜止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再如“長空不著纖云污”(曾協《鳳棲梧》“柳弄輕黃花泣露”)、“長空一抹明于鏡”(吳潛《滿江紅》“歲歲登高”)、“長空湛湛,淡琉璃色”(劉子寰《賀新郎》“柱杖凌高絕”),天空既有靜止如水的一面,又有烏云翻滾的時候,這里只寫天空靜止如水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
宋詞呈現大量靜態的自然形象,與詞人對自然形象特點的準確捕捉和對語言、修辭手法的準確運用分不開。為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詞人多選用表示靜止無聲的字眼。詞人有時直接用“靜”字,如“日長風靜”(張先《謝池春慢》“繚墻重院”)、“深院月斜人靜”(司馬光《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微波澄不動”(秦觀《臨江仙》“千里瀟湘挼藍浦”)等。詞人有時也用“悄”、“無聲”、“凝”等其他表示靜止無聲的詞語描繪自然形象。如“黃云凝暮”(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天空的云好像凝固一樣,形象表現出黃云靜止不動的狀態。再如“東窗未白凝殘月”(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殘月好像凝固一樣,形象表現出月亮靜止不動的狀態。詞人還多通過突出其某一特點,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如“繞岸夕陽疏柳”(秦觀《如夢令》“幽夢匆匆破后”)和“桂影扶疏”(黃庭堅《念奴嬌》“斷虹霽雨”),突出柳樹和桂樹枝葉稀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再如“湖山橫,湖水平”(劉學箕《長相思》“湖山橫”)和“暮色分平野”(周邦彥《塞垣春》“暮色分平野”),突出湖面和原野平整無波,沒有起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為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詞人有時還將其比做一幅畫或一扇屏風,呈現強烈的畫面感。所有自然形象都靜止不動,也沒有聲音。如“江上晚來堪畫”(柳永《望遠行》“長空降瑞”)、“遠村秋色如畫”(晏殊《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和“煙斂寒林簇,畫屏展”(柳永《迷神引》“一葉扁舟輕帆卷”)等。
(二)以動寫靜呈現的靜態
宋詞對自然形象靜態的表現不僅包括以靜寫靜,還包括對有聲運動自然形象的描寫。宋詞有些自然形象并非靜止無聲,而是明顯處于動態或具有聲響。但這些運動都是柔緩的,聲音也是細微的,反而襯托出環境的靜謐,使得這些自然形象呈現出靜態特征。
宋詞以動寫靜呈現的靜態與對自然形象的選擇密切相關。在這類詞里,宋詞選擇的自然形象多為本身便運動柔緩、聲音細微。如“日長飛絮輕”(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有個梧桐樹,早一葉、兩葉落”(曹組《品令》“乍寂寞”),柳絮本身很輕,隨風而飄也呈現出柔緩的特點,并非劇烈運動;梧桐葉從樹上飄落,不僅柔緩而且聲音極為細微,顯出院落的安靜。具體到某一自然形象,有運動劇烈、聲音嘈雜的時候,也有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一面。宋詞多選擇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一面描寫,賦予其靜態特征。如“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渺渺斜風吹細雨”(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雨有狂風驟雨,有和風細雨,這里側重寫運動柔緩、聲音細微的小雨,營造了寧靜的氛圍。天空靜止如水的樣貌,突出其靜態的一面。再如“葉底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紅日淡,綠煙晴。流鶯三兩聲”(晏幾道《更漏子》“柳絲長”),鳥兒的叫聲有嘈雜喧鬧的,也有低緩零落的,這里側重寫鳥兒低緩零落的叫聲,襯托春日的寧靜。
宋詞呈現大量以動寫靜的自然形象,與詞人對自然形象特點的準確捕捉和對語言的準確運用分不開。詞人多通過突出其某一特點,表現自然形象運動的柔緩、聲音的輕微。如“輕云時度”(柳永《女冠子》“斷云殘雨”)和“鷺點煙汀”(蘇軾《行香子》“一葉輕舟”),云彩在空中輕輕飄過、白鷺在汀州上輕輕落地,突出自然形象“輕”的特點,賦予云彩和白鷺靜態特征。如“雙燕歸來細雨中”(歐陽修《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和“晴景初升風細細”(晁端禮《黃河清》“晴景初升風細細”),突出雨和風“細”的特點,營造了靜謐的氛圍。如“一霎微雨灑庭軒”(柳永《戚氏》“晚秋天”)和“倦蝶棲香懶,雛鶯調語低”(仇遠《巫山一段云》“酒力欺愁薄”),小雨灑在院落,發出若有若無的聲響,幼小的黃鶯輕輕鳴叫,突出自然形象“小”的特點,賦予其靜態特征。再如“疏螢時度”(晁端禮《綠頭鴨·詠月》)和“倚風疏葉下庭柯”(張先《南歌子》“蟬抱高高柳”),幾只螢火蟲偶爾飄過,幾片葉子從樹上飄落,突出自然形象“少”的特點,襯托環境的安靜。
宋詞對自然形象靜態的表現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首先,為讀者提供了多方面的審美感受。自然形象有動有靜,但動態形象往往更能引起人們注意。尤其對于當代人而言,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環境喧囂,各種感官被動態形象和喧鬧聲占據,無暇關注靜態形象。而且由于審美自覺意識的缺失,當代人對美的感知往往是被動接收,因此動態喧囂的形象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并以此為基礎獲得審美感受。靜態形象美感的獲得由于往往需要審美主體主動感受、獲得,便不易獲得。因此,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有利于提高當代人對靜態美的感知能力,擴大審美感受范圍。其次,使讀者獲得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審美的最高層次是對生命存在本來狀態的體驗。對于當代人而言,由于物質的極大豐富和欲望的無窮無盡,某些人對生命的關注往往局限于物質層面,忽視對個體精神和對生命存在本來狀態的關注。這種深層次的審美體驗離不開靜的心態。只有用靜觀的方式才能發現萬事萬物本來的存在狀態,從而獲得深層次的審美感受。當代人由于過多關注物質與欲望,內心躁動不安,缺乏靜的心態,影響審美層次的提高。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令讀者充分感受自然萬物靜止無聲的狀態,提高對靜態形象的感受能力,培養靜觀習慣。宋詞大量表現自然形象的靜態美,呈現自然萬物本來的存在狀態,再現聲色形的外在美和內在的生機美、整體的和諧美,更能提高讀者深層的審美感受能力。
二、宋詞自然形象的虛及其審美內涵
自然界的形象豐富多樣,有的清晰可見,有的模糊不清,各具美感。宋詞中的自然形象多清晰可見,但也有部分模糊不清,呈現出虛的特點。這類自然形象同樣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
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首先表現在選擇本身具有不清楚特點的形象進行描寫。影子是宋詞常見的意象。尤其事物在陽光和月光照射下地上映出的影子模糊不清,只有大致輪廓,無法顯示具體樣貌,具有虛的特點,但在宋詞中顯示出獨特的審美內涵。如“庭戶深沉,滿地梧桐影”(李之儀《蝶戀花》“天淡云閑晴晝永”),寫庭院中灑滿梧桐樹的影子,模糊不清、無聲無息。詞人凝神注視影子,傳達出內心的靜謐,渲染環境的清幽。再如“幾枝疏影浸窗紗”(程垓《浪淘沙》“老去懶尋花”),寫梅花稀疏的影子映在窗紗上。梅影模糊不清,但輪廓清楚、線條分明,加之稀疏的特點,如中國水墨山水畫一般,呈現出深遠的意境,寄托了詞人高潔出世的情懷。再如“淡月梅花影”(陳三聘《卜算子》“雪后竹枝風”),在月光的照射下,地上映出梅花的影子。影子無法呈現梅花的具體樣貌,模糊不清。但因為思維不為具體的形所局限,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花影的描寫,讀者不僅能盡情想象花朵的美,而且在聯想的驅動下往往會把這個模糊的影子想象成美麗的女子,賦予其神韻,從而獲得豐富的美感。詞人通過對稀疏梅影的表現,傳達出內心高潔的情懷。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選擇遙遠的形象進行描寫。如“斜陽暮草茫茫”(柳永《雙生子》“晚天蕭索”),寫夕陽西下,原野上無邊無際的野草籠罩在夕陽之中。四周的野草因為過于遙遠而顯得模糊不清,卻把讀者的視線與心境引向無盡的遠方,將作者悠遠濃重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感受到悠長的情味和生命空間的無限,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再如“望青山隱隱,一眉如抹”(吳琚《念奴嬌》“玉虹遙掛”),遠處的青山模糊不清,只能看清大致輪廓,卻激發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將其比做女子的彎彎細眉,傳達出青山的神韻。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選擇光線暗淡的形象進行描寫。如“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寫夜間出現一只鴻雁,模糊不清,若有若無,使蘇軾產生亦真亦假的幻覺,把它看做有情感相通的生命,將幽怨的情懷寄托在孤鴻身上,使詞作呈現物我合一的境界。
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還表現在被其他形象所遮蔽而模糊不清,賦予其另外的審美內涵。煙是宋詞常見的自然形象,多指空中的云氣、水汽和霧氣。在煙的遮蔽下,自然形象呈現出虛的特點。如“四合青山暮靄中”,四周的青山籠罩在黃昏的云氣中,模糊不清,如同詞人體會到的山水之美和自由自在的愜意,無法用語言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帶給讀者悠遠深長的意味。再如“望一川暝靄”(周邦彥《風流子》“楓林凋晚葉”),江面籠罩著濃重的暮靄,模糊不清,如同詞人無盡的愁情,因為過于濃重,無法用語言表達,賦予自然形象豐富的審美內涵。除了煙外,細雨、斜陽、柳絮還經常遮蔽其他自然形象,呈現虛的特點,呈現特有的審美內涵。如“春雨濛濛,淡煙深鎖垂楊院”(無名氏《點絳唇》“春雨濛濛”),春雨如絲,籠罩在院子的柳樹上,顯得模糊不清,但是增加了柳樹的清新縹緲之美。再如“怕重陽,又催近、滿城細雨”(吳文英《古香慢》“怨娥墜柳”),整座城池都籠罩在蒙蒙細雨中,增添了畫面的清新美和幽靜美。
綜上所述,宋詞多表現自然形象靜止無聲的狀態,擅長表現虛的特點,并融入詞人豐富的審美感受,表現出豐富的審美內涵,呈現動人的虛靜美。虛靜美是中國古代藝術常見的美感形式,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很少引起當代人的注意。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靜美使當代讀者充分領略虛靜美的內涵,突破僅關注動態和清楚事物帶來的局限,能擴大其審美感受范圍。宋詞自然形象的虛靜美關注靜態與模糊的事物,能培養當代讀者靜觀的審美心態和豐富的審美想象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最后,宋詞的虛靜美通過對靜態和模糊事物的關注,往往呈現生命存在的本來狀態,呈現最高的審美境界,能提高當代讀者的審美層次。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2]彭富春.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10.
[3][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2.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2014年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課題回歸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宋詞鑒賞研究(2014C12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