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雨
摘 ? ?要: 文章以《海豹突擊隊員的承諾》英譯漢翻譯項目為研究對象,通過舉例和對比的研究方法,重點分析翻譯實踐過程中所采用的翻譯技巧與方法,一方面,可以深入地了解與掌握翻譯技巧,另一方面,對實踐的反思與總結能給日后的翻譯實踐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翻譯方法 ? ?翻譯技巧 ? ?方法運用
翻譯的過程由兩個階段構成,一是理解,二是表達,而理解則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表達是在正確且深刻理解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結果。當然,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原文的理解并不困難,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間的懸殊差異,一些詞、短語和句子的處理并不容易,比如詞意的選取、褒貶色彩的保留與否、長難句如何處理,以及譯文是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異域特色與文體形式還是符合中文讀者的口味等,因而我們有必要運用一些翻譯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一、正反表達法
正反表達法是指英語句子以肯定的形式出現(xiàn),在翻譯成漢語之后,對應的句子則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現(xiàn)。之所以要做這樣的處理,則是考慮到譯文的通順性與可讀性,避免重復性。
例:Not all people smelled good up close, but he did.[1]
分析:英文中he did用的是肯定式,而翻譯時采用的譯文為“離得近時不見得所有人都有好聞的氣味,但他不一樣”,如果完全按照英文直譯出來“離得近時不見得所有人都有好聞的氣味,但他卻有好聞的氣味”,譯文則顯得啰唆冗贅,可讀性也不強。運用正反表達法可以使得譯文不至于拖泥帶水,避免了硬譯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二、增譯法
劉宓慶在著作《英漢翻譯技能指引》中提到,譯者除了要把原文中明顯的表層意思轉(zhuǎn)換成譯文外,原文的內(nèi)隱成分也必須翻譯出來[2]。將這些語義上的語氣修辭或是文化上的內(nèi)隱成分翻譯出來所用到的翻譯方法就是增譯法。
例:Ruths very good-looking and has always had a ton of boyfriends, but from what I can tell, those relationships are stormy.[1]
譯文1:魯思很漂亮,而且有過很多男朋友,但在我看來,那些關系都是狂風暴雨般的。
譯文2:魯思很漂亮,而且有過很多男朋友,但在我看來,那些關系都是狂風暴雨般的,來得快去得也快。
分析:翻譯的難點在英語單詞“stormy”上,直譯這個詞就是狂風暴雨般的,而且從漢語表達上來看,它不存在表述生硬的情況,問題在于狂風暴雨般的感情關系是怎樣的關系,狂風暴雨是用來形容相處方式的,還是用來形容相處時間的,如果不增譯一些補充性的文字,則很容易讓讀者誤會。在后文中,女主角描述了妹妹換男友的頻率很高,從中我們可以推測出這里的狂風暴雨指的是時間上的短暫性,因而增譯出“來得快去得也快”是十分必要的。
三、分譯法
學者王武興曾對英漢句子結構進行過比喻與比較,在他看來,漢語句子結構就猶如一根竹子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地連在一起,而英語的句子結構就像是一串葡萄一樣,有主干也有枝干,短短的主干伸展出多個長長的枝干,枝干上則掛滿累累的碩果[3]。這種比喻形象貼切,生動地將兩者的區(qū)別展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而重形合的英語與重意合的漢語間如何做好轉(zhuǎn)換,也就是如何將復雜的英語表述轉(zhuǎn)換成句子結構相對簡單靈活的漢語表達,分譯法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例:Quickly, Lacey headed for the doorway leading to the area where produce was unloaded from trucks.[1]
分析:學者劉宓慶在《漢英對比研究與翻譯》一書中提到:英語的句子開頭封閉,而結尾開放,定語及修飾語往往后置,而漢語句子的特點則與英語句子相反,它是句首開放,而句尾收縮[2]。由此可以看出,英語句子多將修飾語至于后面,而漢語則至于前面。例子中這句話的主句其實很簡單,就是萊西走向門口,翻譯難點在doorway后面長長的修飾語的翻譯上,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和漢語重前飾的表述方式進行翻譯,過長的修飾語就會使?jié)h語讀起來冗長晦澀,如“萊西迅速地走向通往從卡車上卸貨的農(nóng)產(chǎn)品區(qū)域的門口”,這樣的譯文顯然不過關,這句話有兩個被修飾詞,一個是doorway,一個是area,筆者將這句話斷為兩小句,將doorway的修飾句按照原來的語句順序放在后面,area的修飾句翻譯成前置定語,最終譯文為“萊西快速向門口走去,那兒通往農(nóng)產(chǎn)品卡車卸貨的地方”,這樣的翻譯盡管改變了原文的語序和結構,但是更清楚明了地表述了原文的意思。
四、網(wǎng)絡資源的運用
做好小說翻譯,不是字對字的簡單替換,也不僅僅局限于閱讀小說原文,譯者還應查找小說之外的信息完善小說的翻譯,因為有些答案在小說本身是找不到的,這就要求譯者擁有搜索整理資料的能力,而得益于如今日益完善的網(wǎng)絡資源,這樣的工作變得越發(fā)簡單可行。
例1:“Ted wanted to name her Anne, with an e.”
“Of Green Gables,I presume.” They both laughed.[1]
譯文1:“特德想給他起名叫安妮,帶一個妮字。”
“綠山墻的吧,我猜想。”他們都笑了起來。
譯文2:“特德想給她起名叫安妮,帶女字旁的妮。”
“綠山墻的吧,我猜想。”他們都笑了起來。
分析:最初筆者在翻譯這兩句話時有些迷惑,一是不知道短語with an e該如何處理,二是對Of Green Gables這個短語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gable有山形墻的意思,綠色的山形墻又是什么呢?筆者當時猜想這很有可能是美國的一句俚語,因而在網(wǎng)上進行了查找,發(fā)現(xiàn)Anne of Green Gables是一部文學作品,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這本小說的書名在中國有多個譯法,如《清秀佳人》、《小孤女》、《綠山墻的安妮》,單從小說書名的處理上來看,這幾種譯法都各有千秋,有的選用直譯法,有的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最終確定的小說書名,但是在處理第二句話時,筆者選擇了第三個書名的譯法,因為原文對話把書名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如果選擇前兩種書名的譯法就體現(xiàn)不出原文的對話形式。
在確定了第二句話的翻譯后,筆者開始思考第一句話應該如何處理。起初筆者選擇了第一種譯法,因為Ann和Anne的中文譯文分別對應安和安妮,而譯入語中后者較之前者就是多了一個妮字,但為了譯文的準確性,筆者查閱了小說原文,發(fā)現(xiàn)Anne of Green Gables中的小說人物安妮在初見領養(yǎng)她的兄妹時是這么介紹自己的:“But if you call me Anne please call me Anne spelled with an e. A-n-n looks dreadful, but A-n-n-e looks so much more distinguished。”[4]安妮說Ann看上去糟透了,而不是聽上去糟透了,這說明Ann和Anne的區(qū)別不是體現(xiàn)在讀音上,而是體現(xiàn)在拼寫上,反映到中文中則應該是體現(xiàn)在偏旁部首的不同上。為了確定猜想是否正確,筆者查閱了英文詞典,發(fā)現(xiàn)Ann和Anne的讀音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覸n/,而不是之前想當然的Ann的讀音是/?覸n/,Anne的讀音是/?覸ni/,因而筆者推翻了之前的翻譯方法,將兩者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無女字旁的尼和有女字旁的妮上,最后就確定了譯文2的翻譯。
五、結語
翻譯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情況,一種方法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需要譯者在相關翻譯策略指導下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技巧。筆者通過這次翻譯實踐深刻體會到若能做到活學活用翻譯理論,則其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反過來,在實踐中應用理論與技巧又能使譯者更加深刻地對其進行理解與掌握。
筆者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了善用網(wǎng)絡資源的重要性,正如之前提到的,有些語言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僅僅從小說本身是找不到確切答案的,只有多搜集相關的信息才能理解其確切含義。當在網(wǎng)絡上查找資源也行不通的情況下就應向小說作者尋求幫助,本次翻譯實踐中就存在一些詞典與網(wǎng)絡上都無法查找到的術語和作者杜撰的詞語表達,譯者在揣摩不出詞句意思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因為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想要表述的內(nèi)容與思想,求證于原作者既是對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尊重與負責,又可以驗證譯者的猜想正確與否,從而檢驗譯者對小說的理解程度,進而指導后續(xù)的相關翻譯。
參考文獻:
[1]Winters,Rebecca.The Seals Promise[M].Ontario:Harlequin Enterprise Limited,2012.
[2]劉宓慶.英漢翻譯技能指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蒙哥馬利,著.鄧少勉,馬新林,譯.小孤女[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