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最新科學社會主義觀一系列基本理論觀點的總概括”[1],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
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回答了進一步彰顯社會
主義本質,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回答,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回答了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本質、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做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作出了當代回答,這就是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人民幸福、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中處于靈魂和統帥的地位,本質上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發展,在把發展的蛋糕做大的同時,力爭把蛋糕分配好,以保證絕大多數人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小康社會在社會主體和各個領域更加全面。
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做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回答了新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處于提質穩速新常態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使社會主義始終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大問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體制改革,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第二,“全面依法治國”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開闊了法治的格局、豐富了法治的內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讓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新境界。第三,“全面從嚴治黨”回答了如何堅守社會主義本質不褪色、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不蛻變這一核心和關鍵問題,這就是內容無死角,主體全覆蓋,勁頭不松懈,守紀律、講規矩,凈化政治生態,制度治黨與思想建黨相結合。
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了“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的現實化和具體化
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的回答,我們黨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則實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現實化和具體化。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的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全面小康。無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訴求。
2.“全面深化改革”體現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沖破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釋放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而這正是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有一系列精辟論斷,他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3]
3.“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營造的是先進的法治文化。
“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強化紀律意識,在思想上把好“總開關”,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領導干部的涵養作用,在作風建設上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從嚴管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對腐敗“零容忍”,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的規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而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根本支撐,營造的正是風清氣正的廉政文化。
三、“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新內涵
科學發展觀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具體詮釋了發展這個第一要義,突出反映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新內涵。
1.“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緊抓住了以人為本這個核心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以人為本,就是在發展起來之后,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為了“人”,而決不能為了所謂“發展”毀了“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以人為本,就是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小康社會建設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讓一個人掉隊,決不能讓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掉隊,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落實到每個民眾的小康、每個民眾的發展,體現的正是以人為本;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對以千千萬萬具體人為本的系統集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牢牢抓住了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體詮釋了發展這個第一要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四個全面”緊扣“發展”這個“第一要義”,抓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充實小康社會的物質基礎。
3.“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突出反映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全面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一個大系統,本身即突出了“全面”二字,是一個目標與手段相統一的有機整體。每一個“全面”又由若干子系統構成完整體系,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協調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一個由多個系統組成的有機協調的整體。在各個系統內部,又有諸多子系統形成協調運轉的整體,如建成的全面小康即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小康。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可持續性。如果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比喻成一只飛翔的大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鳥要飛抵的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鳥之兩翼,“全面從嚴治黨”則是鳥之頭。依靠鳥頭內豐富的神經系統和雙翼的協調振動,鳥朝著既定的目標實現了可持續的飛翔。正因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本身是全面的、協調的,因而其可持續性就有了可靠保證。
總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部.“四個全面”學習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
[2]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2-3.
[3]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3.
〔本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4SZB009)、南京工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專項(kjzxwh20013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