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躍建+倪菡憶
2015年,江蘇省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七年位居全國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6萬億、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成為我國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近日召開的省第十三屆黨代會明確提出“兩聚一高”新目標,我們要以“聚力創新”為引領,繼續堅持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作為重中之重任務,切實將創新資源引入到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到企業、科技服務覆蓋到企業、科技政策落實到企業,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
一、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江蘇實踐
著力培育“鋪天蓋地”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疏通高企成長的源頭活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人力優勢變成資本優勢的重要通道,是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是培育新企業和新一代創新型企業家的重要搖籃,是打造發展新引擎、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李克強總理指出,要讓每個有創業愿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近年來,江蘇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為主線,實施創業江蘇行動計劃,通過上下聯動,集成政策支持,釋放全民創業潛力和創業活力,著力形成科技型小微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夯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基礎。一是加快打造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搖籃”。全省累計建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567家,孵化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近2.9萬家,孵化器數量、面積及在孵企業數均居全國第一;以行業領軍企業、大中型企業、投資機構、行業組織等為主體,建設了207家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省級眾創空間和33家眾創集聚區試點,其中33家眾創空間被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體系;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拓展孵育功能,全省各地共建有新型研發機構306家,累計總投入200多億元,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新穎、機制靈活、管理先進、運行高效、人才富集等鮮明特點,鼓勵其圍繞技術創新與科研成果產業化結合,開展成果轉化,孵化一批新型高科技企業。二是實施科技型創業企業孵育計劃。采取“孵化機構+創業企業(創業項目)”的模式,圍繞實施“互聯網+”戰略,通過完善創新創業孵育體系,提升創新創業載體服務效能,加快發展以新技術研發、新業態創造、新模式創新為方向的小微企業,促進科技型小微企業持續涌現。2016年支持15個孵化機構的創業項目180項,省撥資金6092萬元。三是深入推進國家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瞄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瓶頸,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進“首投”、“首貸”、“首?!笨萍纪度谫Y模式創新,建立具有江蘇特點、適應創新鏈需求的科技金融體系,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提供金融支撐。截至2015年底,省級科技金融風險補償資金規模達10.4億元,帶動70余個市、縣(區)、高新區設立科技金融專項資金14億元,累計向30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發放“蘇科貸”貸款近200億元,引導創投機構投入12.5億元,支持294家初創期民營科技企業,全省創投機構管理資金規模超2000億元。全省科技支行總數達33家,實現省轄市全覆蓋;全省批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96家,累計發放貸款達1153億元,支持企業近13000家,拓寬了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四是大力吸引人才創業。組織實施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等,截至2015年,累計引進國家“千人計劃”598人,其中創業類占全國近30%;江蘇“雙創計劃”資助引進3127名人才,236個團隊、2598名博士,40%雙創人才在企業,由“雙創”人才新創辦企業1300多家,183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80多家年銷售超億元。
著力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打造高企成長的“黃埔軍?!薄榧訌姼咝录夹g企業培育,江蘇省科技廳啟動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激發企業主動性、積極性,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成果轉化,完善財務管理,健全創新研發體系,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向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以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重點,通過省、市、縣三級聯動,優化政策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與企業知識產權培育緊密結合,科技、財政、稅務、知識產權多部門聯動,針對性地開展對培育企業的培訓和幫扶;以優化發展環境為保障,依托國家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整合財稅、法律、知識產權等中介機構專業力量,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全流程服務體系,通過省市聯動,集成各類科技資源,為培育企業開展全流程、專業化服務,促進其盡快成長為符合國家認定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截至目前,江蘇省累計遴選了3395家創新基礎好、有發展潛力、具備一定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后備,進入高企培育庫,其中已有1361家企業順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著力推動傳統企業提檔升級,不斷提高高企在傳統企業中的占比。既注重培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也高度重視傳統企業提檔升級,圍繞“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戰略實施,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向傳統產業注入新的創新元素、科技含量,讓“老樹發新枝”。鼓勵傳統企業加快管理信息化步伐,推動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加快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企業生產的融合,全面提升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動傳統企業積極開展產品模式、生產模式、營銷模式、服務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網絡營銷、連鎖經營、遠程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融資租賃、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業模式,引導企業創造新需求、新市場、新業態,構建新的運營模式。一是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研發機構是企業創新的源泉,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深入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百千萬”行動計劃,省市集成兩億多元扶持資金,支持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對于高新技術企業及入庫培育企業,在布局建設省級企業研發機構時,給予優先支持。截至2015年底,全省依托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了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56家,其中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83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超過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企業總數比例為34.01%,居全國第一。二是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機制。設立省產學研聯合創新資金,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入庫培育企業主動介入高校院所的前瞻性研發,累計實施省產學研聯合創新資金項目1159個,省撥經費11.6億元。深入推進與“兩院兩校”的戰略合作,與中科院合作項目年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實現了江蘇縣域全覆蓋。開展“科技鎮長團”選派工作,累計選派8批3491人次到300多個鄉鎮、街道和開發區任職,選聘700多位高?!爱a業教授”,遴選640名企業“科技副總”,打造了44個省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全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80個,“校企聯盟”超1萬個,每年8萬多名專家教授活躍在基層和企業,實施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超過2萬項。三是強化科技公共服務。在全國率先推廣科技創新券試點,對企業購買科技服務的費用支出給予補助。截至2015年底,累計發放萬張創新券,覆蓋2400多個科技型小微企業。探索深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累計建有各類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90家。發布江蘇省科技服務業“百強”機構名單,引導支持骨干科技服務機構引進高端人才、整合優質資源、創新服務模式。持續推進科技服務業示范區建設,6家高新區已納入國家首批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建設6個省級科技服務示范區,集聚服務機構307家,年累計服務量30萬項次,有效地支撐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四是落實科技創新政策。深入推進“千人萬企”行動,加強部門間的協同聯動,推進科技政策落實與企業科技項目申報、廳市會商、工作考核“三掛鉤”,累計選派1600多名科技政策輔導員深入2萬多家企業開展政策服務,指導幫助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企所得稅減免等科技創新政策,科技稅收減免額達280億元,極大地調動了企業開展研發創新的積極性。

著力集成科技資源支持,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和幫助高新技術企業完善規范知識產權和研發管理,轉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強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快速做大做強,發展成“頂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一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研發管理體系。推行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化,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成8個國家級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建有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38家,省轄市中級法院均設有知識產權審判業務庭,靈活運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保護企業創新成果。在全國率先研究制定企業研發體系管理標準,開展企業研發管理體系貫標,著力優化和提升企業創新發展的基礎條件。二是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自2003年省政府設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以來,累計實施重大成果轉化項目1451個,省級財政資助經費近131億元,其中絕大多數由高新技術企業和入庫培育企業承擔,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培育出一批擁有標志性重大戰略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三是加快上市步伐。聯合省證監局實施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以高新技術企業和入庫培育企業為重點,針對企業關鍵成長期的創新發展需求,為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上市開辟綠色通道,著力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前景好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加快上市。截至2015年底,列入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的企業達1030家,累計已有25家培育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177家培育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全省境內上市企業中,約74%為高新技術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中,約43%為高新技術企業。四是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充分發揮大型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骨干作用,遴選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其建立海外研發機構,開展跨國技術研發合作和轉移,通過跨國兼并、收購、聯合、參股等多種形式,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創新鏈延伸,實現生產要素、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截至目前,已遴選培育14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其中22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有38家列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31家企業被列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
著力構建科技企業培育協同工作體系,為高企的快速發展添磚加瓦。江蘇省委、省政府歷來重視科技創新工作,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2012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蘇發〔2012〕17號),強調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事關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任務,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培育形成由百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千家科技型擬上市企業、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組成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的總體目標。同時,省科技廳專門制定了《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行動計劃》,加強對各類企業的分類指導,推動創新資源、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建立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政策支持體系,構建科技企業培育鏈,省科技廳會同省財稅等部門負責對市縣有關部門具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省知識產權局負責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培育,市縣科技部門負責培育相關企業,每年將培育計劃分解到各地,推動各地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政策環境,形成省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科技企業培育工作機制。
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永遠在路上
省科技廳將圍繞“一中心、一基地”建設,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構建覆蓋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政策扶持體系和培育鏈條,加快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的創新型企業集群,積極營造競爭力強的創新生態系統,努力建設科技強省,打造江蘇轉型發展主引擎。
進一步深化改革,構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回顧過去,江蘇在每次改革發展關鍵時刻,都是靠思想解放、模式創新的先行來搶得創新發展的先機、找到破繭重生的新路。一方面,構筑有效的倒逼機制,進一步釋放企業的創新活力,因為更大的系統性動力在于利益關系和分配格局的調整。如資源稅擴圍、環保費改稅、工業用地價格形成機制、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另一方面,構筑創新的動力機制,激發創新動力,對于企業,根本的是要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形成適度的壟斷利潤;降低侵權究刑責門檻,調整損害賠償標準,施行懲罰性賠償制度;推動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審合一”;將侵權行為納入社會信用記錄。對于個人,根本是要賦予創新者產權。
建立創新政策協調審查機制,盡快打通創新發展的若干關鍵環節。及時廢止有違創新規律、阻礙新產業和新業態發展的政策條款;對新定政策是否制約創新進行審查。改進GDP核算方法,體現創新價值;健全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考核機制;創新發展成效應與地方領導考察晉升掛鉤。
高度重視企業在三類人才方面的培養和引進,推動企業真正成為引才用才的主體。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的水平決定了產業的技術層次和產業結構的高度,進而決定了國家產業結構的水平;人才結構優,產業競爭力就強。目前的江蘇高企,創新人才缺高度,創業人才缺厚度,經營人才缺寬度,藍領人才缺準度。必須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高度重視本土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培育企業創新文化,厚植企業創新土壤。文化創新,是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礎,為各類創新活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投入巨資可產出世界級的工程師和大量專利,但很難出現世界級的創新公司。創新極具破壞性、代價高昂,只能盛行于冒險和容忍冒險者的文化中,每個“蘋果”后面都是成千上萬的輸家。如果我們面對“重獎順從、要求迅速回報、講等級常自滿”等創新攔路虎熟視無睹,那很難有創新驅動發展的美好明天。
(蔣躍建: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倪菡憶:江蘇省科技廳高新處處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