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雪
摘 ? ?要: 受贛方言的影響,部分母語為贛方言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音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本文主要研究贛方言對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分析贛方言發音與英語語音的差異及帶來的負遷移,并提出糾正偏誤的對策。
關鍵詞: 贛方言 ? ?英語語音習得 ? ?負遷移 ? ?對策
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對具備較強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高級人才需求顯得日益迫切。語音是語言口頭表達的基本形式,英語語音語調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英語口頭交際效果的強弱。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方面存在差異,英語的語音習得常常受到漢語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贛方言使用的地域不僅覆蓋江西的大部分省市縣如南昌、景德鎮、萍鄉、宜春、撫州等縣市,還包括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五千多萬。本文試圖通過對比研究,找到贛方言對英語習得者語音習得的負遷移,并提出相應的糾正偏誤的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一、母語對二語的負遷移研究
語音是語言的最基本形式,只有學好了一種語言的語音,才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每種語言都有特定的語音系統和發音規律,在學習外語時,學習者容易受本民族或本地區的發音特征影響,使自己的外語語音帶有口音。戚雨村認為“一種語言中發音器官習慣了的一套特殊動作方式構成了這種語言的發音法基礎,因此在二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兩種語言的差異,其中一種必然會影響另一種的發音”。
語言遷移理論最早起源于西方,奧蘇伯爾的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遷移是一種認知活動,體現了個體主動的心理加工過程”,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產生影響。學習者在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進行交際時,會試圖借助母語的語音、詞義、結構規則或文化習慣表達思想,把母語的特征遷移到二語中,種種現象稱為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
根據這一理論,二語學習是無法避免母語的遷移作用的,方言區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發音方面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說方言的語音影響。埃利斯在《二語言習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書中具體提出將母語遷移歸納為負遷移(Error or Negative transfer)、正遷移(Facilitation or Positive transfer)。正遷移是指母語的模式或規則與目的語的形式相同,學習者利用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點在學習過程中把母語的模式或規則遷移到目的語中,促進二語習得。負遷移是指母語的模式或規則與目的語的形式不同,學習者并未注意到其差異,在學習過程中仍把母語的模式或規則遷移到目的語的學習中,因而使目的語的習得受到母語的干擾或抑制作用。
二、贛方言對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分析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語音系統的差異,很多語音在贛方言里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語音,因此學習者往往會用贛方言中近似的語音代替,把母語的發音規律運用到所學的英語中,這就對英語語音的習得產生了負遷移。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中對漢語方言的劃分,中國主要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湘方言和吳方言。贛方言也稱為贛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使用人數約五千多萬,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地區包括南昌、景德鎮、萍鄉、宜春、撫州等地的各市縣。贛方言因為所處地區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南昌靖安等所在地的昌靖片,宜春瀏陽等所在地的宜瀏片等九片贛方言(孫宜志,2001),它們之間又有區別,很難找到完全一致的贛方言。此文中并不對贛語做太詳細的分類,只針對其共性或者其中部分顯著特征跟英語語音進行對比研究。
英語語音是英語口語的基礎,可分為音段和超音段兩個部分。音段可分成輔音和元音兩類,漢語中分別稱為聲母和韻母;超音段特征則涉及比單個音段更多的因素,主要的超音段概念有音節、重音、聲調和語調。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種類的音節。本文重點將對母語為贛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語音進行對比研究,從音段和超音段兩個層次研究英語學習過程中贛方言的干擾可能對于英語語音習得造成的負遷移。
筆者在江西長大,現任江西某高校的英語教師,所教授的大部分學生均為江西籍學生,筆者在充分閱讀相關參考文獻后,進行了實地觀察和問卷調查,研究的對象為母語為贛方言的英語學習者,將他們在自然的課堂英語口語活動中的語音特征觀察和記錄下來,同時結合問卷調查和面談,對學習者的語音特征從音段和超音段方面進行對比研究,包括音素音位系統對比及音位變體等音段特征,音節、語流、語調等超音段特征。
1.音段方面的對比研究
在音段方面,贛方言的韻母和聲母跟英語元音和輔音發音的音位、發音長度、口型等都有一定的區別。首先,贛方言的韻母不像英語中的元音有長短之分,英語中的元音發音有長音短音之分,如短元音/i/和長元音/i:/,短元音/u/和長元音/u:/,短元音/?蘅/和長元音/?蘅:/。但贛方言中的韻母發音幾乎都是一樣長短,因此江西人在發這幾對短元音和長元音時容易混淆,比如在說單詞bit/bit/,beat/bi:t/或者port/p?蘅:t/和pot/p?蘅t/時幾乎沒有區別。另外,贛方言中的韻母中的雙音節發音沒有英語的雙音節那么飽滿,所以學生在發雙元音時常常容易快速地發成一個音,無論是在發音的口型上還是發音的長度上,都跟正確的英語語音發音有一定的差距。
在贛方言中不存在齒間音/θ/,所以幾乎所有學生在初次學習該語音時感覺發音比較困難,會很容易受贛語中比較相似的唇齒音/s/的影響,從而把齒間音/θ/發成唇齒音/s/。比如在讀three的時候,容易把/θri:/發成/sri:/。另外,在以南昌話作為代表的贛語中,缺乏卷舌音/r/,這樣江西人在學英語發音時容易將卷舌音發成平舌音,比如right/rait/發成light/lait/。
贛語中普遍存在不區分前鼻音/n/和舌邊音/l/的發音的現象,所以很容易將night/nait/發成light/lait/。比如在江西萍鄉話當中,做聲母的有舌邊音、后鼻音,但缺乏前鼻音,因此該方言區的學習者很難區分前鼻音/n/和舌邊音/l/,這種情況遷移到英語語音的學習當中,很容易造成/n/和/l/的混淆(彭侃等,2008)。
江西景德鎮浮梁縣方言中不區分前鼻音/n/和卷舌音/r/,說該方言的學生反映在學習英語時,比較難以區別night/nait/與right/rait/,無論是口語或者聽力中,都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江西九江彭澤縣、修水縣、上饒市上饒縣、萍鄉市湘東區、新余市等地的學生反映,由于他們所說的贛語方言前鼻音/n/和后鼻音/?耷/不分,受此負遷移的影響,他們的英語發音在前后鼻音方面也發音不準,容易把sun/s?蘧n/和sung/s?蘧?耷/混淆。
部分贛方言中也不分半元音/w/和唇齒音/v/,因此在學習英語語音時,學習者容易混淆,比如在讀vine/vain/時容易讀成/wain/,用母語中的/w/替代/v/。
2.超音段方面的對比研究
在超音段方面,像大部分漢語言一樣,贛方言的音節一般由一個聲母后接一個韻母構成,極少以聲母結尾,并且不帶輔音叢,這樣的音節構成對英語中以輔音結尾的音節會產生干擾作用,造成負遷移。比如在讀t的音時容易習慣性地帶上韻母,讀成/te/或者是/t?藜/,如在發單音節單詞dirt/d?藜:t/這個單詞的時候,很容易發成/d?藜:te/或者是/d?藜:t?藜/這樣的雙音節。
贛語跟大部分漢語一樣屬于聲調語言,通過聲調的不同表達同樣的意思,而英語則是通過語調的變化如升調、降調、升降調等表達思想感情,因此母語為贛語的學習者容易受母語影響,在學習英語時也會產生負遷移,如江西信豐話的語調比較平,該地區學生反映他們說出的英語語調常表現出缺乏變化,重音不夠重。
三、解決負遷移對策
雖然很多英語學習者詞匯量較大,語法知識比較扎實,但語音方面的問題會直接限制其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英語語音的改進并不能完全靠機械地模仿實現。如果了解了母語對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就能結合地域差異找到對策,有意識減少方言對英語語音的負面影響,養成正確的語音習慣,從而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首先,教師需要分析本地方言的特點,找出學生英語語音學習的難點,進行對比研究,幫助學習者意識到母語習慣對語言習得的干擾作用。由于母語的干擾,很多同學并不能意識到自己語音存在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老師應該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兩種語言發音的異同點,預測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錯誤,然后通過模仿學生的錯誤發音和展示正確的發音進行對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發音上存在的問題。
其次,要進行有意識的反復糾正,減少贛方言對英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從而獲得地道的英語語音。可以通過英語語音發音音位圖,或者現場示范等方式,詳細講解英語語音的正確發音方式、發音長短、口型等的不同,最后要求學生通過反復聽磁帶進行大量的模仿訓練,針對性地有意識地進行矯正。
總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加深,用英語口頭交際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加強語音對比教學,能對贛方言使用地區,尤其是江西省贛方言的英語學習者改善英語語音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全面提高學習者的口頭交際能力,滿足市場對高質量的英語口頭交際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D.P.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dson,1968.
[2]Rod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彭侃,蘇友,楊萌.湘贛方言對英語語音的影響:以萍鄉話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08(12):59-62.
[4]戚雨村.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5]孫宜志,等.江西贛方言語音的特點[J].南昌大學學報,2001(10):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