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興佑
摘 ? ?要: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指導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積極營造寬松、民主的探究環境,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結合教材重點、難點、疑點,找準拓展點,并相機向課外延伸,指導學生自主探究,開展合作研討,根據學情適時加強分類指導,突出個別指導。研究性學習途徑和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是學生的潛能獲得最大限度開發,教學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 語文研究性學習 ? ?學習途徑 ? ?學習方法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逐步成熟并廣泛運用,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深入研討等學習方式已成為新課程教學改革指導學生學習的主旋律。探索運用研究性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還能增加教與學信息的雙向交流量,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由于這種教學具有開放性、民主性、靈活性、多面性等特點,既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深入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既是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需要,又是教學取得明顯成效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一、創設研究環境,激發探究欲望
創設寬松、民主的探究環境,是學生樂學、獨抒己見,敢于“標新立異”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在課堂中信任、尊重學生,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巧妙運用激勵性語言、神態,激發學生的研討欲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新,使他們在學習中自發地敢想、敢說、敢做,在充滿智力開發的研討氛圍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維的啟迪。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感受、領悟學習內容,而不是老師灌輸或“包辦代替”。當學生的思考研討處于淺層次、不完整或錯誤時,應肯定他們的創新精神,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對有關問題,激發學生不要盲從已有答案,不要迷信權威見解,要“想人所未想,發人所未發”,適時加以正確引導,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研究熱情,產生一些奇思妙想,使探究結果“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二、立足教材研討,拓寬研究途徑
語文教材涵蓋面廣、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可供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很多,但主要不是要老師講解傳授,而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感悟、探索和個性體驗,讓知識真正內化進而形成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課堂真正變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陣地。
1.激發自主意識,著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一篇文章,一個單元所包含的知識點很多,內容龐雜,如果僅限于一般基礎知識的理解、積累,就難以形成“質”的飛躍。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學生在閱讀思考中“只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只知道故事極簡略的梗概(《閱讀與寫作》),而沒有做深入細致的思考,對文章精彩之處、巧妙構思、豐富內涵、含蓄傳神語言只是淺嘗的話,而沒有抓住有價值的東西學習思考,只能是華而不實,勞而無獲的”。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很多,但卻不是有用的價值”。教育家、文學家的論述大同小異,其本質都是指思考問題時,質疑設問要精要、有價值,解疑闡釋要有創造性。所以,自學既要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探究那些深層次的、有價值的、使自己提高的思想內容方面的問題。在自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情指導學生主動參與自學研討活動,逐步強化自學探究能力。
2.深刻感悟體驗,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語文學習中,閱讀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它的內容豐富多彩,情節跌宕起伏,描寫獨具匠心,諸如人性積淀、人品精華、人倫親疏、人情意蘊、人世滄桑,人生閱歷……都為研討提供了素材。因此,在課堂研討中緊緊圍繞重點、難點、疑點,巧妙抓住切入點,激起“可燃點”。在課堂研討爭論變得熱烈時,相機引導深入,讓課堂研討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如在學習《項脊軒志》一文時,在學生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為了讓學生走進課文的情感世界,我給了這樣一個研討專題:歸有光的成長足跡及內心世界是怎樣表現的?研究專題明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或自主思考,或與同桌,或與小組展開討論并交流,真是讓人興奮不已。有的理解了幼年歸有光的傷痛,失去親人的一種難言的哀痛,我們仿佛看到了籠罩在他心頭的一種淚影。另外一個學生回答了少年歸有光科舉不順、失去母愛,內心悲痛,家庭壓力大,通過描述項脊軒的日常生活表現了他好靜、安詳、勤奮和深思的性格。許多學生都認識到了成年歸有家道日衰、親人離去的無限傷痛,體會到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及對項脊軒的眷戀之情。這樣老師并沒有講解,學生經過自己研討,不僅有了良好的內心體驗與人文熏陶,而且對疏朗、平淡、自然、樸實的散文風格有了深層的理解。從這點,我認識到,語文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在中學各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中(文學、歷史)的課堂教學中,直接打動人的心靈、意識和良心的是教育的藝術。”因此,課堂教學中,就是要精心選取那些“打動人的心靈”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討,誘導學生變換角度思考,促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研討領悟文章的人文內涵,如《諫太宗十思疏》、《陳情表》等課文;品析深奧的人生哲理,如《勾踐滅吳》、《人生的境界》、《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等課文;鑒賞文章的精彩之處、辨析文章含蓄的語言,如《冬天之美》、《我的空中樓閣》等途徑深入研討,使學生能夠學到更豐富的知識,從課本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開展合作研討,加強分類指導
在學習中,要適時完成由老師質疑向學生質疑,確定研討問題過渡,由研究的淺層次向深層次過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指出:“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啟示我們: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經過研討使學生的能力得以提高,知識得以拓展。在閱讀中質疑、研究,表明讀者正處于積極的思考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按“問題發現——自主探究——合力攻關——總結交流——點撥提升”的具體操作流程對課文有關內容進行延伸、拓展、提升。如教學《石鐘山記》時,指導學生搜集考古材料,對專家分析等進行研究,得出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學生既對蘇軾有疑必察、注重實踐的精神充分肯定,又指出了他的考察結論的局限性。對于這個問題,“學生跳起來也可能摘不到果子”,難度較大,這就需要合作研討。研究性學習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就決定了教師指導的全面性、個別性。教師不但要滿足各研討小組的需要,還要照顧到個別需要,對學生多樣化的研究進行分類指導和個別指導,使研討向縱深發展。
四、拓寬課外渠道,延伸探究領域
研究性學習是為了研究或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的有目的、有步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研究不能拘泥于課堂,應有機結合教材,讓學生走出課本,在更廣闊的知識藍天上飛翔。為此,要結合教材,巧妙地找到拓展點,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使課內課外相得益彰。一是由課本向課外延伸。先讀透課本確定的內容,然后閱讀與此相關的課外資料,并進行研究。如教學《胡同文化》時,學生了解了老北京忍耐、自私、易滿足的個性特點,研究今天的北京有哪些變化?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及為人處世有哪些變化?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課外研究的濃厚興趣。二是由課本向社會延伸,在學習課本的基礎上,結合相關內容作社會調查,了解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暢所欲言、獨抒己見,進一步豐富充實學習內容。三是研悟結合,總結交流。根據研討程度不斷指出問題,不斷提出要求,使研討交流體現出應有的價值。如學習《登泰山記》時,讓學生研究“走進泰山”的專題,精心設計、淺文深教,結果學生了解了泰山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對泰山的人文精神有了全面的了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途徑方法很多,不止以上幾個方面。隨著閱讀指導和教學實踐的不斷豐富,積極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研究氛圍,靈活地運用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研討,學生的研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就能逐步得到培養。只要按理解、評析、鑒賞三個層次,內容上由淺入深,外延上由內向外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就能促使學生的潛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挖掘開發,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教育發展研究,2001(5).
[2]程海東.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教學[J].教學與管理,2001(9).
[3]吳新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教育探索,2002(3).
[4]胡麗娟.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教師引導策略.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5).
[5]仇忠海.研究性學習模式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褚治明,褚碧波.實施語文研究性學習必須以教材為依托.現代語文,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