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摘 ? ?要: 在長期的社會勞作過程中,黎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開創了優秀的黎族文化,通過各種表達形式寄予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面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的窘境,動畫以自身技術優勢成為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方式。本文從動畫對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著手,以“三月三”為例,探討了動畫(尤其是三維動畫)在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創新與優勢,以供參考。
關鍵詞: 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三月三 ? ?動畫 ? ?創新 ? ?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是和物質文化遺產相對稱的概念,兩者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形式。作為文化遺產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口技、音樂、舞蹈、慶典儀式、傳統手工藝等。
黎族是我國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黎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了優秀的黎族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瑰寶。
一、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般介紹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是黎族人民在生活勞動中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和總結出來的,有著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節日活動、禮儀風俗等各個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寄予著黎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各種困難,如何與各種破壞勢力相斗爭,爭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勝利是世界各國人民都需要重視的課題。而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保護方式上還有很多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強。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面臨著以上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著手對其進行保護。本文從動畫的角度探討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工作。
二、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實現的創新與優勢——以“三月三”為例
黎族“三月三”節(農歷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特定節日中黎族人民用祭拜始祖、對歌跳舞的活動方式表達對祖先的悼念、對愛情的向往。黎族文化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對其進行重點保護和傳承。然而,黎族“三月三”節的傳承大多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在傳承和延續上存在諸多限制。隨著“80后”、“90后”群體成長為社會生活的主體,其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均和老一輩群體不同,其接受了較好的文化教育,很多人更傾向于選擇更現代的娛樂方式,不利于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三月三”)的認同和傳承。動畫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形式予以表現,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當下民眾的文化需求,實現對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
1.基于動畫視角打造新的黎族民俗節日文化
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項古老文化瑰寶,其表現形式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和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這種表現形式、傳承方式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很多局限性,因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現代化手段對其進行創新性保護。動畫作為一種色彩豐富、富于變化的表現形式可以實現對黎族民俗節日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和保護,使其以全新的形象走入普通民眾的視野。
其一,動畫可以突破傳統傳播方式的局限性,創新性實現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動畫作為一種全新的載體和媒介,其優勢表現在形象生動、色彩豐富、感情飽滿的人物設計,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傳播途徑,快速、便捷的傳播方式,能夠改變以往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范圍狹窄、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方式落后等缺點。正如上文所述,當代青壯年對于老一輩傳承下來的黎族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缺少繼續發揚壯大的熱情,很多黎族的青壯年對于“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的印象僅存在于孩童時代的載歌載舞,未能培養出對于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動畫則以自身優勢,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信息整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創新,加入現代元素,形成全新的視覺盛宴,滿足當代社會民眾對于文化傳承的需求。此外,動畫以特有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將其價值觀植入青少年心中,能夠從小培育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喜愛之情,使其成為保護我國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成員。
其二,動畫作為一種商業運作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優勢,實現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品牌包裝。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處海南,地域較為偏遠,僅僅依靠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推廣方式并不能在大范圍內推廣和保護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現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必須使其進入大眾視野,拓寬其傳播范圍,改變其傳播方式。動畫這一全新的載體、便利的媒介可以利用其商業性特點,整合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對其進行包裝,設計滿足當前大眾喜愛的動畫形象,并利用多媒體資源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對其進行大范圍的推廣。此外,由于“三月三”等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表演人員的表演水平,青壯年的表演水平參差不齊,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窘迫局面。動畫這一全新載體卻可以克服以上缺陷,利用電腦繪畫技術完美呈現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并將其打造成廣受歡迎的動畫形象,進而推出動畫周邊等商業化產品和活動,運用商業運作模式使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大眾的視野。這種以動畫為突破口的商業運作模式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可以實現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性保護。
2.三維動畫還原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風貌
動畫以多幀圖像運動的方式實現對所描繪畫面的情感表達,可以利用先進的電腦繪畫技術高度還原所描繪圖像的真實面貌,實現其價值。近年來隨著三維動畫技術的成熟,我們更是在很多領域,比如醫療、軍事、建筑等,發現了三維動畫的身影,其利用自身技術特性幫助科研人員、實踐人員克服了很多技術性難題。
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包含文藝、技藝、建筑、節慶等多個表現形式的系統性文化,有豐富多變的表現形式、獨特優美的視覺享受。然而,千年以來的社會演變,加之口耳相傳的落后的傳承方式,使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再現當年的風采。以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為例,在這一天,黎族人民穿上本民族的服裝,在特定地點集合,并表演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舞蹈。要想實現這一盛大節慶場景,圓滿呈現這一節慶節日所寄托的黎族人民的感情,受制于周圍古建筑、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黎族人民的表演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動畫,尤其是三維動畫,卻可以克服以上困難,高度還原“三月三”等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充分表現出節日的盛況,表達黎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三維動畫以獨特的技術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高度還原黎族古老村落的原貌、黎族民族特色服飾的精致、黎族傳統歌曲舞蹈的優美,帶領人們走進有著千百年傳承的黎族古老文化,感受中國古老優秀文明的魅力。
其一,三維動畫高度逼真還原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風采全貌。隨著動畫技術的發展,三維動畫影像技術已初具規模,可以高度還原人物、景物、建筑、物品等,并在很多領域運用成功。為了宣傳和保護文化遺產,三維動畫運用其技術優勢,實現了對圓明園的技術還原,將其被毀壞之前的原貌予以還原和展示,并將其制作成紀錄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人們重睹圓明園全盛風貌的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愛國熱情、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無獨有偶,我們可以利用三維動畫技術重現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盛時期的風采,運用數字虛擬成像的原理,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予以記錄和還原,并對其進行長期、完整保存,避免產生以往口耳相傳這種落后傳播繼承方式造成的信息不完整、失傳等問題。
其二,動畫以生活化、故事話的視角鮮活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三月三”為例,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系統化的文化表現形式,有獨特的動態美,表達著黎族人民千百年以來的文化與精神,這是一種“活著”的藝術,而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畫面。因此,我們在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各種表現形式予以高度還原的基礎上,還應賦予其生活化場景,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現出來,使人們體會到身臨其境的喜悅感。以“三月三”為例,我們在利用三維動畫高度還原節慶活動盛況的同時,應將“三月三”的傳說演變、寄予的感情以一幕幕故事化的場景展示出來,黎族青年初見心儀姑娘的怦然心動、黎族姑娘初見心上人的羞澀,飄揚的音樂、美妙的情歌,優美的舞姿,精致的服飾、背景里重重疊疊的小橋流水、古老的村落、曲曲折折的小路、孩童的追逐嬉鬧等心境、場景予以展現,將早已成為黎族人民記憶深處的美好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方式重現人們的眼前。動畫作為一種全新的載體和媒介,在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的時候有天然的優勢,我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真正了解和熱愛它,帶著對它的熱愛,將其富有感情地予以動畫制作和傳播,使人民大眾感受到有溫度、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向高潮。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隨著時代的演變,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迫局面,口耳相傳的繼承方式嚴重限制了對其的傳承和保護。動畫作為一種全新的載體和媒介,能夠利用其高度逼真的技術優勢實現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全盛時期的還原,以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方式突破時空的局限,對其進行創新性繼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周世波.動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中的作用[J].中國藝術,2014(1).
[2]李欽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
[3]余洋.將動漫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可行性探析[J].群文天地,2015(20).
[4]莫濤.淺析動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優勢和價值[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4(10).
[5]閆廣林.海南歷史文化[M].北京:南方出版社,2014:183.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藝術學項目“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畫實現研究”(13CB135);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打造基于動畫視角的海南黎族“三月三”節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HNKY2014-2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