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偉+李培生
摘 ? ?要: 有關于中國古代城市起源的問題及相伴隨的有關城墻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所爭論的熱點,時至今日也沒有得到統一的答案。安陽殷墟、秦都咸陽、西漢長安城等這些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都城,其形態是怎樣的,整個都城是怎樣的發展演變脈絡,仍然困擾著當今的諸多學者。
關鍵詞: 許宏 ? ?古城市 ? ?城墻
二十多年來,許宏一直從事中國古代城市考古、夏商周考古和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國家的考古學研究,成果豐碩,《大都無城——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下文簡稱《大都無城》)便是其新近出版的研究著作。作者立足于考古材料,擬用“倒敘”的方式,從秦漢都城開始,逐漸向前追述,試圖來解讀中國古代都邑的發展動態。《大都無城》的“城”,在本書中的含義為城墻,故而全書圍繞“大型都城多不設防,沒有城墻”這一論點展開討論。
作者在本書的開頭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入,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從二里頭時期直至漢代的兩千余年間,大部分時間里是無城的,打破人們以往已經具有的有城必有墻的認識。作者首先對“城”、“城郭”、“郭區”等幾個書中涉及的概念進行解釋說明。本書中的“城”取的是城墻的含義;“郭”,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在城的外圍加筑的一道城墻”。從聚落形態上看,郭是圈圍起整個聚落的防御設施。并且郭的存在是以城的存在為前提,從城郭的視角看,書中所提出的“大都無城”之“城”,指的就是這種聚落外圍的城垣,即后來的外郭城。對“郭區”的解釋,作者曾經在其著作《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中指出,夏商西周時期都邑的布局已初具內城外郭的雛形,但罕見郭城城垣。當時的都邑遺址大都由宮廟基址群及周圍的廣大郭區(含一般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和墓地等)組成。并且在文獻中也有跡可循,即,早期城市中有松散的郭區而無外郭城城垣的現象。
作者將相關重要學者的見解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最后闡明自己的主要觀點,認為整個中國古代都城史可以依據城郭形態的不同,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實用性城郭階段和禮儀性城郭階段。早期都城發展有以下幾個重要現象:(1)在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里頭至曹魏鄴北城之間近兩千年的時間里,“宮城+郭區”而非“宮城+郭城”的布局,是都城空間構造的主流,這一現象可以概括為“大都無城”。(2)期間只有商代二里崗和春秋戰國這兩個時期為城郭布局的興盛期,二者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軍事局勢的高度緊張是共性。(3)戰國時期城郭并立的布局,是社會矛盾尖銳、列國對峙兼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4)處于都城發展史早期階段的防御性城郭的實用性,導致城郭的有無取決于政治、軍事、地理等諸多因素,“大都無城”的聚落形態應是這一歷史背景的產物。
第一部分的標題是“魏晉以降,城郭里坊”。作者對漢代以后禮儀性階段城郭都邑的特征做了概括性的描述,目的在于方便讀者參照比較。
曹魏鄴城開啟了中軸對稱、內城外郭布局的城市形態模式,對后世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后的北魏洛陽城直至隋唐長安城都是這一階段都城規劃中的典型代表。宋元明清階段,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里坊制度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街道和商業區。在北宋汴梁形成宮城居中,布局方正的重城式的平面規劃,對后世的金中都、元大都乃至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規劃都有深遠的影響。明清北京城的皇城和宮城占據全城的中央部分,以帝王為中心的“建立中極”的都城規劃思想得到充分的體現。
第二部分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秦漢都城形態進行討論。其中涉及諸多問題,如“西漢長安城是城還是郭?城外是否有郭區?漢長安城是何朝向?秦都咸陽有城還是無城”等。并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作者將此前相關學者的辯論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并且強調,應把都城的空間布局放在一個發展的框架中去做動態的解讀。由此,作者認為,漢長安城的“郭”是一個擴大的過程;漢長安城是一座先朝東,而后朝南的城市;至于秦都咸陽,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作者在文中雖未明確表達過立場,但其實不難看出,認為秦漢都城屬于“宮城+郭區”的布局,是顯現出帝王之都宏大氣魄的“大都無城”。
另外,相對于此前眾多學者的爭議和辯論,作者則是站在一個動態發展的角度來分析都城的形態變化,這樣做能夠避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對今后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第三部分的題目是“東周城郭,亂世獨作”。作者認為,在先秦時期“大都無城”的主流下,這一時期出現城郭并立的城市布局,主要是因為列國分立,各自立都,多元競爭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并有學者將其概括為“兩城制”形態。作者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將這一時期主要諸侯國以及東周王城的城市形態盡可能的復原在讀者眼前。尤其是戰國時期的都城,由于兼并戰爭的慘烈,各國在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廣袤土地上掀起一股筑城高潮,在冷兵器時代,高大的城墻無疑是最有效的防御設施。
第四部分的討論內容主要圍繞夏商周以及春秋早期的都城形態展開。作者指出,在春秋時期,至少在名義上延續周王朝國祚的周王城,在聚落形態上延續了西周王朝都邑“大都無城”的布局傳統,非常耐人尋味。或許這也是西周以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最后一點留存。該時期其他若干都邑像晉都新田、楚都紀南城、秦都雍城也都還保留著西周時期“大都無城”的形態,并未構筑起外郭城的城墻。較之更早時期的殷墟,關于其是否存在城墻的問題,長期以來學界一直都存在爭議,從目前的考古發掘看,殷墟沒有城墻這一觀點似乎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有學者對這一長時期的時段內的都城形態進行了動態的解讀,結論指出,到春秋時期,此前“大都無城”的狀態并沒有戛然而止,而因其歷史慣性有所殘留,直至戰國時代的到來,由于兼并戰爭的慘烈,中國歷史才進入一個“無邑不城”的新的發展階段。
上古時期的文獻資料留存極少,且后世學者對文獻的解讀也各有見解,《大都無城》結論的得出主要是依賴現代考古學的發掘,從已知的最早的二里頭(夏或早商)時期形成的廣域王權國家開始到西周,《大都無城》是一種常態。在二里崗時期的鄭州城與同時期的偃師城筑有城垣,具有極強的防御性,而其近旁及外圍又分布若干城邑,都應是出于政治、經濟和軍事目的而有計劃的設置的。
總之,作者認為“大都無城”的確是先秦時期都邑形態的主流特點,并從豐富的考古發掘成果入手,試圖解讀這一現象,并且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運用也為考古發掘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書中大量的配圖便是力證,這使得人們可以更直觀地在空間層面了解一座城市的“全貌”,整部書讀起來更像是一份內容豐富的發掘簡報,這份簡報幾乎囊括先秦城市考古發掘的全部成果。與此同時,作者以發展的視角解讀上古時期都邑形態的發展脈絡,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但是,作者更多的是歸納和總結,缺乏對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做深入的分析,例如,都邑的形態是否受到統治者思想意識的影響,如果有,將會是怎樣的影響;還有關于城墻的起源問題,戰國時代普遍筑城及所筑城墻的形制問題等等都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大都無城》主要針對的是上古時期都城城市形態的探討,但是在這一時期,其他城邑是否也具有這一現象,并沒有給出答案。近年來,成一農、魯西奇等一些學者關于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研究給人非常大的啟示。前者提出的新的研究方法——“要素研究法”,對今后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后者針對古代漢水流域的城市形態做探討,打破以往學者重點關注都城和“典型性”城市研究的局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城市,還必須注意區域的研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另外,《大都無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非常奪人眼球,在此之前,并沒有學者提出“大都有城”的結論。只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實際的考古發掘提出階段性和有針對性的結論,本書的問世,似有一種對這一時期都城形態研究蓋棺定論的意向。給出這樣的結論是否尚早?筆者認為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大都無城》以動態視角解讀先秦時期都邑的形態,讓人們更直觀地認識這一時期城市形態發展的脈絡,為今后的研究搭建了一個較為良好的平臺,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繼續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考古研究同歷史研究一樣,由于客觀的存在,我們永遠無法還原真實的歷史全貌,但正基于此,才源源不斷地激發人們去探究真相的動力。正像雙曲線函數一樣,雖然永遠不能與x軸和y軸相交,但是卻可以無限接近。
參考文獻:
[1]成一農.中國古代城市城墻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1).
[2]成一農.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郭勝強.殷都城墻初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5]魯西奇.城墻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北京:中書局,2011.
[6]李孝聰.歷史城市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7]馬正林.論中國古城墻的起源.人文地理,1993(1),VOL8.
[8]王銀田,何培.漢代城墻淺議.中原文物,2010(2).
[9]王社教.漢長安城.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10]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11]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張國碩.討論我國早起城址的選址問題.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
[13]朱楨.商代后期都城研究綜述.殷都學刊,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