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世
摘 ? ?要: 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目標同農民認知水平存在差距、教育內容不盡滿足農民現實需求、教育載體不符合農民日常信息接受的途徑等問題,影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因此,要以農村為本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尊重農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以農村為本 ?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 ?實效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建設的關鍵期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過程中,農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1]。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直接影響著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育人實踐活動,對提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增強實效性,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應有功效,實現預期目標的重要保證。
一、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目標和教育環境等相互作用的過程[2]。為此,找尋影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需要從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入手,并對教育環境、理念、方式、內容等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期找到影響實效性的原因。
1.教育目標同農民認知水平存在差距。黨的思想、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科學性、指導性、概括性決定了需要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能理解政治理論、看懂政策法規,才能有意識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所要求的目標。然而農民群體組成比較多樣化,各地農民的價值觀、知識結構、經濟狀況各不相同,決定農民的整體素質不一,影響接受思想教育內容的能力,影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相對群體單一、教育文化程度高的大學生群體而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與農民的文化素質、認知水平不太相稱。
2.教育內容不盡滿足農民現實需求。追求經濟富裕、了解農業動態、關注農村發展是農民日常比較關心的問題,也是農民的現實需求。然而,在對廣西部分村莊的調查中發現,基層黨組織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方面對農民現實需求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教育內容設置過多地從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的目的進行設置。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沒有很好把握住農民的脈搏,沒有切實抓住農民的現實需求。
3.教育載體不符合農民日常信息接收的途徑。當前農村地區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時,一般以掛條幅、寫板報、開展村民座談會的形式進行,從實踐情況看,效果不是很好。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普遍缺乏內容充實、形式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傳播載體,同時內容單一,缺乏感染力的教育內容,難以適應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導致一些農民對黨的思想、國家政策、法律法規一知半解,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中國農耕文化基礎深厚,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勤勞樸實、尊老愛幼、鄰里互助等具有農耕文化符號的優秀品德能夠被完好保留,歸功于農村風俗習慣、民俗活動對優秀品德的傳承、發揚。農村地區風俗習慣、民俗活動在農村地區信息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合理借用這一傳統優勢,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同農民的親和度。
二、以農村為本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
基于中國農村現狀的復雜性、農民群體成分的不一性、農民現實需求的多樣性,在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時,需制定出農民看得懂、樂于接受并且滿足現實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即以農村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1.遵循“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依據。“實事求是”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對于“實事求是”的內涵,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3]“實事求是”思想指導我們在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時,要認識和掌握不同農村地區、不同農民的基本特點,發現存在于農村地區、農民之間的內在規律,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事實依據。以農村為本是“實事求是”的體現,是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要求。
2.是尊重農村、尊重農民的體現。農村地區是農民長久的生活環境,其決定了農民的生活習慣方式,保留了農耕文化的優良傳統、風俗習慣。農民的價值觀、優秀品德等,正是通過這些優良傳統、風俗習慣發展、傳承下來的。在開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借助農村的傳統資源,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開展工作,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同農民的親和度。
農民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培養農民具有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是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目標。農民文化素質的差異、認知水平的欠缺決定其很難直接理解并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目標。為此,應根據農民的文化素質、認知水平、現實需求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工作方式,使受教育者正確理解并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目標。
3.可以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農村的地理狀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民風民俗存在差異,同時,農民群體組成比較多樣化,價值觀、知識結構、經濟狀況各不相同,決定了農民的現實需求比較多樣化。依據農民不同的現實需求,量身制定符合農民實際需要的工作方式、內容,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從而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農業現代化是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關于農業現代化動態、農產品市場走勢等相關內容,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又可以普及農業現代化的知識,從而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增強實效性[4]。
三、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需要處理好基層組織、農民、農村地區三者的關系。形成一套基層組織重視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農民樂于接受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實現預期目標的工作機制。
1.加強基層組織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提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正確的思想是一種生產力,能夠推動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為增強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首先,基層組織需要認識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認識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關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推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助力精準扶貧戰略實施,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次,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綜合工程,必須與農村其他各項工作相結合。一是要把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各項工作一視同仁,共同納入政績考核體系,從工作機制上強化基層組織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二是要把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同農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思想政治教育打開農村市場經濟之門,在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2.加強隊伍建設,助力農民素質提高,增強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基于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的現狀,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工作隊伍,幫助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增強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認知。
在隊伍組建上,以鄉鎮黨委領導為主,村黨委班子作為主要成員。同時,鄉鎮涉農單位,如水利站、農機站、農技站等需協助開展工作,提高農民生產生活的能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遇到的困難。村委、涉農單位負責人要定期向鄉鎮黨委領導匯報,總結前期工作,為更好地開展下一步工作提供借鑒。
在隊伍培訓上,首先,提升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應積極學習、深刻認識并理解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價值。只有自己認可,言傳身教才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其次,培養工作人員解決農村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工作開展,主要是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認識,摒棄小農思想、打開經濟思路,激勵農民自主創業,提供給農民多種發展機會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另外,培養工作人員自主學習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隨著政治形勢、社會發展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需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自主學習能力,順應社會發展。只有整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素質過硬,切實起到帶頭作用,才能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3.以農民現實需求為出發點,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農民的親和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并以此規范自身的行為。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矛盾的雙方,農民多樣化的需求決定了教育者需要將教育內容同農民的現實需求相結合,增加農民對教育內容的認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了解農民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使農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農民解決好這一問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就找準了切入點,就能真正取得實效[5]。
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與農村生產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上,首先,增加關于經濟方面的教育內容,開闊農民視野,引導小農思想向農業現代化觀念轉變。其次,加大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改變傳統務農的生產方式,使農業生產向著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方向邁進,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另外,增強農民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使得農業產品更好地市場化,從而豐富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真正增加農民收入。農民素質得到提高,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讓農民切身感受到實惠,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才發揮應有的功效。
4.充分挖掘農民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方式,提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通暢性。在農村的發展演變史上,農村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等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維系著農民的日常精神需求。可以合理借用這一傳統優勢,增進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同農民的親和度[6]。首先,借助農村傳統節日、民俗活動這一契機,把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農村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之中。不僅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而且賦予農村傳統節日、民俗活動以時代特色。其次,創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網絡載體。借助當前網絡資源,構建各類“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等網絡傳媒載體的陣地,創建微博、微信等與農民平等交流的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傳統載體跟現代網絡載體的合力優勢,占領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輿論的制高點,形成關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韓俊.全面推進農村的關鍵領域改革——深度解讀《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D].中國鄉村發現,2016.2.
[2]嚴春紅.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3.10.
[3]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6.
[4]馬奇柯.增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N].人民日報,2007-8-27.
[5]黃慶.當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及對策探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6.
[6]龍海平.“歌圩文化”:壯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2).
基金項目:2015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資助項目“中國夢視野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探析——以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新村為例”(項目編號:YJCXS20157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