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玥+顏啟強
摘 ? ?要: 大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僅直接影響著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還是高校教育質量的直接體現。為了解大學生學習狀態,本文從學習目標、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和學習習慣四個方面進行調研,并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維度分析學習狀態的形成原因,從而提出改進大學生學習狀態的基本對策。
關鍵詞: 學習狀態 ? ?學風建設 ? ?調查研究
提高質量是教育的永恒話題。大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僅直接影響著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而且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質量的體現。為了了解大學生學習狀態,探析這種學習狀態形成原因,對高等院校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議,我們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研,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就相關問題提出優化對策。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以調查問卷方式,同時通過觀察法和訪談法對調查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擴展。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動機、主動學習和學習習慣等五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以徐州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2014級和2015級全體同學作為主要調查對象。2016年6月,發放調查問卷382份,收回有效樣本377份,回收率98.7%。其中2014級學生占52.5%,2015級學生占47.5%;男生占32.9%,女生占67.1%;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占49.1%,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占50.9%。數據結果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學習目標。
絕大多數學生有較為明晰的學習目標,占比達82.5%,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的占17.5%。對“是否有自己的發展規劃”的問題,15.1%的學生“制訂了長期、中期、短期計劃且比較明確”,64.2%的學生“只有短期計劃,中、長期計劃較模糊”,12.2%的學生“中長期計劃明確但短期內沒有”,8.2%的學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在訪談過程中也發現,大部分學生將目標鎖定在中、短期計劃,如拿獎學金或者考研找工作等,但是對于10年、20年以后的計劃,尤其是進入研究生階段或者找到工作以后的計劃,能有所想法的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讓學生意識到這個問題并有所行動。
2.學習動機。
在311名認為學習有動力的學生中,88.4%的認為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自我實現的需要,使自己變得更優秀”,71.1%的認為來源于“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34.7%的選擇“受周圍人影響”,另外還有34.8%的選擇了“社會就業壓力大,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有23.8%的學生認為動力來源于“對自己所學專業很感興趣”,而0.65%的則選擇了其他壓力。
在“你認為在大學期間最應該被培養的能力”的調查中,42.2%的學生選擇“綜合素質和能力”,26.0%的選擇“專業知識和技能”,12.5%的學生選擇“思維能力,創新和批判精神”,11.7%的選擇“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7.7%的選擇“社會適應能力”。
3.主動學習。
32.6%的學生“主動性強,能夠較好的安排管理時間”,58.7%的“主動性一般,需要他人帶動學習”,8.8%的“主動性差,不到迫不得已不學習”。另外,5.3%的“高漲飽滿,熱愛學習”,28.1%的“積極主動學習”,48.3%的“按部就班學習”,18.3%的“學習情緒不高,被動學習”。從中不難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缺少主動性,只是每天按照規定流程進行,缺乏學習的熱情。
在“影響你認真聽課的因素”調查中,70.6%的學生選擇“對該門課的興趣”,65.0%認為是“老師因素”,61.5%的選擇“自我約束控制能力(如玩手機等)”,還有32.4%的選擇“看自己心情”,12.5%的選擇“學生會、班級、社聯等工作繁重”,另外1.3%的學生選擇“其他”。調查中還發現,不少學生存在上課玩手機的情況:15.6%的學生上課“經常玩手機”,74.1%的“偶爾會玩”,9.5%的“一般不玩手機”。如今,手機在生活中已成為學生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大學生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大學生自控能力不足,經常會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使用手機,而帶來負面影響。
高達63.1%的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主要原因是“學習競爭壓力大”(45.8%),體現了學習能力的缺乏。在關于學習效率的調查中,“能夠集中精力,學習效率高”的僅占9.3%,大部分學生的精力“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集中”(76.4%)或者“注意力分散,學習效率較差”(11.7%),2.7%的學生“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效率很差”。
4.學習習慣。
在調查中發現,去教室和圖書館看書的分別占54.6%和25.7%,在宿舍和其他地方自習的分別占18.6%和1.1%。在到課情況方面,76.1%的學生能“提前進教室”,15.1%的學生“踩著鈴聲進教室”,7.7%的學生“偶爾遲到”,1.1%的學生“經常遲到”。由此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教室及圖書館學習,也能按時到達教室上課,學習習慣良好。
三、大學生學習狀況形成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總體情況良好,基本做到熱愛學習、刻苦鉆研,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同時我們注意到,學生在主動性、自控力、學習能力與信心及眼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與社會、學校、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社會因素。
如今,醫患關系較緊張,不僅讓醫患關系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讓醫務工作者產生焦慮,讓醫學生對未來的道路充滿不確定性。在訪談中我們發現,除了少部分學生對醫患關系持樂觀態度外,絕大多數對未來的醫患關系表示擔憂,甚至有人因此產生畢業后轉行的念頭。醫患關系已經成了醫學生是否從事本專業的影響因素之一。其次,社會不平衡現象也讓醫學生對于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不平衡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地位不平衡,即不同職位的醫務工作者之間社會地位和認可度不同。如醫生和護士社會地位的差距。
2.學校因素。
大學對于一個人的人格塑造具有關鍵作用,大學教育不僅需要教會學生某一專業完整的知識體系,更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正確的世界觀。如此,大學的人文教育顯得至關重要,然而,很多大學只專注于專業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學校只是單純強調要努力學習,因為這樣以后可以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的生活。這并沒有什么錯誤,卻忽略了教育本身的目的:立德樹人。只關注了學生表面上的事業發展,而忽視了學生內在的道德培養和精神追求,從而導致社會文化素質不理想。精神上的貧瘠,雖然短期之內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長此以往,就會忘卻初心。
3.家庭因素。
調查顯示,在家庭因素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的六個方面中[1],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在本次調查中,高達71.1%的學生學習動力部分來自于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在訪談中發現,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能經常和父母聯系,很大一部分學生與父母交流甚少,甚至有父母不知道學生最近動向的情況。父母的關懷,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勵學生的斗志,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相反,如果長期不和家長聯系,有的時候會出現問題。因此,注重家庭教育,能為學生正確價值觀塑造添磚加瓦。
四、大學生學習狀態改進的基本對策
1.進行專業情感教育,提高專業認同感。
目前,仍有很多大學生存在對專業認知不良的現象[2],對專業認知不足,消極對待專業學習成了很多大學生的通病。通過進行專業情感教育,如進行專業宣講、邀請優秀畢業生或者專業成功人士開設講座等,可以讓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將自己的發展目標、自身價值同所學專業聯系起來,增強專業認同感,促進學校的學風建設。
2.加強人文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要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風氣,拒絕浮躁,提倡積極向上的學風,塑造健康的人格。大學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必經之路,因此,可以開展以經典為中心的“通識教育”。通過精讀和導讀中外經典,合理安排利于長遠發展的系統課程。
3.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關注大學生自我發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之中;要把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長遠理想和近期理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用個人理想、一般理想和近期理想帶動社會理想、崇高理想、長遠理想;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與幫助大學生解疑釋惑、培養大學生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能力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彭豪祥,何偉軍,張國兵.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影響[J].社會心理科學,2010,25(5):55-119.
[2]莫勛.大學生專業認知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校園心理,2012,10(3):166-169.
[3]顏琪.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格塑造:困境與出路[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3):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