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廣平
摘 ? ?要: 表“全都”義的同義復詞,古漢語里有三十多個。但其中大多數《漢語大詞典》都沒有收釋;有八個已經收錄的也存在例證偏晚、釋義不確等問題。修訂《漢語大詞典》時,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關鍵詞: 全都 ? ?同義復詞 ? ?《漢語大詞典》 ? ?瑕疵
《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是迄今為止收詞最多、質量最高的一部大型中文詞典。該書收釋了不少表“全都”義的同義復詞,如“悉皆”、“皆悉”、“咸皆”等,值得肯定。但是,該書還是忽略了大量的“全都”義同義復詞;即便那些收釋了的,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下面擬從詞目失收、書證偏晚、釋義不確等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詞目失收
1.咸盡。《漢書·楚元王傳》:“及秦惠文、武、昭、孝文、嚴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咸盡發掘暴露,甚足悲也。”《漢書·嚴助傳》:“今王深惟重慮,明太平以弼朕失,稱三代至盛,際天接地,人跡所及,咸盡賓服,藐然甚慚。”《晉書·王濬傳》:“豈惟老臣獨懷戰灼,三軍上下咸盡喪氣。”《舊五代史·梁書·王師范傳》:“先掘坑于第側,乃告之,其弟師誨、兄師悅及兒侄二百口,咸盡戮焉。”
2.咸共。《后漢書·梁統傳》:“初以位次,咸共推統,統固辭曰……”《三國志·魏書·董卓傳》:“公卿惜邕才,咸共諫允。”《晉書·賈重傳》:“侍中任愷、中書令庾純等剛直守正,咸共疾之。”謝靈運《會吟行》:“列筵皆靜寂,咸共聆會吟。”元好問《拙軒銘引》:“至于汲黯之戇,絳侯之訥,石建之醇謹,卓茂之迂緩,班超平平之策,陽城下下之考,咸共嗤點,以為不智。”
案:“共”有“全都”義,如《禮記·內則》:“少事長,賤事貴,共帥時。”鄭玄注:“共,猶皆也。”鮑照《代白頭吟》:“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
3.咸悉。《三國志·魏書·劉曄傳》:“曄撫慰安懷,咸悉悅服,推曄為主。”《三國志·魏書·牽招傳》:“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余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內外,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祖堂集》卷一:“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并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動。”《太平廣記·神仙四十六》:“(劉商)少好學強記,精思攻文,有《胡笳十八拍》,盛行于世,兒童婦女,咸悉誦之。”《太平廣記·酷暴一》:“被告之人,問皆稱枉。斬決之后,咸悉無言。”
4.盡悉。《太平經·丙部之七》:“是也明其俱不能盡悉知究洞極之意,故使天地之間,常有余災,前后訖不絕,但有劇與不耳。”《太平經·庚部十三至十四》:“故但為子舉其端首,不復盡悉言之也。”《聊齋志異》卷二:“乃以齒序:別駕四十有一,為長;誠十六,最少;訥二十二,則伯而仲矣,別駕得兩弟,甚歡,與同臥處,盡悉離散端由,將作歸計。”
5.都皆。《漢書·韋賢傳》:“初,高祖時,令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廟。”《金史·循吏傳·武都傳》:“縣素多盜,凡奸民嘗縱火行劫、椎埋發冢者,都皆廉得姓名,榜之通衢,約毋再犯,悉奔他境。”《新元史·志第四十九》:“奉禮贊曰‘再拜,贊者承傳‘在位都皆再拜。”《西游記》第八十八回:“那王父子都皆悚懼,眾官員個個心驚。”
6.都盡。柳永《郭郎兒近拍》:“硯席塵生,新詩小闋,等閑都盡廢。”王仲甫《驀山溪》:“掛冠神武,來作煙花主。千里好江山,都盡是,君恩賜與。”沈端節《江城子》:“覽鏡沈吟,膏沐為誰容。多少相思多少事,都盡在,不言中。”
7.悉共。《太平經·丙部之十三》:“是故天下無大無小,輕易冤人者也,悉共見治也,而憐助服者也。”《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三國志·魏書·倉慈傳》:“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于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宋書·何尚之傳》:“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屬,還相縛送,螫毒在手,解腕求全,于情可愍,理亦宜宥。”《梁書·陳伯之傳》:“及伯之鄉人朱龍符為長流參軍,并乘伯之愚暗,恣行奸險,刑政通塞,悉共專之。”
8.悉同。《宋書·禮志二》:“于是詔書下其奏,所適無貴賤,悉同依古典。”《宋書·樂志二》:“雜歌悉同用太廟詞,唯三后別撰。”《南齊書·郁林王》:“凡逋三調及眾責,在今年七月三十日前,悉同蠲除。”
案:“同”有“一起”義,與“全都”義極近。《易·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韓非子·揚權》:“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
9.皆共。《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又季氏之族有淫妻為讒,使季平子與族人相惡,皆共譖平子。”《漢書·劉輔傳》:“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禍而無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竊傷心。”《后漢書·張衡傳》:“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三國志·魏書·杜恕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而康獨緣妃嬙雜在其間,故于時皆共輕之,號為阿九。”
10.皆略。《后漢書·郎顗傳》:“明年,西羌寇隴右。皆略如顗言。”《三國志·魏書·楊阜傳》裴松之注引皇甫謐《列女傳》:“故為康從事,同等十余人,皆略屬超,陰相結為康報仇,未有間。”《新唐書·禮樂志二》:“至于壇埳、神位、尊爵、玉幣、籩豆、簋簠、牲牢、冊祝之數皆略依古。”《宋史·宋敏求傳》:“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略誦習,熟于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
案:“略”有“全都”義,杜甫《戲題寄漢中王》詩之三:“魯衛彌尊重,徐陳略喪亡。”浦起龍《讀杜心解》引曹丕《與吳質書》:“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王安石《貴州虞部使君訪及道舊竊有感惻因成小詩》:“握手更誰知往事,同時諸彥略成塵。”
11.皆俱。漢桓譚《新論·祛蔽第八》:“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堅強老壽,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時忽如臥出者,猶果物谷實久老則自墮落矣,后世遭衰薄惡氣,娶嫁又不時,勤苦過度,是以身生子皆俱傷,而筋骨血氣不充強,故多兇短折,中年夭卒。”《初學記·武部》:“鄭記王贊問曰:‘舉于旌首,當皆以皮邪,盡之也?鄭答曰:‘皆俱舉皮置于首,不盡。”《通典·刑法六》:“即罪重害,及疑似處少,不必皆須滿三者,囚因訊致死者,皆俱申牒當處長官,與糾彈官對驗。”
12.略皆。《漢書·五行志中之上》:“諸雩旱不雨,略皆同說。”《漢書·孫寶傳》:“時,帝舅紅陽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墾草田數百頃,頗有民所假少府陂澤,略皆開發,上書愿以入縣官。”《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江表傳》曰: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三國志·蜀書·郤正傳》:“性澹於榮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馬、王、揚、班、傅、張、蔡之儔遺文篇賦,及當世美書善論,益部有者,則鉆鑿推求,略皆寓目。”《三國志·吳書·胡綜傳》:“凡自權統事,諸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略皆綜之所造也。”
案:周掌勝先生已經指出該詞《大詞典》失收,但他提供的最早例證為《全晉文》卷一百三十四習鑿齒《又與謝安書稱釋道安》,偏晚。
13.全都。《西游記》第三十七回:“明日拿妖,全都在老孫身上,只是要你三樁兒造化低哩。”《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黛玉道:‘依我說,拿了筆硯將各色全都寫了,拈成鬮兒,咱們抓出那個來,就是那個。”《鏡花緣》第九回:“小弟起初吃了朱草,細想幼年所作詩文,明明全都記得。”案:該詞習見于明清小說,且《現代漢語詞典》已收,《大詞典》亦當收。
14.總皆。伯3270《兒郎偉》:“四方總皆跪伏,只是不絕漢儀。”伯2133號《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經文》:“佛有他心盡見伊,若干心數總皆知。”顧況《閑居懷舊》:“今日思來總皆罔,汗青功業又何如。”
《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五:“又有‘緊急鼓者,訛為‘錦雞鼓,總皆虜樂也。”《警世通言》第八卷:“鄰舍都來看時,只見:兩部脈盡總皆沉,一命已歸黃壤下。”
案:“總”有“全都”義,如杜牧《贈別》詩之一:“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王安石《除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以上十四例,例證較多,限于篇幅,沒能一一列舉,當為同義復詞。
二、例證偏晚
1.咸皆。見《大詞典》第2826頁,最早例證為《百喻經·婆羅門殺子喻》。
案:例證可提前。《漢書·陳萬年傳附子咸傳》:“少府多寶物、屬官,咸皆鉤校,發其奸臧,沒入辜榷財物。”《后漢書·儒林傳下·包咸傳》:“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帛,奉祿增于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咸皆舉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晉書·劉寔傳》:“在朝之士相讓于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賢讓能之風從此生矣。”《宋書·武帝紀上》:“吾徒咸皆富貴,則檀不應獨殊。”
2.盡都。見《大詞典》第4683頁,最早例證為《水滸傳》。
案:例證可提前。《元朝秘史》卷七:“乞百姓擄了,頭口、家業盡都與了你。后又同追不亦魯(舌)。”《琵琶記》第十七出:“田園盡都典賣,并無些子余剩。”
3.盡皆。見《大詞典》第4683頁,最早例證為《三國演義》。
案:例證可提前。《魏書·南安王楨傳附子中山王英傳》:“英候其稍近,以奇兵掩之,盡皆擒獲。”《北齊書·孝昭帝紀》:“因取所御杯盡皆壞棄。”《隋書·禮儀志五》:“若用此輅,給于太子,革木盡皆不可,何況金象者乎?”《洛陽伽藍記》卷四:“晉朝四十二寺盡皆湮滅,唯此寺獨存。”
4.悉皆。見《大詞典》第4293—4294頁,最早例證為《百喻經·三梨打破頭喻》。
案:例證可提前。《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中二千石下至黃綬,貶秩贖論者,悉皆復秩還贖。”《后漢書·班超傳》:“于是西域五十余國悉皆納質內屬焉。”《三國志·吳書·蔣欽傳》:“權嘆其在貴守約,即敕御府為母作錦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晉書·高祖宣帝紀》:“帝于是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5.皆悉。見《大詞典》第4838頁,最早例證為《后漢書·應奉傳》。
案:例證可提前。《太平經·丙部之二》:“夫治不調,非獨天地人君之過也,咎在百姓人人自有過,更相承負,相益為多,皆悉坐不守實所致也,以離去其實,遠本反就偽行,而不自知。”《太平經·丁部之十六》:“是故古者圣賢上士皆悉學,晝夜力學而不止者,亦睹見天地教令明也,故不敢自易為非也,不敢自輕易而不力學也,故得長吉而無害。”《太平經·己部之一》:“皆悉在方,其禁畏人者,以其所上罪變怪輕重罪之,復加故罪一等。”
6.一總。見《大詞典》第46頁,最早例證為《水滸傳》。
案:例證可提前。趙長卿《好事近》:“不羨八千椿,不羨三偷桃客。也不羨他龜鶴,一總為凡物。”
另“一皆”一詞,《大詞典》例證偏晚,周掌勝先生已經指出并提供了新的最早例證,這里不再多言。
三、釋義不確
都總。見《大詞典》第6188頁,義項一釋為“總是”,仍未達一間。“都”、“總”義同連用,為“全都”義,釋義中的“是”字多余。正因如此,才有“都總”、“是”連用之例,如張榘《滿江紅》:“經濟妙,誰知得。都總是,詩書力。”且最早例證只為宋毛滂《蝶戀花·聽周生鼓琵琶》,可提前。如俄藏符盧格編96號《雙恩記》:“儀貌頓蒙拋瘦悴,衣裝都總換塵埃。”伯2193號《目連緣起》:“慈母告目連:‘我為前生造業,廣殺豬羊,善事都總不修,終日咨情為惡。今來此處,受罪難言。”伯2193號《目連緣起》:“目連見其慈母,飯食都總不餐。”
參考文獻:
[1]郭在貽.敦煌寫本王梵志詩匯校.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3]周掌勝.同義復詞研究與大型辭書的編纂.中國語文,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