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惠文
摘要:為了準確真實地反映企業各項經濟活動,就必須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要求。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通過研究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究改善會計信息質量需要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信息質量 影響因素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及必要性
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即是對財務報告所包含的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與此同時,它應該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等投資決策的需要。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共八個方面。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最基本、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之一,是指企業經濟活動必須由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來。會計信息質量低下,會造成較大的危害性,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國家稅收減少、擾亂杜會經濟秩序、削弱會計的經濟管理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等。因此找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是實現會計良好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因素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進步和日益完善,大量涉外資本不斷涌入我國,機構、企業、個人等投資者和市場參與者越來越重視信息的安全及有效性,特別是會計信息的質量。然而,當前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并不高,存在許多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內在原因
1.會計人員失職。會計這一崗位是處理會計信息的職位,所以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觀念對會計信息質量能產生著重大影響。有的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不高,知識、學歷結構以及業務員水平較低,也有明知不該為之仍一味聽從領導安排,從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
2.企業管理體制的弊端。由于公司的約束機制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二)外在原因
1.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國目前的會計法律主要集中在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具體的會計舞弊識別、會計造假的民事制裁等操作規范缺失。上市公司通過股票上市,通過虛假會計信息操縱利潤,欺騙投資者資金,同時會計舞弊的風險和成本不高,這使得企業有恃無恐,敢于造假。
2.會計理論不完善。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計量基礎的方法,使企業利潤表中顯示的利潤數值與企業在實際上收到的資金數值不相同;帶有的預測性和不確定性的會計假設,并非客觀存在的事實;企業可自行選擇不同的會計方法,使不同企業的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這些都影響了使用會計信息時的效果,從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3.外部監督不健全。會計師事務所和政府部門作為外部監督缺乏專業水平,盲目追求政績等,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等。
三、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人員職業素養和道德素養的缺乏
1.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缺乏。會計行業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有足夠大的會計人才規模。但是,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使得會計發展的腳步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尤其是高端會計人才的缺乏。不容樂觀的是,我國整體的會計人才素質相較于實際需求依舊較低,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是:本科以下學歷的專業人才占據較大的比重。與此同時,會計人才結構的不合理也是原因之一。以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各個層次的分布來看(截至2015年底),最為稀缺的仍然是高級人才,而初級人才(27%)又呈現出過多的趨勢。因此,會計人才素質的大幅提高、人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是當務之急。
2.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缺乏。利益關系存在于社會、公司的方方面面,財會人員也不能置身于外,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信息時難免會牽扯到各種利益關系,能否在工作中不違背職業道德標準,關鍵在于會計人員是否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職業素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人員的價值觀念將備受考驗,一部分會計人員過分追求眼前的物質享受,導致各種問題的發生:徇私舞弊,假賬,“小金庫”等。
(二)企業負責人職責不明確
有些企業負責人沒有從事過具體的會計工作,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常采取一些違反會計法律法規的行為,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在實際調研中,部分企業提前確認收入、粉飾報表等現象普遍,這既有會計人員的責任,也有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例如:浙江JY有限公司,作為一家頗有知名度的企業,在食品飲料制造、加工和銷售行業具有相當規模,但在該市財政部門2015年財務檢查中,JY公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分別虛增了126%、74%、308%,利潤虛增達3 488萬元。這一檢查結果在當地引起了強烈反響。《會計法》明確規定: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所有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資料完整性要負全部責任,不應以不懂會計推脫相應責任。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不僅僅是管理企業,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也應對企業總會計師,乃至會計人員做出的會計信息負起責任,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
公司治理結構,是基于權力關系、利益分配和平衡系統的層次結構,公司的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及與公司相關的利益者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這種治理結構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國有企業而言的,這些企業信息的公開性、透明力度、真實性的缺乏,是由于這些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信息治理機制不夠完善。“內部人控制”現象的普遍存在,使企業信息外部使用者難以明晰公司的實際情況與實質有用的信息。當然,國有或上市公司,向政府、公眾披露提供會計信息時,首先考慮的就是企業自身的利益,將那些有損企業內部利益的信息利用偽造、變造提供虛假或虛增的報告,以至外界被企業的假象所迷惑,無法獲取真實有用的信息。
(四)外部監督機制的不健全
目前,通過各種渠道披露出的會計質量問題非常多。在檢查過程中,一些公務人員收受賄賂、斂取不正之財,對發現的問題視而不見,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辦事,撈取不當得利,滋長了不正之風,使國家遭受到損失,同時也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這和外部監督機制不健全有很大關系。政府作為重要的外部監督機制,監管手段不利,監管意識不強,尤其是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的社會監督水平差,需要提高政府等外部監管水平,包括財政、審計、稅務部門等主體。
四、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道德水平和誠信意識
會計工作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對維護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有著重大影響,以誠信為本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都不能遵守,肯定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因此,會計從業人員應該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能為謀取利益而不擇手段;加強對會計職業道德操守的學習,明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另外,企業應該在提高會計人員職業技能的同時,增強會計從業人員道德素養尤為重要,企業應通過法律普及、道德素質的培養,以提升會計人員的道德素養,誠信辦事的品德。與此同時,作為一個企業的負責人更應起到帶頭作用,以身作則,遵循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樹立誠信的榜樣。
(二)明確企業負責人的責任
《會計法》明確規定:“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所有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資料完整性要負全部責任,不應以不懂會計推脫相應責任。”企業會計部門負責編制財務報告和分析報告,企業負責人應當及時給予有效的見解及建議,以使財務報告能更加有效地被企業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用。另外,財務報告是否具有合法性,這就需要公司外聘的律師或本公司的法律部門進行相應的核實、審核。總而言之,從編制財務報表到財務報表最終對外提供的整個過程,受到了企業負責人全程的監督和指導,并對財務報告最終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承擔責任。
(三)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變業績評價的模式,明確會計人員的責任與權利,而高層管理人員應該改變目前的管理模式,做到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分離,這樣才能避免為謀取私利而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現象。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尤其是監督控制機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嚴格按照激勵與獎勵重點,使公司有杰出貢獻的會計人員得到獎勵,使無為會計人員得到懲罰;各種權力部門相互制約和監督。最后,要建立并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增強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
(四)加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
首先,完善監管體系,主要以財政部門為主,密切配合審計、稅務、銀行等各個部門,各部門要明確各自的權利和責任,相互獨立,嚴格監督;然后,社會當中的各個中介機構也需加強監督,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管,會計師事務所的資質及其條件都應符合標準,尤其應該注意內部控制結構的完整及有效性;最后,要加強對企業和行政單位的監督,嚴格企業會計制度(規章)標準,對造假的會計人員給予處罰。
總之,要想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從會計從業人員、企業負責人、公司治理結構以及監管制度等幾方面加以改善和提高。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企業負責人應對財務報告承擔責任;進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完善法律體系等各種有效的措施。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針對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如:加強會計人員培訓,明確企業負責人職責,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并且加強外部監管等措施,從而改善我國會計信息質量。希望在今后的企業發展中,企業能夠在正常經營活動中遵循會計活動中所有者權益最大化原則,合理利用企業的有效資源,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可以正常穩定的發展,同時保障有效會計信息,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Z
參考文獻:
[1]于娟.會計信息質量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
[2]王波.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及預防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2,(3).
[3]張儀.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違規動因實證研究[J].商業會計,2016,(6).
[4]劉麗紅.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