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文章通過測算財務公司營業稅改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前后稅負變化情況,深入剖析“營改增”對財務公司各方面的影響,并及時總結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為財務公司應對“營改增”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 財務公司 稅收負擔
務公司是為隸屬于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貼近實體產業的持牌金融機構,從上中下游產業鏈為集團公司實體產業提供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調節資金盈缺,對集團公司資源配置調節作用明顯,對產融結合貢獻巨大。財務公司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金融機構,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的重要紐帶,“營改增”試點,給予產業企業、企業金融資本與稅收經濟三者重新融合的契機,給財務公司行業帶來巨大的影響。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金融業為最后一批試點行業之一。財務公司屬于金融服務業,“營改增”后,由原來營業稅稅率5%,改為按6%征收增值稅。
一、財務公司行業“營改增”前后的稅負情況測算
(一)“營改增”稅負測算方法
實際稅收負擔測算的計算方法,即:實際稅收負擔=(企業流轉稅+企業所得稅)/企業總收益,對于財務公司而言,其利潤總額代表其經營的總收益。因此本文計算財務公司實際稅負的公式為:
“營改增”前:實際稅收負擔=(營業稅及相關附加+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
“營改增”后:實際稅收負擔=(增值稅及相關附加+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
(二)“營改增”前后稅負具體測算
根據表1財務公司“營改增”前后稅負情況對比表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一是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所得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營改增”征收率的變化影響,財務公司的流轉稅稅負率由稅改前的5.6%上升到稅改后6.52%,凈增加約1個百分點;三是財務公司的相關應稅收入由價內稅轉為價外稅,營業收入價稅分離后,較稅改前下降5.6個百分點,從而影響到利潤總額的減少,所得稅費用凈減少47.3億元,實際稅負率也由之前的23.26%下降到20.13%,減少3.13個百分點。總體上看,受到“營改增”影響,財務公司的利潤表得以“重構”,并且加大了進項稅的抵扣范圍,全行業的綜合稅負有所降低,對于財務公司行業是長遠的利好。
二、“營改增”對財務公司的影響
(一)“營改增”導致商業模式變革
首先是影響定價策略。營改增試點辦法規定,貸款服務相關服務產生的利息、費用、傭金等支出均不得作為公司的進項抵扣稅額,即財務公司對內部成員單位提供貸款服務所收取利息收入實際上需要全額繳納增值稅,不能將存款利息支出抵扣掉,內部成員單位支付的貸款利息不能作為進項稅進行抵扣,不能提價轉嫁稅負,這導致貸款服務既有的成本線上升,或調整原來營業稅下的定價方案影響現有相關貸款合同條款的修改及未來的商業談判的價格。
(二)影響公司業務方向、業務模式及業務流程
“營改增”影響財務公司各方面。財務管理方面,“營改增”改變原有的會計核算方式,要求預算管理需要更加細致,報表填報更加繁瑣,稅務申報及發票管理工作需要制定新規范操作流程,給公司整個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務流程方面,公司各項業務方案和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調整,如《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通知通知》(財稅[2016]36號)規定,財務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往來業務免征增值稅,其定義的資金往來業務是指財務公司要經過人民銀行批準,加入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并與其他金融機構通過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網絡進行短期無擔保資金融通行為。這一解釋規定必須通過“同業拆借網絡”進行的業務免征增值稅,同時在《關于金融機構同業往來等增值稅政策的補充通知》(財稅[2016]70號)也補充了擴大金融同業往來免征范圍,明確對同業存款等六項同業,納入“金融同業往來”的適用范圍內,其相關的利息收入可以免征增值稅。這些規定對財務公司在業務方向選擇和模式重構也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營改增”影響信息系統的創新升級
“營改增”對財務公司而言,不僅僅是簡單的在財務管理方面有較大的影響,更會涉及到公司信息系統的創新升級。與營業稅相比較,增值稅要求公司的稅務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工作量也會有很大的增加,因此需要提供相應的信息系統支撐,以提高工作效率。相比較其他行業的系統改造只需要修改升級一個財務系統系,財務公司與集團內部成員單位以及外部銀行有較多的聯動系統,系統改造涉及面廣。對核心業務系統的影響的重點在于目前的業務系統的價稅分離改造;對會計核算系統升級的重點是公司會計科目、財務報表、會計平臺、月末處理等的調試是否順利,達到快速切換、平穩過渡的目標;財務公司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特點,導致系統升級改造短時間難以完成,這會極大影響到財務公司各項日常業務的順利開展,因此對所涉及到的業務,應該提前做好應急預案。
三、“營改增”后財務公司在業務和管理等方面的應對策略
“營改增”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財務公司的各方面,“營改增”后,財務公司的增長更傾向于向內涵式、精細化發展方向轉變,這對現有的業務系統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整合內部資源,統籌安排,保證稅制改革的順利過渡。
第一,調整業務模式,識別防范風險。“營改增”已試點一段時間,財務公司要針對試運行階段各項業務識別出現的風險點,及時梳理,分析總結其產生的深遠影響。業務部門要進一步熟悉準確把握增值稅征稅特點,深入剖析增值稅對財務公司業務模式的影響和成本的影響,結合國家稅務總局近期發布出臺的公告解釋,對各項業務的實際稅收負擔、盈利情況進行測算分析,力求可行性較高的籌劃方案,充分考慮財務公司目前的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業務的開展模式。對于綜合管理部門和后勤保障部門,要調整績效考核方案、業務操作方案及采購實施方案,增值稅價稅分離對業績的影響也涉及人員績效考核。
第二,加大對進項稅額的獲取。目前財務公司業務及管理費用主要是人工薪酬,而人工薪酬福利沒有進項稅可抵扣,因此在日常商業往來時,要盡量與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企業合作,盡可能獲取更多增值稅專用發票,以便進行進項稅抵扣;深入學習、密切關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最新法規政策,吃透要求,充分利用“營改增”的優惠政策減少公司的稅收負擔。
第三,建立稅務風險管理機制,完善財務核算辦法。財務公司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規范增值稅發票管理規章制度,理順增值稅發票從最初的領用、對外開具、傳遞獲取、查驗真假、認證到最后的臺賬登記流程、不相容崗位的內部控制及互相監督,自查嚴禁憑空開具和獲取虛假發票的行為,排查增值稅發票所可能引發的潛在的涉稅風險。按照“營改增”的相關部署要求查漏補缺,完善財務核算制度,做好與增值稅相關的財務核算工作。
第四,組織各部門繼續學習“營改增”相關政策,加強對“營改增”影響的理解。財稅[2016]36號文發布后,國家稅務總局隨后出臺了如《關于金融機構同業外來等增值稅的補充通知》(財稅[2016]70號)等相關規定,對“營改增”政策做出了進一步補充解釋,政策補丁不斷推出,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稅制,財務公司要積極開展“營改增”各項政策講解和稅務培訓,幫助員工盡快熟悉“營改增”的相關政策,對照出臺的“營改增”稅收優惠政策范圍,能享受優惠條款的,要積極申請獲取新稅制的稅收優惠。J
參考文獻:
[1]魏志華,夏永哲.金融業“營改增”的稅負影響及政策選擇[J].經濟學動態,2015,(8).
[2]中國財務公司協會.企業集團財務公司2015年度行業統計數據[S].2016.
[3]劉倩.金融業營改增及財務公司的應對策略[J].時代金融,2015,(6).
[4]高峻,郭磊.金融業“營改增”稅負變化預測[J].財會月刊,2013,(6).
[5]付志宇,向成.銀行業“營改增”方案設計及建議[J].商業會計,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