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虎阜幼兒園 任琴芳
用“四塊糖”法打造幼兒的良好個性
江蘇省蘇州市虎阜幼兒園 任琴芳
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生動展示了陶先生的教育藝術: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時,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打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等候。陶先生回到辦公室時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該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了,再獎勵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不到五分鐘的談話,卻讓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難忘。
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難免會做出讓成人一時不能理解的行為,如何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其個性健康成長?陶先生“四塊糖的故事”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尤其在當今社會,我們的孩子生活條件好,備受家人寵溺,又見識多,個性突出,更加需要老師借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修煉自己的教育水平,讓幼兒個性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筆者根據多年的幼兒教育經驗,精心提煉了幾點打造幼兒良好個性的方法。
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很多的偶發情況,正如瑞吉歐所講:“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跟1/3的確定性和2/3的不確定性在一起”。所以教育不是一種對確定性的追求,相反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把理論的知識具體化,在確定中發現不確定性,從中生成可以探究的問題。
在一次社會活動“乘車安全”中,老師組織孩子們按照故事情節進行表演,當敏敏小朋友扮演小鴨子乘汽車時,卻沒有按故事情節摔跟斗。這下孩子們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敏敏就是不摔,一邊嘴里還說著:“我抓牢的,我坐好的。”老師沒有強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節繼續表演下去,而是順勢而為,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這只小鴨沒有摔跟斗呀?”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從應該摔跟斗而轉移到這個問題上來,開始討論、交流。其實,問題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鴨”身上體現出來了。這樣孩子們對問題的感受將會更靈動與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來總結乘車的安全常識更易于讓孩子們接受。
不可否認,即使在充分的預設環節中,也常常會發生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既要按教育、教學的規律辦事,又必須有相當的靈活性,正視孩子的特點,順應其天性,調整教育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反觀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故事”,也體現了陶先生對學生的尊重,沒有一味地批評教育,而是在調查了事件的原委后,用獎勵的方式發掘了學生的優點,最終結果是學生主動承認了錯誤。整個過程,陶先生都對這位學生充分尊重和肯定,這樣的教育是容易接受的,遠比批評教育獲得更好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獲得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指出: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以追求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新的教學觀也告訴我們:教學不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創造機會讓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孩子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不要太多地干預其自主解決問題的活動,這樣,孩子更有望得到更多的東西,其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在一次小班美術活動“好吃的糖果”中,我沒有按平常的方式示范包糖果的方法,而是給每個孩子提供了一顆包好的糖果,讓他們通過自己小手包糖果,來感受糖果的制作方法。這一開放式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積極行動起來,有的小心翼翼地包裹,有的麻利地完成,有的隨意擺弄。在交流包糖果的方法時,孩子們想表達得可多了。這個說:“包住了卷。”那個說“要這樣!”邊說邊用動作演示擰糖果“耳朵”,還有人說:“糖要放在中間。”最后,老師總結幼兒的操作經驗,把包糖果的過程演示出來。整個活動中,每個幼兒都發揮了自己的能力,活動效果更活潑,幼兒個性得到發揮,收獲更多。
放手,使老師和孩子同樣收獲精彩。我們不禁感嘆,孩子是有潛能的,他們的能力往往超出我們的估計。陶先生的“四塊糖”也是一種開放的教育方式,從多方面肯定了學生的優點,給了學生自我思考的空間,讓其反思了自己行為的對與錯,最后主動承認了錯誤。陶先生的教育思維現在來看仍是前衛的,值得我們品味學習。
老師和孩子都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教育是老師和孩子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飯后散步時間,老師和孩子們在樹林里發現了一雙鞋子,于是,小朋友們就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這鞋子是爺爺的。”
老師問:“為什么是爺爺的?”
“爺爺的鞋子是黑黑的。”
老師回答:“嗯,有道理。那我們幼兒園里有沒有爺爺?”
“門口有保安爺爺。”
老師提問:“鞋子是不是保安爺爺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去問問。”
老師:“好呀,去問問!”
老師帶領幼兒去問了保安爺爺,結果鞋子不是保安爺爺的。老師激勵幼兒繼續尋找,通過集體的探討和問詢,終于在廚房找到了鞋子的主人,孩子們歡呼雀躍!
在這里,沒有所謂的老師的“權威”,老師只是傾聽孩子們的見解,激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鞋子的主人,孩子們盡情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并付諸行動,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結果。
在這樣輕松、融洽的互動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孩子的現實,更能看到他們的可能。而激勵,正是讓孩子自我表現,自我超越的關鍵。
陶先生給學生的四塊糖,每一顆都是一次激勵,他肯定了學生的本質,支持了學生正確的行為,進而看到了學生的自我超越: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這是一次成功的師生互動,陶先生沒有做“權威”式的“批判者”,而成為學生認識自我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循循善誘,激發了學生自我修煉的意識。
幼兒好模仿,幼兒老師是孩子們的啟蒙者,幼兒老師的一言一行乃至氣質觀念都會直接影響孩子,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自身的素質對孩子的個性品質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一次體育游戲,我指導幼兒學做解放軍匍匐前進的動作。由于示范這個動作要在全班孩子面前把整個身體趴在墊子上爬行,我覺得難為情,做起動作來不免有些扭捏。不料在后來的練習中,不少幼兒也像我一樣不敢大方嘗試,你推我搡,嬉嬉笑笑,完全沒有了勇敢向前的體育精神。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我趕緊調整自己的情緒,拿出解放軍叔叔的威武氣勢,大方地示范動作,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動作中解放軍叔叔勇猛的精氣神,頓時改變了氛圍,孩子們大膽嘗試匍匐前進,爭做小小解放軍。此活動讓我感到,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要讓幼兒擁有陽光健康的氣質,首先要自己先陽光健康起來。
陶先生在給學生第一顆糖時,就表揚他:“你比我按時到了。”言外之音,我們可以感受到陶先生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四塊糖”的談話過程更是在一種平和的氛圍中處理了一件原本嚴重的事件……陶先生的教育故事,警醒著我們教師要不斷修煉自己的教育水平。
讓我們也像陶先生那樣,多用一點心思,尊重、開放、激勵幼兒,同時修煉自己,努力地探究、尋找、嘗試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創造條件去激活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孩子的個性朝著健康、陽光的方向生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