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釗
(福州國偉建設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現代高校校園景觀改造的研究
——以“龍巖學院校園文化景觀規劃”為例
鄧釗
(福州國偉建設設計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校園景觀不同于住宅、商業、公園類型的區域,因其作為教育學習的空間特性,成功的設計總結歸納應具有以下特征:生態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有學習氛圍的戶外空間、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富有榮譽感的文化精神。
而設計常犯的錯誤有:硬性的文化植入,采用造價昂貴的雕塑景墻,且易過時;脫離校園景觀的本質,一味的塑造成“主題公園、雕塑公園”式的文化景觀,沒能從校園的使用群體出發考慮景觀的塑造;塑造的景觀只滿足觀賞功能,只追求好看缺少實用功能;不考慮現狀與已有的景觀設施,大面積的重新塑造,不切實際的景觀規劃等。要避免激進式的一次性投入,虎頭蛇尾,無法形成健康的、可持續式的發展,文化景觀的塑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尤其是大學校園景觀建設,文明校園的塑造不能僅僅考慮只考慮文化,應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自然環境的塑造、戶外的拓展。要考慮不同群體對景觀需求,包括學生、教師、社團甚至是家長、游客等。下面就以“龍巖學院校園文化景觀規劃”為例,探討現代高校校園的景觀改造設計。
高校校園;景觀改造;文化內涵;安全生態;學習氛圍
龍巖學院地處龍巖市,位于福建西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是中國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長征出發地之一,七個縣(市、區)均為中央蘇區縣,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贊譽。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樞紐與重要通道。龍巖學院是根植并成長于紅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龍巖學院的畢業生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良好,近三年,學校年度就業率平均達到95%以上,被評為福建省本科高校就業工作優秀單位。龍巖學院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它的前身為創辦于1958年的龍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后于2001年原福建資源工業學校并入龍巖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再于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為龍巖學院。
此次景觀改造的面積約十多萬平方米,因此需要結合現狀,從全局入手考慮,尊重項目的歷史,提取優點同時改造缺點。經過幾次對龍巖學院的現場踏勘,總結其優點為:①學院有著特色的地域文化沉淀。②學院保留了很多大型的喬木、甚至是百年古樹。③學院背靠奇邁山自然環境優美。④學院整體規劃功能分布較為合理,形成了中心發散式的布局。另外總結需改進的內容有:①整個校園景觀沒有很好的利用地域文化形成文化景觀。②學院植被偏向植樹造林,沒有進行植物的搭配以及綠化的空間設計。③缺少參與、活動、停留、拓展的景觀空間。④學校入口大門難以形成地標感。⑤部分景點如文化走廊年久失修,需美化提升。⑥缺少完善的標識系統。這些寶貴的總結奠定了此次景觀升級改造設計的基礎。
通過對類似的國內外校園的現場考察和資料研究,項目組制定出了如下的景觀設計原則:
①人本性原則;設計以人為本、親人、宜人,以提升龍巖學院的親和力與校園空間的使用效率。②功能性原則;景觀設計充分尊重現狀場地以及校園環境的秩序與功能需求,追求景觀與使用功能的共生。③生態性原則;倡導健康的校園生活,營造人與自然共生的優美環境體現生態文化。④可持續性原則;放眼未來,以達到空間的可衍性和能源與資源的節約化。⑤時代性原則:充分運用現代的新技術、新材料,創造處既傳承歷史,又通向未來的現代景觀,展示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⑥文化性原則;充分展示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特質,將地域文化結合使用功能巧妙的植入到景觀。⑦成本控制原則;合理的控制造價,緊密的結合現狀,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好的景觀效果。
經過與校方的探討交流,最終制定了本次龍巖學院的改造設計目標:①結合總體規劃與現狀場地與功能;②結合龍巖學院的歷史文化特色,充分體現客家和紅色文化的厚重性、地域性、傳承性、和諧性;③在充分滿足校園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打造一個綠色生態、豐富多元、人文特色、藝術繽紛、氛圍濃厚的園林式校園。
規劃以“一心、一環、兩軸、兩帶,多園”作為整體的布局。“一心”是中心匯聚的同心廣場部分,是兩條景觀軸線的匯聚,兩條文化帶的融合。“兩軸”是主入口文化大道軸線和南入口景觀大道軸線。“兩帶”是紅色之路文化帶和國學之道文化帶。紅色之路體現了龍巖的紅色文化,與學校的厚于德校訓相呼應,同時也是客家文化中重教的體現。國學之道是將中國傳統如家文化的“志于道,據于德,以于仁,游于藝”貫穿道整個文化帶中,與校訓的敏于學相呼應。同時也是客家文化中崇文的體現。兩條文化帶最終匯聚道同心廣場,形成主題的升華。“多園”是分散規劃多個功能園區,可作為戶外教學的場地。
設計理念以榕根為主題。與校園由一個中心向外擴散的布局相契合,寓化的團結進取的精神;體現了根植紅土地的光榮傳統,也寓意了校園的繁榮發展與芊芊學子的錦繡意開枝散葉;同時將三個主題文化線(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融合貫通,也體現了客家文化的團結進取的精神,又與校徽的大榕樹相呼應。
我們的目標:注重季相景觀變化,營造一個大氣莊嚴、簡潔開闊的生態校園景觀。
校園植物的現狀分析及建議:①全園植物氛圍體現為樹種單一,開花樹種較少。本園開花類樹有羊蹄甲、木棉等。其中羊蹄甲長勢良好,但待修剪;木棉樹無冠,長勢不好。我們建議:可適當增加開花樹。②大榕樹,全園大部分榕樹長勢繁茂、樹形優美,須保留。③休閑閱讀區,該區域現有植物氛圍“雜亂無章”,體現為“樹種繁雜,植物密度過大”。建議:可結合硬景,適當增減植物數量。即移除長勢差、過密區域的植物,增加趣味性、具有教學用途的地被類。④湖泊區域,學院內有3個大小湖泊,我們可結合湖泊的天然條件,開拓自然生態的植物群落。建議:沿駁岸片植水杉、云杉,它們威武挺拔的樹形將與湖面交相呼應,形成一道美麗的天然屏障。或結合駁岸的自然放坡,種植修剪整齊的紅繼木、金葉女貞、大葉黃楊等綠籬,形成梯田式彩色飄帶。各具特色。
植物設計理念:①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我們將結合植物的多樣性和生態性,通過喬木、灌木、地被等的合理搭配,力求營造自然生態的植物氛圍。②在植物選擇上,增加選用開花樹種及色葉樹種,運用于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中,營造出春季的繁花,夏季的濃蔭,秋季的絢爛,冬季的蒼翠景觀,強調植物的季相變化與色彩變化。③在種植原則上,盡量保留現有良好植物景觀的前提下,以“對仗的種植方式,結合自然群落景觀”來體現嫻靜、大氣莊嚴的校園環境。④合理控制大中小喬木以及常綠與落葉樹的種植比例,采用低維護、易保養的優勢樹種,力求做到景觀功能與造價的合理性。
愿景:
校園景觀改造設計,是對現狀的合理化提升,通過專業的功能規劃、富有理想的景觀改造、嚴格的成本控制,力求營造出生態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有學習氛圍的戶外空間,通過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來體現富有榮譽感的文化精神。這,也許就是現代高校校園景觀改造的精髓所在吧!
[1]宋澤方,周逸湖,主編.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林齊,著.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初探.建筑與文化,2015.
[3]竇建奇,著.當代大學校園規劃建設大發展時期的特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4]袁 靜,著.從規劃和建筑設計角度看大學人文精神的營造.技術與市場,2014.
TU986.2
A
1005-7897(2017)04-0033-02
2017-1-17
鄧釗(1973-),男,漢族,福建福州人,中級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設計、建筑裝飾裝修所所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