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忠
(河源市源城區林業局 廣東河源 517000)
林業種苗種植技術的幾點建議
程學忠
(河源市源城區林業局 廣東河源 517000)
現階段我國林業建設事業發展不斷進步,種苗種植成活率逐年上升的同時人為因素導致的種苗死亡率也在持續下降,這與林業種苗種植技術的有效運用有著直接聯系。但林業事業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而如何進一步優化種苗種植技術也是當前林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動林業建設發展,本文就林業種苗種植技術提出了幾點建議。
林業建設;種苗種植;種苗篩選;栽培技術
保障林木健康生長的根本在于種苗的栽培與種植,無論是前期種苗的挑選還是后期種苗的栽培,都需認真、細致對待,否則必將影響到林業種植業的發展。作為一個長期性過程,林業種苗種植需要工作人員充滿耐心,對每一項工作步驟認認真真完成,這一過程中種苗種植技術的運用也至關重要。只有掌握更加完整、先進的栽培種植技術,才能確保種苗種植和林業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林業種植工作最為首要的步驟就是嚴格篩選種苗,這需要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做到層層篩選、精挑細選,力求培育最為優質的種苗。選擇林木種苗時首先必須確保種苗是健康沒有遭受蟲害的,無腐爛或凍傷情況。其次,樹苗或樹種的根系需完整、表皮需光滑,保證種苗粗細均勻、長度中等、顏色正常。
3.1 種苗灌溉
繼種苗篩選之后灌溉問題也是林木種苗種植需要重視的重點問題之一。對種苗進行灌溉時應盡可能確保水分足夠均勻,避免種植過程中出現林木腐壞或是空心樹等問題,枯水期還必須做好種苗人工灌溉工作,避免種苗出現枯萎的情況,這勢必將影響到林木的存活率。雨季雨水量充沛,因此對待排水工作必須重視,可挖設排水槽讓多余的雨水順利從槽中流走,減少雨水浸泡產生的林木腐爛問題。
3.2 種苗施肥
林木種植過程中要想保證種苗茁壯成長肥料的施加不可忽視,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定期的施肥處理,且日后栽培還需完善施肥追加工作。通常可以將生根粉溶液在種苗根部灑入之后再種植,每年給林木定期進行肥料的施加。降雨前后尤其應當施加氮磷肥確保種苗處于水肥一體化這樣理想的成長環境當中。針對蟲病重災高發期必須及時做好防蟲害處理措施,一般食心蟲高發期是每年的6~8月,而棗樹多發病時期則通常是每年的7~8月,這些時期必須完善防蟲處理方案,一些樹木已經成長起來的可作涂白處理,而林木種苗尚未完全成長的就需將除蟲劑或農藥噴灑在其周圍。
3.3 種苗保溫處理
環境溫度是剛剛種植的種苗必須格外注意的方面,對種苗在低溫霜凍時期及時做好保溫處理,通常采取的辦法是將一層草墊子鋪在種苗上面,通過有效的保溫措施降低低溫寒潮對種苗的影響,避免種苗受寒死亡。
4.1 灌溉技術的改進
種苗灌溉工作是其種植與栽培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栽培初期林木種苗需要大量灌溉,從水資源節約和灌溉費用控制角度出發,林木種植與栽培工作可選擇在雨水充沛的季節,這也是對林木種苗健康率和存活率的保障。一般林木種苗灌溉工作并不需要每天都進行,但夏季天氣炎熱,水分蒸發快,這時就需每天進行林木種苗灌溉工作。一般選擇早上或傍晚進行灌溉,而避免中午時候實施灌溉,這也是為了保證灌溉質量和灌溉效率,盡可能控制水分蒸發。天氣干旱時灌溉水量需適當增加,但雨季充沛時不僅需控制水量,且還必須完善對種苗的排水處理,利用排水槽避免種苗根部出現腐壞情況,借助現代化噴灌設施更加高效地開展林木種苗灌溉工作。現階段自動化可調節噴灌設施不僅是對人力和物力的節省,且噴灌設施在種植面積廣袤區域的應用也真正實現了對林木種苗“雨露均沾”。
4.2 肥料的改進
有機肥料在林木種苗栽培種植過程中應當是肥料施加的主體,此外可適當搭配化學肥料。同時,還可以自己對有機肥料進行配制,在種苗栽培中集中修剪掉的樹杈和雜草,在空曠的室外堆積,借助雨淋和暴曬等措施使得堆積的雜草自然腐蝕分解,這就是有機物的形成。為了提升腐蝕分解效果和加快分解腐蝕速度,可利用挖掘機設備進行打散處理和攪拌處理。這些自然形成有機肥料在種苗栽培種植初期與土壤融合效果更佳,且天然配料的融入也有效保證了種苗的健康狀況和生長速度。這些天然有機肥料對蚯蚓等爬行動物有著極大吸引力,蚯蚓爬過來也是對種苗周邊土壤進行天然翻松,打造更加優越的種苗生長環境。
作為整個林業的基礎與根本,林業種苗產業直接關系到林業的持續監控發展,這就需要對林業種苗種植工作高度重視,解決和分析種苗產業中的問題,并及時對應有效的解決措施,這才能保證種苗產業的良性化發展。除了文章中提出的林業種苗種植的幾點建議外,針對種苗管理存在的問題也應當引起工作者的重視,積極探索種苗種植的新路徑,促進林業種苗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1]周紅軍,王德斌.農業科技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4).
[2]李云燕.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15).
[3]吳秀軍.淺析林業種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10(06).
S723
A
1005-7897(2017)04-0091-02
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