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繩慶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國有林業資產管理與運營體制的探究
李繩慶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現代林業就是要以林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人和自然和諧為根本,以科技為動力,以滿足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多樣化需求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林業資源的最佳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以滿足全社會對林業的需求。國有林區應該從實際出發,遵循現代林業理念,創造具有國有林區特色的現代林業道路。
林業資產管理;運營體制發展方向
現代林業建設是未來國有林區發展的一個趨勢與方向,因此,國有林區的發展戰略選擇上應該以現代林業理論為基礎,擁有現代林業的思想,運用現代林業的方法和模式來促進國有林區的發展。
1.1 現代經營管理思想
國有林區的森林資源經營和管理一直是林區發展的一個難題,尤其在國有林區實施國有林權制度改革以及管理體制改革之后,如何科學合理的經營和管理森林資源是一個重要問題。在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過程中,應該秉承現代的經營管理思想,即根據林區現狀及未來發展目標進行戰略規劃,以林區職工為中心進行的人本管理理念,建立由下至上的等級管理制度等,通過運用現代的經營管理思想以及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的選擇,奠定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的基礎。
1.2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國有林區森工企業處于可采森林資源減少,企業經濟危困以及沉重的社會包袱等嚴峻形勢,因此,森工企業進行改革是改變局勢的一種選擇,即采取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的方法,使得森工企業按照一般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運營,其最重要的是選取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有親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溫情化管理模式、隨機化管理模式及制度化管理模式。國有林區現代林業建設的過程中,森工企業應該以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為基礎,根據森工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森工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
1.3 現代林業戰略體系構建
構建現代林業戰略體系,即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生態體系以及林業科技體系。構建林業產業體系,即以目前的三大體系為主,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穩定培育第三產業,尤其是木材的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以及森林社會服務等項目的展開,創建具有區域品牌價值的主導產業等。構建林業生態體系,即充分發揮國有林區的生態價值,達到森林資源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協調共進。構建林業科技體系,即以先進的適宜林區發展的科學技術為發展動力,促進國有林區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我國林業當前的實際情況,實現“五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成效”的目標,國家林業局審時度勢,高展遠瞻,確定用較短的時間實現林業的跨越式發展,使林業建設的步伐上一個新的臺階、新階段,實現林業建設速度的跨越、技術的跨越、觀念的跨越和階段的跨越。實現林業產業的多功能利用,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從體制、經濟、人事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各級政府要重視、支持國有林場改革,加強對國有林場改革工作的領導。在實際工作中應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界定林場發展方向,進行分類經營;具體到各個林場,可以根據每個林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經營。對于立地條件較差、生長環境惡劣、對生態影響較大、毀壞后不易恢復的林分,可以劃定為公益林,財政每年撥給一定的生態補償基金,用于林木的管護和生產。
(2)明確場村邊界,嚴厲打擊毀壞林地林木的行為;地方政府應把林業當作重要工作來抓,應充分認識到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3)要大力宣傳林業政策和貫徹森林法,堅決杜絕違規征占用林地現象;對于場村邊界,地方政府應主動牽頭,協調有關單位和群眾,重新明確。
(4)建立場長負責制,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國有林場實行的是企業化管理,就要按企業的模式管理和運作,必須全面推行場長負責制,確立場長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和組織管理制度,人員管理上要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優化組合,全方位實行聘任制。充分調動職工的責任感,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5)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有林場領導班子要徹底拋棄“等、靠、要”的思想,集思廣益、開拓思路,積極尋找出路和辦法。在搞好營林的同時,立足自身優勢,利用林場的自然條件,大力開展多種經營,改變過去單一營林生產的格局。建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采用入股、引進外資等方式,積極發展第二產業,開源創收。單位創辦的經濟實體應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要根據市場需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運作和經營管理。
在國家全面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針對不同地區的林區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發展策略。利用國有森工林區的自然優勢,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對林區進行符合林區實際情況的改革工作,是林區企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林區環境的必要措施。完成好了這項工作就可以使我們廣大的國有林區更好的發揮經濟、公益等各方面的作用。
[1]李明娟.國有森工企業持續經營能力評價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3.
[2]詹 偉.國有林場的生存發展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2010(9).
F326.2
A
1005-7897(2017)04-0106-02
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