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崇左市江州區石景林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 廣西崇左 532200)
蠶白僵病的防治
李斐
(崇左市江州區石景林街道農業技術推廣站 廣西崇左 532200)
介紹了家蠶白僵病的發病癥狀、傳播途徑,并提出防治措施,為防治家蠶白僵病、提高養蠶效益提供參考。
家蠶白僵病;癥狀;防治措施
木茹蠶(也叫蓖麻蠶、野蠶)是崇左市江州區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業之一”,當地農民飼養木茹蠶的歷史由來已久,蠶繭收入已成為部分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1998年全國木茹蠶研討會曾連續兩次在當時的崇左縣隆重召開。但由于生產技術不夠成熟,飼養管理不科學,蠶房蠶具消毒不嚴格,加之受特殊氣候條件的影響,蠶僵病時有發生,蠶農損失嚴重。蠶業技術人員經過多年對蠶白僵病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和試驗,有效控制了病害的擴散和蔓延。
白僵病是蟲生真菌,有一定的腐生性,但主要是靠寄生昆蟲在自然狀態中保存和傳代,其寄生范圍廣,可在蠶和野外昆蟲之間發生交叉感柒,因患病蠶死后尸體僵硬并產生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皮膚接觸傳染,其次是創傷感柒,傳染源是病蠶和患病野外昆蟲尸體上的分生孢子。白僵病以蠶1~3齡發病較為普遍,且各齡都能夠感染,一般從感染到發病死亡時間,小蠶為2~4d,大蠶為4~6d。發病初期表現為體色稍暗、反應遲鈍、行動呆滯,發病后期蠶體表散布暗褐色或油漬狀病斑,死前嘔吐排軟便,剛死蠶頭胸向前伸出、肌肉松馳、身體柔軟、略有彈性,有的從尾部開始呈現桃紅色或醬紅色。死后1~2d,自蠶體氣門、口器及節間膜等處先長出氣生菌絲,繼而布滿全身,最后在菌絲上生出無數分生孢子,狀似白粉。
木茹蠶白僵病的發生途徑是由來源廣泛的白僵病菌分生孢子,通過氣流或其他方式被蠶體接觸或被蠶食入蠶體內,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適溫20~30℃,適濕70%以上)萌發,約6~8h侵入蠶體,吸收蠶體內的營養,大量繁殖白僵菌絲、芽生孢子和毒素等,導致蠶停食、呆滯,最后麻痹而死。一般感染白僵菌分生孢子經2~6d后即死,死之后的蠶尸體被吸干水分變成僵硬再長出白色菌絲和大量的分生孢子,這些分生孢子通過人為傳播或昆蟲擴散,或隨風飛散,再一次污染桑葉或被蠶體接觸或被蠶食入體內,惡性循環,造成其它健康蠶的感染發病,白僵菌分生孢子是白僵病的傳播和感染體,具有很強的抗逆性,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能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密度繁殖、污染、傳播,短時間內造成白僵病的大面積發生。
3.1 技術措施
發病時及時施藥,使用漂白粉或毒消散防僵粉、多菌靈防僵粉每天早晚分兩次對蠶體、蠶座消毒,也可用抗菌劑“402”2000倍液噴灑蠶體,連續3d,然后隔天一次,直至不見僵病為止。墻壁、地面及蠶室周圍,可在晚間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以殺滅僵病孢子,揀病死蠶,4齡餉食前揀除病死蠶,放入濃漂白粉溶液中浸泡后遠離蠶室、葉園深埋。蠶具消毒對3齡前用過后蠶具洗刷消毒一次,蠶匾、蠶架曬干后用抗菌劑“402”噴灑,蠶網洗后蒸煮1h,蠶網和塑料薄膜用“402”500倍液浸泡,蠶室消毒后,蠶具入室備用,再用毒消散或硫磺煙熏,封閉蠶室。干燥蠶座發生白僵病后,在蠶食去葉70%時要揭去薄膜通氣,降低蠶座濕度,并增加除沙次數,勤用焦糠、石灰粉等撒于蠶座吸濕。
3.2 管理措施
①加強管理。讓蠶農對白僵病的癥狀、發生規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以便在飼養的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及早地采取應急措施,避免病源擴散,減少損失。適時發現,根據本地區氣候特點和農業生產習慣,盡量避開高溫高濕天氣,減輕氣象因素對蠶生長的影響。②堅決取締公共場所收購、曬僵蠶行為。各級蠶業管理部門要想辦法杜絕在公共場所收購僵蠶行為,從嚴查處任何在公共場所收購或烘曬僵蠶的單位和個人,要進一步規范收購、烘烤蠶繭“下爛繭”行為,清除蠶僵病等各類病原的二次傳播的病源。③蠶室配套。養蠶農戶要有專室、專具、專用,小蠶室遠離大蠶室的分育制度管理。每張蠶要有50個蠶箔,90個蠶網和其他必需用具,防止蠶體過密,出現損傷,造成交叉感染,誘發白僵病。④建立衛生制度,控制病源傳播。末經消毒的蠶具不準進入蠶室,采、運葉用具嚴格分開,進入蠶室要換鞋,蠶室門口放消毒藥品對底鞋進行消毒。給葉前、除沙后要洗手。要盡量避免濕葉、萎凋葉,做到良葉飽食,保證葉源安全、健康。⑤凈化養蠶生產環境。各級蠶業管理部門要督促蠶區建立村規民約,特別是發生僵病的蠶沙,一定遠離葉園、蠶室,覆蓋堆漚。⑥加強小蠶共育工作。各級蠶業管理部門要強化小蠶共育管理,規范共育小蠶的自由發放行為,禁止將已經發現白僵病的小蠶銷售或發放給蠶農。
綜上所述,木茹蠶的飼養較桑蠶粗放、易養,但蠶白僵病的防治應該說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技術之一,在推廣木茹蠶工作過程中,必須有針對性地培訓蠶農,切實掌握好該項技術,確保飼養成功,產生效益。
S884
A
1005-7897(2017)04-0122-01
2017-2-3
李 斐(1973-),女,壯族,廣西上林人,助理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