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竹市第三示范幼兒園 劉翠英
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的初探
四川省綿竹市第三示范幼兒園 劉翠英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明顯的一種文明表現,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極具傳承意義。我國的傳統節日里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色彩,不同的節日相對來說都有不同的紀念意義。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幼兒園所中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能夠清晰的說出“兒童節”的具體日子以及在兒童節那天究竟要做什么,但對于“國慶節”“勞動節”等節日只有5%的兒童有所了解;幾乎所有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清楚“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顯性的一種文明表現,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具有較深的傳承意義。不同的節日相對來說都有著不同的紀念意義,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各種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流派數不勝數,每個民族都有著具備自身習性的習俗以及節日。比如現在有很多人都把“圣誕節”當做全民節日來慶祝,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與國外盛行的流行節日相比,漸漸地被人們忽視了。我國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標志性習俗有包餃子、包湯圓、吃月餅之說,但相比于國外的麥當勞、肯德基,我國傳統的節日事物似乎已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幼兒教育領域,大部分幼兒園注重兒童的外語口語學習,有很多小朋友在上學的第一天就會接觸到簡單的英語口語,從正常角度來分析,幼兒園所注重兒童的第二語言學習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讓小朋友體驗到來自海外的民族風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每一名兒童都能夠掌握第二門語言,并且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快樂成長,但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如何能夠以正確的姿態導向走進我國的幼兒領域,讓小朋友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快樂學習,這是幼教領域近年來的重要研究專題。
現在有很多人都把“圣誕節”當做全民節日來慶祝,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與漸漸地被人們所忽視了。那么這一問題是如何形成的呢?通過查閱諸多資料發現,造成這一問題的首要原因來源于我國媒體平臺的盲目宣傳——對國外節日、食品以及風俗習慣進行了過多地展示;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各種手機、電腦等電子工具層出不窮,部分國人在享受了國外的節日風情的同時還會把相關的場景照片“曬”在朋友圈里,并附上具有廣告意味的贊美句子;在教育領域的幼教行業當中,沒有把我國的傳統文化及時地引入到幼兒園教育中,相關的幼教老師在思想上沒有引起重視,相關部門也沒有做到足夠的關注等等。類似于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是導致了如今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傳統節日是我國寶貴的精神文明建設財產,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顯性的一種文明表現,它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具有較深的傳承意義,不同的節日相對來說都有著不同的紀念意義,因此具有獨特的、多元化的育兒價值。在幼兒成長期,應考慮到我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以及在幼兒園開展節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幼兒園中開展節日文化教育的同時把諸多元素一并加入其中,這樣就能很好的避免節日單一以及孩子提不起興趣這一問題。在尊重并且認同相互之間的傳統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幼教模式,這樣就能很好的把我國的諸多傳統文化節日帶到幼兒園教育中,并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的幼兒園在國家傳統節日方面的教育已經開展了近數十年,他們總結的經驗以及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引進并加以借鑒。比如,在美國的幼兒園所中,其為了給小朋友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非常重視育兒老師的培養。他們鼓勵老師多元化發展并學習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技能。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各種民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流派數不勝數,每個民族都有著具備自身特點的習俗以及節日。幼兒園需著重引導兒童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期待心理以及向往心理。一方面,老師可根據節日的特性以及紀念意義,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達到對兒童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還可根據對有關節日方面的科研探索,整合國內資深幼教的專家理論,不斷地進行節日文化的課程實踐,從而編撰出一套幼兒園所特有的節日文化教育課程。并且,我國的傳統文化如今有了現代科技的加持,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引發兒童的關注度,從而開展節日文化教育活動,用小故事、角色扮演等吸收小朋友喜愛的方式,進而傳播我國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讓幼兒了解我國每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深厚,歷史久遠,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精華是不同的,單靠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的滲透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在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我們通過家園的二次教學模式來宣傳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歷及風俗。各班教師還可根據每位幼兒家庭的實際情況,采用家園直通車、主題墻、區角活動、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搭建家園之間相互交流傳統節日的信息平臺。
本著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更加認識到良好的教育環境的創設離不開豐富的物質基礎,而資源的整合利用離不開有效的家園互動。密切家園聯系,建立平等、合作的良好家園關系。
參考資料
[1]劉永明.青少年節日文化認知和參與情況的調研報告及政策建議[J].世界教育信息,2011,06(03):61-69.
[2]蘇州工業園區勝浦金光幼兒園課題組.《鄉土教育資源和現代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J].長三角(教育),2012,11(01):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