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儒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關于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探討
黃佳儒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不斷進步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現在的居住已經開始像城市化居住聚落方式進行改變,社會大環境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方向的大方向之下,實現更好的城市化生活環境的偉大目標,成為了目前人們奮斗的方向,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要求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更加的舒適并且能夠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于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要求也逐漸變得越來越高,人民要求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更加的舒適并且能夠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感。一個好的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能幫助廣大人民提升民生水平,調節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帶給人的負面情緒,使人身心愉悅,還會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在生理生存需求方面,可以滿足人們各種高水平的要求,還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人們身心健康,滿足人們日常之間的交往,近幾年來,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成為了社會的進程之下,人們在城市之中追求的主要方向,這種新的理念的出現使得人們知道了園林景觀在解決城市飛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負面的影響的解決辦法,這些問題大致有,人口的膨脹導致的居住問題等等,但是園林景觀設計這個方面射涉及到的學科太過于復雜,整個系統知識網絡過于龐大。
1.1 城市居住所具有的功能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有很多積極的功效,和一些重要的功能,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城市當中可以放松身心,比如城市居住區園林具有生態,休閑和文化這樣功能在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里面的綠色的生態環境,會使人身心愉悅,在心靈上起到凈化心靈消除疲憊的作用,同時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還會帶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相應,但是單獨的城市居住去園林景觀的設計僅僅有這一方面,還不夠,在園林方面要做到設計的和諧統一和整體性,和諧統一,相互作用,起到應有的作用,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有效的發展。
1.2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環境效應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的不斷擴張造成了現在環境的透支,以及環境的急速惡化,現在城市的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困頓的局面急需解決,最顯著的情況就是空氣污染的逐步加重,比如說霧霾大量的PM2.5,還有很多城市不斷的發生洪水災害,城市就會變成一片汪洋,主要是因為土地和公路的硬化導致了土壤的硬化積水沒有辦法順利地排除積水,這樣的情況會帶來難以估計的損失,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可以解決這樣的環境問題。
2.1 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基本的理念
人民的需求是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者的重中之重,所以以民為本是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基本理念,我們不僅僅要做到以民為主還要融合科學客觀的發展觀念和國內外的優秀設計師的優點,集百家之長去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當中,我們考慮的是我們需要設計一個適合居住,并且經濟綠色對于生態環境可以持續發展的,有文學素養的和藝術氛圍的園林景觀。我們要以科學統籌作為設計的基礎核心,整體性和多樣的統一是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的設計的基本前提,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區域園林景觀整體的統一性,也要注意與周圍的園林景觀的設計合理并且一致。在設計園林景觀的時候移植過來的樹木,我們不僅僅要注重多元化,也要注意整體布局的合理性避免我們花費了很多的投入以后,花草樹木因為格局的不合理,導致缺少陽光水源的缺少使得樹木花草大批量死亡的情形。在設計除了樹木的花草的布局之外,我們還要注意在水源的引用方面,我們要注意所引用的水源是否會對我們周圍生活的居民造成影響,是否會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2.2 美觀與舒適的原則
適合居住和環境安全為核心。色彩和藝術的審美必須要提到首要的位置上來,注意到很多花草的顏色特性是不是會對人產生不好的影響,以及我們所設計的景觀設備和休閑設備是不是足夠的合情合理,是不是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為人們提供便利,是不是會對人的生命方面產生威脅,能否符合人們的要求和主觀的意志,我們要給身在城市的異鄉人有一種假的感覺讓他們覺得溫暖而且溫馨。設計的時候既要大方又要小巧。這樣就非??简灣鞘芯幼^園林景觀設計者的專業知識。而且在對于引進的一些外地觀賞性植物方面,我們需要嚴格把關,防止造成生態危害。也要注意引進植物是否適應當地生態環境,是否能夠成活。明確城市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要充分運用原有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地貌,少動土木,盡可能地保護原有地區生態結構和生態面貌,經濟實惠地建設園林景觀。
本文的筆者已經從很多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許多需要重視和注意的問題,但是主要的問題和主要的設計依據還是要以人為本,符合人們的生產生活方面的需求,但是單純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是遠遠不夠的,在為人民提供便利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生態生活在經濟發展以外的可持續進行,使得未來的環境即能照顧到居民的舒適生活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和思路。
TU984.12
A
1005-7897(2017)04-0070-02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