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軍玲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林業生態建設問題探討
婁軍玲
(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 032104)
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承擔者,肩負著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弘揚生態文明的重要職責。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林業發展應以生態建設為主,扎扎實實打好基礎,穩步發展,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營造理想的人居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林業生態建設宣傳;投入;科技興林
1.1 加強生態宣傳教育
現代林業已不是林業部門的林業,而是全社會的林業,它需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廣泛參與”,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因此,要發展社會林業,必須把宣傳發動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林業部門要準確把握林業職能的新變化,抓住國家加強生態建設的歷史機遇,樹立大宣傳、大發展的觀念,著眼于提高全民的生態安全意識。要組織開展一系列有規模、有聲勢、有影響的宣傳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開展宣傳工作,做到廣播有聲音、報道有文章、社會宣傳有活動。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及時廣泛地宣傳林業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首要地位,宣傳區域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教育群眾關注生態,支持林業,進而在全社會樹立“三大效益兼顧,生態效益優先”的生態文明新風,為林業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
1.2 加大對林業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保護的投入
現代林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可以說,充足的資金投入是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前提,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個地方林業的發展速度,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發展林業,改善生態,只能是一句空話。要通過國家補、政府撥、財政貼、項目引、銀行貸、企業投、群眾籌等途徑,廣泛籌集林業發展所需資金,同時,還要呼吁全民甚至整個社會對林業的支持,組織更多的人參與林業資金的籌集,使林業的投入資金能夠得以持續增加,從而為林業跨越式發展提供雄厚的經濟后盾。
1.3 轉變林業生產觀念
要推進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的轉變。在戰略步驟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需要和森林功能,劃分生態功能區,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護不同功能的森林資源。在生產組織和技術措施上,應調整生產技術規程,使森林植被建設由注重取材的經營行為向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轉變,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喬灌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同時根據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森林的多種功能利用實際,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經營者能夠便利快捷地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知識和經濟效益。
1.4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當代人在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的同時,既要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又要不斷發展新的森林資源,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發展的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系統。
要改變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觀念,實現“天人合一”。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君子以人合天,而不強天以從人”。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產力。適地適樹恢復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減少勞民傷財,求真務實的具體體現,應當作為林業建設最起碼的評價指標來實施。
1.5 堅持科技興林,努力提高營造林的質量和效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林業生態建設工作應該重點放在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技進步上。
(1)應強化林業科技隊伍建設,提高技術人員素質。嚴格按照新時期生態林業發展的整體要求,加強科技隊伍培訓工作,尤其對種植、養護等一線人員的科技指導與培訓,培育一支業務過硬、組織有力、精簡高效的林業科技人員隊伍。
(2)加強科技創新,發展高效益林業建設。要加強與國家級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加大對林業科技的研究和成果推廣力度,積極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力度,培育適應性強的樹種和植株,不斷提高良種良法的普及率,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經濟林,如油茶、竹、茶、花卉、中藥材等特色高效林業基地建設,全面林業生態建設的創新水平和科技含量,提升林木的質量和效益。
(3)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森林資源安全。采取封、造、改、管并舉,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為主,輔以人工促進更新和中幼林撫育改造,嚴格林木的采伐,狠抓護林防火工作,加大林業行政執法的監督管理,全面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推動森林生態體系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生態建設工作難度大,將護林工作從一點一滴做起。針對各地的具體情況爭取變壓力為動力,變被動為主動,依法行政,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力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主動開展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葛立波.淺談新形勢下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J].改革與開放,2010(12).
[2]揚旭東,劉鳴鏑.對現代林業的再認識[J].林業經濟,2009(5).
F326.2
A
1005-7897(2017)04-0081-02
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