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和語料庫、翻譯軟件的出現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該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運用新手段輔助翻譯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翻譯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并為我國翻譯后備人才的培養盡到一份責任。
【關鍵詞】翻譯教學 翻譯理念 新方法
翻譯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年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都是為輔助外語教學而進行的教學翻譯。老師往往直接給出參考譯文,沒有將翻譯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容易使學生對翻譯一知半解甚至誤解,主觀上不重視翻譯,客觀上翻譯水平低下。學生在翻譯時,常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缺乏背景知識、不懂翻譯技巧、無法正確理解和表達原文,不能把握語言內涵等。為了切實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翻譯教學的效果,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翻譯態度和翻譯意識
什么是翻譯?在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心目中,翻譯就是英譯漢、漢譯英。他們不了解翻譯的概念和實質,只是簡單地認為用一種語言來代替另一種語言就是翻譯。在翻譯實踐中,不少學生望文生義、敷衍了事、胡譯亂譯,譯文中出現誤譯、歐化的句式或漢化的英語是常有的現象。這是因為學生不知道要尊重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對原文和譯文負責,他們并沒有譯者主體性的意識,而是完全被動地參與翻譯的過程。由于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很容易對翻譯產生倦怠的心理,盡管做了很多翻譯練習,但他們的翻譯技能和翻譯水平卻沒能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對翻譯失去興趣。
“翻譯是文化符號系統之間進行的文化替換過程和結果。因此,不能僅僅把翻譯看作一種結果,還應該重視翻譯的過程,即注重譯者的個人因素、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心理、譯者的文化修養對翻譯作品的影響等等”。近年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已經得到確立,譯者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雖說學生還不是真正的譯者,但老師在授課時還是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翻譯態度和翻譯意識,讓他們養成嚴謹的翻譯作風和求實的治學態度,充分認識認真負責的翻譯態度和良好的翻譯意識是學好翻譯的根本。
二、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適度講授翻譯理論
許多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翻譯理論沒有用,甚至有人認為翻譯沒有理論。這反映出學生對翻譯理論的陌生,也說明有必要在課堂上適度地講授翻譯理論。學生在做翻譯練習時,常常暴露出許多問題,如把直譯等同于死譯,把意譯理解為翻譯出原文的基本意思。他們沒有“忠實”的概念,不知道“信達雅”等翻譯標準,不明白創造性叛逆以及可接受的翻譯度,更不用提翻譯所體現出的美學價值。不少學生在翻譯的時候,生搬硬套、死板地沿用原文的詞性、語序和結構,不考慮特定的語境,忽略兩種語言的特征和差異,造成譯文生硬、難懂,毫無美感可言。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翻譯理論可以為翻譯實踐提供各種文本的翻譯方法,翻譯原則,翻譯批評的方法以及解決各種翻譯問題的思路,向譯者展示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然后提供一些指導性的原則,幫助譯者做出選擇(翻譯問題實際上是一個選擇的問題),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有了翻譯理論的指導,學生的譯文才能更規范、更嚴謹,譯文質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進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時,適當地將一些翻譯理論融入到學生的翻譯實踐中,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可以提高他們的翻譯意識和翻譯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新手段輔助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翻譯教學必須從傳統模式中走出來,積極探討和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傳統的翻譯教學主要是由老師發布任務、學生被動接受任務,再由老師給出參考譯文,結果造成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致不高。而且,受到自身語言能力和翻譯能力的限制,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較多字數的翻譯任務。機器翻譯和翻譯記憶等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開發以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翻譯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也為翻譯教學的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手段。
依托網絡平臺,有效利用語料庫、翻譯軟件、翻譯論壇等條件,采取交互式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老師可以補充大量有針對性的翻譯理論、翻譯例證供學生學習,以彌補課堂教學內容不夠的缺陷。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在課外利用語料庫進行自主學習。其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機器翻譯和翻譯記憶系統,為自己提供參考資源,幫助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信息,完成更多的翻譯任務。此外,通過翻譯論壇,學生可以交流翻譯信息,在與他人的交互中構建知識和提高能力。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大潮下,我國對外交流活動日益增加,而翻譯工作涉及很多專業領域,需要多學科知識,如科技、法律、經貿、醫療等,這對我國現有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培養翻譯專業人才的模式基本上是沿襲傳統的文學和語言學的翻譯理論和實踐方法,這種現狀不利于我國翻譯人才,尤其是技術翻譯人才的培養。筆者認為,可以將部分語言運用能力和翻譯能力較強、具有本學科專業知識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培養為翻譯“后備”人才。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各有關方面的協調外,對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高校已經開始進行嘗試,如在高年級專門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口語課、聽力課、寫作課、翻譯課等;而且有些學校和院系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語言能力。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學翻譯模式,而應該對自身重新定位,改進教學理念和方法,運用新技術、新工具輔助教學,切實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為我國人才培養盡到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王文華.翻譯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