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
【摘要】大學英語作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高等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則成為了衡量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一再變化,新題型側重點的改變,不僅給廣大考生帶來一定挑戰,也引發了大學英語教師對于教學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是從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出發,結合大學英語四級的題型改革和側重點的改革,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做出反思,找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 大學英語四級 教學反思 教學改革
根據教育部2007年7月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性質的定義,“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明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就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來看,不少大學生表示,從小學到大學,苦讀十多年英語,可是真正到需要用時,依然是只會看不會說。這種“啞巴英語”的現象一直都是當代大學英語面臨的難題。所以,本文主要是根據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并適當結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的變化和知識技能的轉移,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作出反思,并相應地提出一些創新性的改革建議。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雖然近年來,在我國很多高校掀起了一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浪潮,并且一直在強調教學理念革新和教學方法創新問題,但是,縱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不難發現,很多高校仍然在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與學的成果必然不高。
1.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大學英語教育雖然沒有了高中英語教育迫于高考的壓力,但是從教學模式來看,基本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無異。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只是程序化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仍然像高中時期一樣,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課上忙于記筆記,課后忙著背單詞,在整個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不強,與教師的互動性較低。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知識的創新來滿足課堂教學革新的需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學英語教師在科研方面和教學創新方面并不是太理想。由于不同于中學英語教師,大學英語教師沒有了應試教育的壓力,所以他們惰性地選擇沿用傳統教學的方法,缺乏這種教學創新的精神。盡管有些高校將英語四級的通過率作為對英語教師考核的標準,激發了部分教師改革教學的動力,但是,仍然有很多英語老師認為這種教學改革和創新并不會給英語教學帶來太大的變化。甚至有些教師,在意識到大學課堂教育存在的問題之后,作出了相應的改變,但是由于收效甚微,導致了很多教師最終放棄了這種革新與嘗試,寧愿選擇傳統的教學方式,固步不前。
2.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主體性和主動性不高。大學英語課堂教與學的成果不高,不僅在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還在于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不高。根據筆者在其所在的高校學生中進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上,無論是從興趣程度上來看,還是從學習目的上來看,都顯示出較低的數據。大部分接受調查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堂跟高中英語課堂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上課方式沒變,形式單一,死板,灌輸式的教學,對于這樣的教學課堂,學生很難產生興趣。很多學生表示,因為大學英語屬于基礎必修課程,需要參加考試才能拿到相應的學分,所以覺得學習大學英語完全是應付考試,拿學分,并認為大學英語還是跟高中英語一樣,屬于“打基礎”,對于以后在社會和工作中的應用并沒有太大的幫助,并不具備實用性。因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較低的積極性,與教師的互動性不強,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
3.大學英語教材偏向基礎性,實用性不強。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是專家根據教學大綱撰寫,雖然這些教材在教學內容研究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一直在不斷地改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筆者曾就自己所在高校使用的教材對學生進行調查,很多學生表示,雖然課本的內容的布局更多樣化,課文的內容篇幅和內容深度較之高中有所深入,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更偏向于基礎性的語法和詞匯,缺乏實用性和專業性。對于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他們認為大學英語的教材應該跟高中英語教材有所區別,更應該跟專業想結合,應該符合學習者的需求。
4.課堂多媒體教學使用機械化。現在大部分高校課堂教學要求使用多媒體,要求教師課前要準備好課件。雖然多媒體的使用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有一定的幫助,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對于多媒體的使用呈現出一種機械化的趨勢,無非是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呈現在課件上,上課的時候只是點點鼠標,翻翻頁面,而學生上課只是從以前聽的狀態轉變到了一種看的狀態,并沒有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且有些教師整堂課盯著電腦授課,幾乎與學生無任何交流,這讓很多學生認為多媒體的使用并沒有很好的改善英語課堂的氣氛,更有甚者認為,因為多媒體的使用,英語教師上課僅僅只是播放課件,與學生互動較少,還不如高中教師。
根據以上的幾點,我們不難看出,大學英語教學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無論是從大學英語教師自身來看,還是從學生學習的態度和使用的教材來看,目前的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大學英語對自身的英語學習并沒有太大的幫助,甚至認為有些大學英語教師沒有高中英語教師授課詳細,具體,因此,很多學生對于大學英語的學習興趣缺缺,表現出一種應付考試的態度。
二、大學英語四、六級題型的變化
自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題型較之以前就發生了變化,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都做出了局部調整。
1.聽力理解。以前的四級聽力理解包括聽力對話和聽力理解兩大部分,其中聽力對話包括短對話跟長對話,聽力理解包括短文理解和復合式聽寫,2013年12月的題型變化中,在短文的長度和難度不變的前提下,原復合式聽寫中的單詞和句子聽寫改成了單詞和詞組聽寫,要求考生在聽懂短文的基礎上,填寫原文空缺的單詞和詞組。2016年,聽力理解題型再次發生改革。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下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聽力能力需求的變化,進一步提高聽力測試的效度,四級聽力取消了之前的8個短對話以及短文聽寫,并新增了3段新聞短篇聽力。
2.閱讀理解。以前的閱讀理解包括仔細閱讀理解和快速閱讀理解,其中仔細閱讀理解包括篇章閱讀理解(多項選
擇)和篇章詞匯理解(選詞填空),快速閱讀理解則是是非判斷題。而在2013年12月的四級中,原快速閱讀理解調整為長篇閱讀理解,篇章長度和難度不變。篇章后附有10個句子,每句一題。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與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有的段落可能對應兩題,有的段落可能不對應任何一題。
3.完形填空。在2013年12月的四級中,我們可以發現完形填空已經被取消,在之前的四級考試中,完形填空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語篇理解能力,以及對詞匯,語法和句式的掌握。但是從歷年的考試得分情況來看,考生在整份試卷中該部分失分較多,所以該項目的取消可以說是利大于弊。
4.翻譯。翻譯部分由原來的填空式句子翻譯改成了段落的漢譯英。以前的翻譯主要是特定語法和詞匯的考查,而現在的翻譯轉向了段落中基本詞匯、語法、邏輯考查,要求學生有更強的文章理解能力,翻譯的內容涉及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等,考查的知識點會較之以前更加的全面,這對于英語綜合能力的運用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看出,這次四級題型的改革不僅是為了改變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方法,對于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也是一種挑戰,不僅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過程和語言實際運用之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讓教師對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作出了反思,并進行創新性的變革。
三、針對考試新題型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反思和建議
在以前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的主要是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但是,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發生轉變之后,我們不難看出,新的題型注重了知識技能的轉移,這就讓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現出很多的不足之處,我們應當針對這些不足做出反思,才能使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別于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更具實用性和專業性。
1.改變單一的,程序化的課堂教學模式。針對四級題型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的大學英語四級,新的題型不再把重點放在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例如詞匯和語法,而是更加注重學生對于篇章段落的理解和把握,這就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應在此基礎上具備一定的語言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學模式上,教師在課堂上就不能夠只是關注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傳輸,不能再像傳統課堂那樣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應該在兼顧聽說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讀寫譯能力為主。尤其是像筆者所在的這種以計算機專業為主的院校,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學生的聽說能力不僅可在課堂中通過教師來進行訓練,也可由學生自己通過計算機自主學習來培養,這不僅能夠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在教學內容上,課堂教學不能夠只是單一的講授詞匯和語法,根據四級題型的改革,教師應該多注重讀寫譯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應該加強一些閱讀和翻譯訓練,閱讀方面,不僅要加大學生的閱讀量,還應加深閱讀的難度;在翻譯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學生的翻譯基礎較差,翻譯能力較低,所以不可能急于求成,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多讓學生做一些句式的翻譯,然后再慢慢地練習一些知識點相對集中的段落篇章翻譯,以此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2.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由于傳統的“教師為主體”“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主體性不高,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根據四級題型的變革,我們可以看出,新題型更加注重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輸,忽視了學生主體理解、分析和運用的能力。
針對四級新題型,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講授課文的時候,不能夠只停留在詞匯問題和快速閱讀的層面,要讓學生自己深入地分析和把握課文的思想和結構。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一些基礎的詞匯學習和句式運用等內容交給學生來自主學習,然后適時地進行答疑和講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四、總結
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關系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找到符合大學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高校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進行反思并結合實際需求來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此來提高大學英語教與學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不斷完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使之能夠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培養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嚴菊環.外語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J].科技信息,2007,(19):182-183.
[2]陸云.大學英語教與學現狀的思考[J].廣西高教研究,2002, (2):66-67.
[3]王克強,王海嘯.大學英語教與學改革的現狀與出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8,(2):116-117.
[4]鄭樹棠,衛乃興.關于大學英語課培養語言能力等情況的研究[J].外語界,1996,(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