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玉+夏紹嫘
摘要:近年來,上市公司操縱財務數據的行為及后果受到較多國內文獻的關注,但對公司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文章考察了上市公司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動機,研究認為:當很難對信息披露方式進行監管規范時,管理層對信息披露方式的操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定程度會誤導投資決策;管理層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動機主要在于印象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公司正面形象,消除負面形象。健全制度的途徑應該是,制定一套信息披露中漢語表達的規則,以及建立以投資者為主的信息披露用語評價平臺。
關鍵詞:印象管理 信息披露 語言操縱
近年來,隨著投資者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訴訟事件的增加,我國證監會開始不斷地對一系列信息披露規則進行修訂。譬如,2012年12月,昌九生化12·28公告引發的股民訴訟,使監管層開始意識到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用語行為的重要性,2015年11月,在最新的上市公司年報準則修訂中,證監會花一定筆墨提及了對語言表達“淺白、易懂”的要求。除通過語言表達的復雜化以混淆信息外,通過策略性地操縱信息披露的方式,包括信息內容或形式,數字或圖表的選擇性安排,也能達到提高投資者注意力或轉移注意力,從而形成不同印象的效果。這些策略性的行為都容易誤導投資者對信息的理解,從而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一、上市公司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現象
對信息披露方式進行策略性的操縱在上市公司中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原因在于:從公司管理層的角度看,作為股東的代理人(Jensen and Meckling,1976),信息披露是其向股東展示自己是否履行好信托責任的常規途徑。或者說,股東更多地是通過管理層提供的信息對管理層的行為做出評判。因此,管理層有動力在信息披露中,通過一些策略性行為盡可能維護自身利益。而從監管層的角度看,要對信息披露的具體方式進行強制性規范是件極不容易的事。因為公司所處行業的差異、經營特征差異,以及外部環境的差異等都可能制約著對信息披露方式的規范。這一監管中留下的彈性空間為管理層的策略性操縱也留下了余地。
以美國為例,一些文獻研究了信息披露復雜性(或可讀性)的經濟后果,結果支持復雜性有利于混淆信息的判斷。例如,Bushee、Gow and Taylor(2013)針對美國公司電視電話會議記錄的研究發現,管理層提供的信息復雜性程度越高,信息含量越低,信息不對稱程度越高。這一結果表明,當公司業績出乎意料地差時,管理層可以通過增加所披露信息的復雜性,例如,文本信息更加冗長,使用更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等,使投資者難以讀懂披露的信息,從而維護管理層自己利益。
Vargas、Almeida and Junior(2014)對巴西上市公司管理層業績披露方式的研究,也肯定了這種操縱行為的存在。例如,他們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同一公司在盈利與虧損的不同時期,管理層報告中對句子數與單詞數的使用都存在較大差異;業績虧損時期,息稅折舊攤銷前盈余和毛利率指標出現頻率較高;虧損時,存在通過對一些財務術語的選擇與重復將讀者從盈余數據轉移到其他指標的傾向。這一結果表明,通過這些操縱性行為,可以降低投資者對公司負面結果的關注,而更留意公司正面的信息。
二、管理層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動機
由Clatworthy and Jones(2006)概括的印象管理,可以用以揭示管理層操縱信息披露方式的動機。在這里,印象管理是指個人或組織選擇性地使用數據以提供受歡迎的信號和對公司績效正面評價的傾向。根據兩位作者的觀點,盡管對所有的公司而言,管理層都渴望提供關于公司正面的觀點,但當有業績支持時,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Patelli and Pedrini(2013)對2008—2009年美國公司的報告研究發現,管理層樂觀語調與財務業績間存在顯著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結論認為,修辭性語氣是一種操縱行為,它試圖轉移讀者對公司過去業績的關注和歪曲對未來的預期;同時,修辭性語氣也是一種溝通行為,過去的績效塑造了修辭語氣,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供預測未來所使用。Clatworthy and Jones(2006)認為,偏好于通過印象管理刻畫自己的正面形象是可以理解的人性特點,但在財務報告情景下,這樣做會存在違背“在財務報告中,要提供中立無偏信息”基本要求的風險。
Beattie and Jones(2002)也認為,對公司報告的準備者而言,存在操縱,或至少對管理層報告中的內容印象進行操縱的動機。總而言之,這一行為的目的在于形成讓業績比公司實際更受歡迎的評判。在這個意義上,Clatworthy and Jones(2006)肯定印象管理是基于對管理層差錯的過分掩飾及對成就的過度渲染。與這一觀點一致,Osma and Guillamon-Saorin(2011)甚至認為,信息是被選擇用于歪曲讀者對公司競爭結果判斷的。與Osma and Guillamon-Saorin(2011)不同的是,Aerts(2005)肯定了信息在緩解委托-代理關系上的重要性,但他同時也認為作為一種溝通方式,其有效性受情景因素影響。他強調對會計文本描述的策略性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者的支持和信任。此外,存在將正面結果歸功于公司行為本身,而將負面結果歸咎于外部環境或機會的傾向。他的研究發現,在上市公司的文本披露中,能識別出蘊含的機會主義態度。這類文本信息更多是解釋性的,信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并不高。此外,這類文本信息呈現的更多是正面的信息,在解釋負面結果時,呈現出高度的管理層自我保護的態度。
在這種情形下,管理層會通過策略性的行為,例如,過多地對外部環境進行討論,額外地增加管理層報告的長度,以將投資者的注意力從壞消息上轉移開。因為類似于虧損或暫時性的盈利下降這類壞消息往往是管理層難以向投資者解釋清楚并獲得理解的。Bloomfield(2008)的研究就發現,當對差的業績進行報告時,管理層會提供更冗長、更復雜的報告,試圖轉移投資者的注意力。
Beattie and Jones(2000)認為,除了對會計數字的操縱屬于印象管理的范疇外,印象管理還包含對披露方式的操縱。后者是指對有關內容或形式、數據或圖形等信息呈現方式的控制。兩位學者指出,除了粉飾與轉移投資者注意力的功效外,圖形也能使用在印象管理過程中,當業績好時,圖形可用以突出這一效果;當業績惡化時,也可以通過圖形淡化這一效果。
Brennan、Guillamon-Saorin and Pierce(2009)在Beattie and Jones(2000)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這種呈現方式的操縱劃分為7種情形:(1)句法操縱,即管理層使用語言掩飾公司業績,尤其是差業績的行為;(2)修辭性操縱,即管理層通過修辭手法淡化或掩飾差業績的方式;(3)結果歸因,即管理層將正面結果歸功于內因,將負面結果歸咎于外因的表現;(4)基調操縱,即在文本描述中,管理層對積極和消極語調的使用;(5)選擇性操縱,即管理層如何有選擇地使用業績數字,以盡可能好的方式刻畫公司;(6)視覺披露效應,包括三種強化形式的使用:其一是視覺強化,是指對披露給讀者的一定信息進行策略性的定位或安置,達到視覺強化效果;另外兩種形式分別是術語的重復和強化,這兩種形式與相關術語一起使用能起到強化某種印象的效果;(7)印象管理,即進行業績比較,以突出印象,其中會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參考基準用于比較。
總之,出于印象管理的目的,管理層在發布關于公司業績的觀點時,存在提高正面形象,并當公司業績負面或低于市場預期時,消解這種負面形象的傾向。
三、信息披露用語規則的健全途徑
早在1998年,美國證監會就針對信息披露語言復雜化現象及其負面影響出臺了《平實英語》規則,并輔以具體的《指南》,對如何形成“簡潔、清晰、易懂”的信息文本做了較為明確的規范。近年來,我國證監會開始意識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用語規范的重要性,在2015年11月修訂的最新上市公司年報準則中提及了用語要“淺白、易懂”的要求,但這一要求還僅限于“提倡”“鼓勵”的字眼上,缺乏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筆者認為,我國的信息披露用語規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健全:
(一)制定一套信息披露中漢語表達的規則
一方面,可以借鑒美國證監會《平實英語》規則及《指南》的做法,專門制定一套用以指導上市公司形成信息文本的漢語表達規則。以“簡潔、清晰、易懂”為信息文本的基本要求,對一些容易產生歧義、不易理解的句法或修辭等進行限制。
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對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準確性要承擔法律責任,因此,也可參考我國合同撰寫的用語規范,制定信息披露的漢語表達規則。規則一旦制定,其執行應該具有強制性。如前所述,信息披露中進行語言操縱,是出于印象管理動機,是人性使然。只有存在具有約束性的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規范管理層的語言操縱行為。此外,規則要盡量具體到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形成具體的用語規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才有規可循,并能對其披露中的用語行為進行合理評估。
(二)建立以投資者為主的信息披露用語評價平臺
用投資者能夠讀懂的語言或形式向投資者闡述清楚公司的經營現狀及發展方向,是作為受托人的管理層應盡的義務。它也是降低信息不對稱、緩解代理問題的重要途徑。如果一份管理層報告不夠清晰易懂,那么持有該公司的股票就蘊含著較大風險。因此,有必要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常規平臺,建立一個信息披露的用語評價平臺,針對公司披露的每條信息,投資者都可以對信息披露的淺白、易讀性進行投票。投資者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公司信息披露行為優劣的主要參考指標,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這一舉措主要從市場角度約束公司信息披露的語言操縱行為。
參考文獻:
[1]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Bushee B J,Gow I D,Taylor D J.Linguistic complexity in firm disclosure[N]. working paper,SSRN.2015: 1-40.
[3]Vargas L H F,Almeida J E F,Junior E M.Profit and loss from th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14,8(4):344-360.
[4]Clatworthy M A,Jones M J.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chairmans statement[J].Accounting,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6,19(4):493-511.
[5]Patelli L,Pedrini M.Is the optimism in CEOs letters to shareholders sincere? Impression man-agement versus communicative action during the economic cri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10):1-16.
[6]Beattie V A,Jones M J.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case of inter-country financial graph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 Taxation,2000,9(2):159-183.
[7]Osma B G,Guillamon-Saorin E.Corporate governana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annual results press releas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1,4(5):187-208.
[8]Aets W.Picking up the pieces: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the vetro spective attriutional framing of accounting outcome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30(6): 493-517.
[9]Bloomfield R.Discussion of“annual report readability, current earnings,and 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2(3):248-252.
[10]Brennan N,Guillamon-Saorin E,Pierce A. Methodological Insights:Impression management:developing and illustrating a scheme of analysis for narrative disclosures-a methodological note[J].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2009,22(5):789-832.
作者簡介:
陳昆玉,男,管理學博士,博士后,云南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財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