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泉
《若有所思》是作家巴特爾的第八本短語集,仍延續了一貫的“巴特爾式隨想”風格,即“不花哨,重內涵,傳奇思”。他在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里,持之以恒,將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心靈思考進行沉淀與提純,斷斷續續又為讀者蠶吐出了一千多條帶有“詩意”和“哲理”特點的鋒銳敏捷的短語,結成一帙清芬洋溢、智慧滿格的新裁,實在是其創作生涯的喜人斬獲。這既是寫作者的碩果,又是閱讀者的甘飴。
進入老年,而在創作上卻依然旺盛,筆底才情涌動,展示出一種浩渺闊大、靜水深流之關,著作數量多,質量亦高,這狀態不僅令許多同輩作家艷羨,即便我輩晚生作家也是從內心里極嘆服的。他像許多老派文人一樣,不用電腦打字,習慣用紙筆抒發,每年的作品產量與用電腦的人相比毫不遜色(我熟悉的流沙河、鐘叔河、文潔若、方成諸先生也都如此,遠離電腦,堅持手寫,這是有趣的“固守傳統”現象)。
《若有所思》全書內容共分八個大類(分別是自然、情感、人生、心靈、道德、修養、哲理、精神),這其實只是粗略的劃分,八個類別實際上外延交叉、交相為用,難以嚴格區別,恰如生活本身一樣混響和多元。巴特爾先生雖是蒙古族作家,但一直用漢語寫作,漢語已成為他的第二母語,在表達的準確與運用的精微方面絲毫不遜于優秀的漢族作家(在席慕蓉、鮑爾吉·原野等蒙古族作家身上,同樣看到了這種素質)。對于文學來說,語種從來不是問題,語種背后蘊含的獨特思維方式與思想境界才是關鍵,因為它鑄造了語言的靈魂。我想,如果把《若有所思》中的短語準確地譯成蒙古語、英語或日語,其神韻依然不會衰減。
回溯巴特爾先生此前數本短語集名,無論是《隨想錄》《戊子年隨想》還是《游思錄》《隨心所語》,都凸顯著“一個人獨自在思考”的特點,及至此卷((若有所思》則這一特點就更濃郁。我覺得取“若有所思”這個成語(意為“好像在思考著什么”,描摹靜坐沉思的樣子)當書題太棒了,簡直是神來之筆,形象地點染出巴特爾先生日常在書房中寫作的情態,即“凝神定氣”
“心游萬仞”“舉重若輕”。
世界上能廣為流傳的語言都是短語(譬如名句、格言、箴言、警句、名人語錄、諺語、臺詞等等),因為短語往往簡單明了、語含機鋒,具備高度的準確性與凝練性,能瞬間攫住紛亂世象背后的本質,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讀者都悟得聰慧。以《若有所思》來看,作為思索型作家,巴特爾先生“極筒主義”的短語寫作已臻精粹之界,這是長期在實操中不斷磨礪、錘煉的結果,一如作家的自述:“人生的經歷坎坎坷坷,生命的長河曲曲彎彎,我的哲理隨想越寫越短,我的詩意隨想漸行漸遠?!笨梢灶A見,擅于“舍長求短”“以少勝多”的巴特爾先生,今后一定會“把短語進行到底”。
寒夜燈下細細研讀咀嚼《若有所思》的心情,仿佛是圍攏著一堆荒野中的篝火取暖。這本小書進一步印證了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即“我思故我在”。所以,倘若誰有幸得閱此書,我希望您好好靜下心來,謙恭地向巴特爾先生學習如何思考,也能耐心地把書中的短語細細品味。而我細細研讀咀嚼后的感悟是:思考是最有能量的東西,它比子彈的穿透力還強;一個人活在地球上如果不會思考,麻木度日,就等于沒有活過;洞察人生的思考,能讓平凡的我們獲得足夠的質樸與尊嚴。
責任編輯/蘭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