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羅嘉 趙澤毓
出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編輯出版領域高等教育的一種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然而,出版碩士教育從2010年設置開始,一直面臨學界業界認可度低、教學與人才培養缺乏特色的問題。2016年3月,北京大學主動放棄出版碩士學位授權點,這雖然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卻折射出幾十所出版碩士培養院校遭遇的學科發展困境。
筆者在下文中將主要從挖掘地方出版行業資源與凸顯地方特色的角度談談對出版碩士教育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培養院校學科優勢、地方文化資源與人文特點是出版碩士教育特色發展的立足點
在出版碩士的幾十個培養單位中,大部分院校都設置了“出版業務”“出版經營與管理”等通用型的研究方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華中科技大學設置了“科技出版”“大眾出版”方向,應該說既體現了學校的工科學科優勢,又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和未來的就業方向。復旦大學的出版碩士學科點掛靠在中文系,依托復旦中文系強大的科研實力,側重于古籍出版、現當代文學出版等。中國傳媒大學的出版碩士教育則充分發揮學校傳媒領域的多學科綜合優勢、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在媒介融合、數字出版等領域的復合型出版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應該說他們這樣發展出版碩士是特色相當鮮明的,研究與教學力量聚焦,值得兄弟院校借鑒。出版教學與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依托一個更開闊的行業,凸顯特色,集中做好某個行業領域的信息編纂與出版發行教學研究,則能達到差異化發展的效果。
一個地方獨有的文化資源與人文特點始終是這個地方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出版行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要最大化地體現這種競爭力。不同院校的出版碩士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獨特文化資源來實現特色發展。湖南師范大學曾明確表示過,湖師大的出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就是為“出版湘軍”“報業湘軍”“動漫湘軍”提供智力支持。應該說“傳媒湘軍”既是湖師大發展出版碩士以及其他新聞傳播教育的肥沃土壤,同時湖師大等人才培養單位也反哺了湖南的出版與傳媒行業,實現了互利共贏。
二、地方出版行業是出版碩士教育的最大實踐基地與實踐導師庫
絕大多數出版碩士培養院校所在地都是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出版業中心,這為出版碩士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這些全國性或者區域性的出版業中心首先就能為出版碩士培養提供優良的實習實踐基地和優秀的業界實踐導師。出版碩士學生能夠直接接觸最前沿的出版工作,接受市場一線的專業人士指導。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印刷學院利用首都出版傳播中心的區位優勢,選派出版碩士中的優秀學生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光明日報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三聯書店等出版單位開展實習實踐活動,并且聘請了相關單位的出版業務領導與專家擔任實踐導師。安徽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也充分發揮地緣優勢,聘請當地新聞出版管理機構、區域大型出版集團、知名出版社等的領導與業務骨干擔任實習實踐導師,并建立了相當數量的高水平實習實踐基地。
讓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正是出版碩士區別于以往以理論研究、課堂教學為主的學術研究生培養的最大特點。
三、地方出版行業是出版碩士的最佳生源地
出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著眼于提升出版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為他們系統掌握編輯出版理論知識以及前沿思維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地方出版從業人員已經具備一定的出版工作經驗,避免了教學過程對簡單重復的出版基本知識的灌輸與傳授,另一方面來自出版行業的生源帶著最前沿的市場信息與最緊迫的實際工作問題來與專家學者交流,能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體現高校智庫的功能與社會服務的價值。
然而現實中或是受到各種招生政策的約束(招生未向有出版工作經驗的生源傾斜)或是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全脫產學習的時間成本太高、無法兼顧工作與學習),這部分最佳生源在現有出版碩士學員中比例極低。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出版與教育主管部門、培養院校、行業單位共同努力。
四、地方出版行業是出版碩士畢業生的最大用戶與最佳就業對象
由地方專業出版人才指導,在相應出版單位實習實踐,培養的全過程也有地方出版管理者、經營者、研究者共同參與,部分學員甚至享受地方出版單位的各類獎勵、資助,理所當然地這些出版單位也是出版碩士畢業生的最大雇主。這種將學習培訓與畢業就業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式,它完全符合此類學位設置的導向,即應用型與職業性。從現有培養單位的畢業生去向來看,地方出版行業吸納了絕大多數的出版碩士畢業生,這也契合了此專業學位建設的初衷。
五、培養院校應與當地出版單位創建互惠模式,服務地方出版行業
出版行業參與出版碩士人才培養,很多實習實踐基地初期紅紅火火,后面不了了之,很大程度在于這些校企合作的聯合培養項目運行機制難以可持續發展。例如,出版企業與高校共建出版實習實踐基地對于高校、學生都是好事,然而對于出版企業則很大程度上是公益服務,甚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正常工作。培養院校如何長久地使用好地方資源,搞好出版碩士學科建設,與地方出版行業互利共贏,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首先,學校與地方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大型文化出版集團及出版社等機構應聯合鼓勵當地在職出版人才報考,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向有經驗的出版人才適當傾斜,靈活安排教學方式(例如周末上課或者每個月集中幾天上課,方便在職學員利用業余時間完成學習)。這樣既能擴大優質生源,又能密切學校與行業的聯系,減弱“學校索取、行業付出”的影響,讓地方出版行業產生持續參與出版碩士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動力。其次,學校應積極與地方出版單位加強干部與人才交流,互派專家學者訪問、兼職,在干部與人事工作層面加強人才流動。最后,學校和地方出版單位可以共同創建出版碩士培養基金,用來支付出版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學習費用、實踐導師指導費用、學生實習工資等,化解“個人小利益妨礙行業大格局”的問題。
植根行業、服務地方,既是出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一條可行道路,也是一個美好愿景。這一方面這需要學校主動出擊,本著互利共贏的精神和創新變革的勇氣與行業積極接觸,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的主管部門和各個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從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小付出、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