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翠秀
【摘要】本文分析幼兒兩種分離焦慮出現的原因,并通過對出現分離焦慮較晚的幼兒的案例分析,提出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策略。
【關鍵詞】入園焦慮 幼兒 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034-02
新入園幼兒出現分離焦慮是很普遍的現象,但是,由于幼兒自身發展和個體的差異性,剛入園的新生通常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一開始入園就哭鬧,另一種是剛入園頭兩天或一兩周一點都不哭鬧,還對幼兒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可是新鮮感一過,每天早上來園時就有哭鬧現象。第一類孩子是因為離開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看到陌生的老師,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分離焦慮,甚至認為家長不要他(她)了;而第二類出現分離焦慮比較晚的孩子,讓家長們更加沒有頭緒,也顯得更加焦慮。來園幾天后才哭的孩子往往比同齡的孩子心智成熟得早,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對幼兒園的生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是入學沒幾天就沒了興致,開始哭鬧,而且比第一種孩子哭得更厲害,更難適應幼兒園的大環境。如何緩解這類孩子的入園焦慮呢?本文通過案例分析探討解決的策略。
案例一:童童是一個很有禮貌,對一切新鮮的事物都很感興趣、有些男孩子性格的小女孩。剛來園時,她對幼兒園充滿了好奇,當其他孩子還在哇哇大哭、和爸爸媽媽難舍難分的時候,她已經能夠大聲地跟老師打招呼,然后很快跟媽媽說再見。我們為童童的順利適應感到開心。可是第二周問題出現了,“童童剛踏出家門就不愿意來園了”,童童媽媽緊張兮兮地說。童童一直勾住媽媽的脖子,不管如何都不愿意下來。我跟童童媽媽了解童童在家的情況,她用焦慮的語氣說:“(童童)在家睡得都挺好的,跟往常一樣,就是不愿意來幼兒園。”我猜想,童童可能對幼兒園的新鮮感過了。跟童童媽媽溝通一番后,我讓她跟童童告別,可是童童死活都不愿意。童童媽見此又說:“那媽媽陪你一起吃早餐吧。”童童這才愿意走進教室。過了一會,見到童童能自己吃早餐了,童童媽媽又試圖跟童童說再見,童童見媽媽要離開馬上哭喊起來,童童媽馬上擔心地抱著童童說:“媽媽不走媽媽不走,在這兒陪你。”童童看到自己勝利了,放心地吃起早餐來。往后的幾天童童來園都會哭,童童媽媽無論怎么哄都無濟于事,幾天下來便有點心煩了,才愿意接受老師的建議果斷和孩子說再見。
分析:每個孩子都存在個體差異,適應能力、心智發展都不同,剛入園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可是家長往往因為這個問題寢食難安,耿耿于懷。上述案例中的童童媽媽顯得比孩子入園還焦慮,每天都很擔心孩子在園的狀況,經常詢問老師“我的孩子吃得飽嗎,睡著了嗎”等。雖然老師已經通過一些視頻和照片將每天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及一些分離焦慮的狀況告訴她,但作用不是很大,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童童媽媽這種焦慮的狀態,最好的方法是童童早上來園不哭鬧。
案例二:穎穎是一個乖巧又有點敏感的寶貝,剛來園的時候,她都會聽指令按規則活動,就是睡午覺時不愿意睡。對此,穎穎媽媽說穎穎都是下午兩點以后才睡覺的。我們知道這個情況后,沒有執意讓穎穎跟其他孩子一起睡覺,只要她不吵到別的孩子就好。每天穎穎媽媽來接穎穎都會問“寶貝,你今天睡了嗎?”,穎穎都會回答“睡了”。穎穎媽媽又過來跟老師確認“她睡了吧”,剛開始我們還輕松如實地跟她說穎穎沒睡,可是后來她每次來接孩子時都會問這個問題。我們告訴她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問這個問題,孩子會覺得有壓力。國慶的前一周開始,穎穎的入園焦慮開始出現了,第一天鬧情緒的時候,她拒絕爬床和吃飯。第二天她被媽媽送來的時候就不愿意說再見并哭了,穎穎媽媽看到孩子這樣,也沒果斷與孩子說再見,哄了半天,結果還是不奏效。老師過去哄并告知穎穎媽媽關于道別的一些方法后,穎穎媽媽懷著不安離開了教室,之后的幾天穎穎爸爸來送的時候,穎穎明顯不開心,在門口哇哇地哭了。
分析:對于一個新入園的孩子,如果大人過分關注孩子的某一行為,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穎穎本身是個很乖巧的孩子,如果媽媽每天都強調睡不睡午覺這個問題,她會覺得自己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睡午覺對她來說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可是孩子對陌生的環境還沒有熟悉,安全感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而且穎穎媽媽也說過穎穎很認床,所以剛來幼兒園不愿意睡午覺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穎穎媽媽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每天還是忍不住擔心,這種擔心和焦慮無形中影響了孩子,這便是穎穎入園不久后又哭鬧的原因之一。
如何幫助幼兒緩解入園焦慮呢?顯然,家園合作是必然的,家長如果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給孩子一些過渡的時間,堅持自己的原則,并能信任老師,那么孩子的分離焦慮狀況或多或少會有所改善。
一、相信老師,果斷告別
家長送孩子到園后,不要試圖和孩子聊太多,而要及時、簡潔地與孩子告別。孩子的思維具有形象、具體的特征,看到自己的父母或者別人的父母,又會想起分離的痛苦,因此,為盡量減少刺激孩子的這種不良情緒,家長送孩子到教室以后,應恰當地告訴孩子傍晚來接的時間,然后果斷地離開;同時要相信老師會想盡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畢竟老師的經驗比第一次送孩子入園的家長會更豐富一些,知道怎樣更好地讓孩子緩解分離焦慮。家長告別時要正面告知孩子來接的時間,切莫悄悄溜走,以免讓孩子產生不安全、不信任的感覺。家長應避免早早來園陪孩子或中途去探望,以免引起孩子的情緒波動。與孩子告別的時候,要告訴孩子自己將要去干什么。
二、接納孩子,同理情緒
分離會使人的心里產生莫名的恐懼感,特別是親人之間的分離,孩子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不喜歡分離。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相反,這恰恰說明我們很需要對方。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慢慢適應新的環境。家長應調整自己的心態,包容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以及一些不正常的反應,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按著可能出現的階段狀況成長,切莫太過于操心,更不能因為孩子總是哭哭啼啼而對孩子不耐煩,家長要告訴自己這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要學會換位思考。孩子的心理發展在這樣的包容和接納的環境下才會更健康。
三、按時接送,平常面對
要給孩子選擇接送人的權利,但是一定要讓孩子獲得這樣的信息:傍晚爸爸媽媽一定會去接自己回家。如果讓孩子知道父母一定會去接自己的信息,那么孩子就會明白父母只是短暫地離開。
來接送的家長應該用最自然、最輕松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去幼兒園這件事,就如每天“餓了要吃飯,困了就睡覺”這么自然、像爸爸媽媽以及家人每天要去上班一樣,不要表現出和平日不一樣,不要讓孩子覺得他被特殊關照。這樣孩子才會漸漸明白他要去幼兒園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沒有必要特殊看待。成人這種平和、輕松的心態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對幼兒園不再那么抵抗。另外一種情況是,即使孩子在家以哭鬧、不出門等方式表示不愿來幼兒園,家長們也應該想辦法每天堅持讓孩子按時來園。如果孩子從起床開始就反復說“我不要去幼兒園”之類的話,家長可以不接孩子的話,只需要冷處理,督促孩子穿衣、洗漱,按時出門。但是如果孩子實在哭鬧得厲害,可以等孩子情緒穩定后,給孩子一個擁抱,并好好地安撫孩子,晚一點送孩子來園,切莫訓斥和指責孩子,讓孩子形成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的心理。對于入園焦慮出現較晚的幼兒,家長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了解孩子表現出來的情緒和狀態,并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