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芳
【摘要】本文闡述記敘文中的對話包括顯性對話與隱性對話,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挖掘并設計隱性對話,能幫助學生領悟文本含蓄表達的妙處,深入把握文章內涵。
【關鍵詞】記敘文教學 隱性對話
對話設計 《背影》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077-01
記敘文一般都會有人物對話,有顯性對話,也有隱性對話,我們能夠直接找到的是顯性對話。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深度挖掘隱性對話,進行對話設計,自然能夠提高文本解析品質,也有助于學生領悟文本表達中語盡而意不盡的妙處。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時,筆者引導學生挖掘隱性對話內容,進行對話設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還原人物對話,把握人物心理
文本中作者故意省略了許多對話,我們學習文本時,應將這些對話還原,進一步把握人物心理、理解文本。《背影》中關于車站相送這個話題,父子之間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然而文本中卻只有短短一句:“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這句話中,“我再三勸他不必去”只是一句簡短的描述,具體“我”說了什么,文中并未交代;“他們”指的是哪些人,需要學生去文中尋找;為什么“他們去不好”,父親并未進行解釋。筆者在這里讓學生以男生為一組,代表父親一方設計對話,以女生為一組,代表兒子設計對話。
男生1:雖然對茶房有了交代,但我還是放心不下,怕茶房辦事不妥帖,照顧不好你,最終我還是決定親自來送你,這樣就比較放心了。
女生1:本來就沒有什么必要送我,這路我又不是不熟悉,你還囑咐茶房來照顧我,真是多此一舉。你親自來送我更沒有必要,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當然能夠照顧好自己。
男生2:你一個人去遠方,怎么不讓人擔憂呢?我不親自來送一送,總感覺不踏實。
學生設計的對話比較合乎當時父子兩個人的心理,這說明學生對文本人物的形象與心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聯系場景設計對話,分析人物情感
人物對話有特定場景,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人物對話,要注意聯系人物對話的場景。作者描繪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這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點。這里雖然并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但父子間的情感交互卻始終沒有停止過,這里父子間要說的話會有很多,但是文章并未直接揭示。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此場景,展開對話設計,分析父子之間的情感。
男生1:列車上你肯定會口渴,但你又不方便去買水果。我去買點橘子來,給你路上吃。
女生1:你行動已經不便了,還想著我的事情,我一個年輕人什么不能干呢?
男生2:列車上有水果賣,可能會很貴,不如在車站帶上一些橘子,這樣又省錢又保險。
女生2:爸爸,你一個人承擔整個家庭的重擔,生活的多難已經讓你難以承受了,這個時候還想著我,真是讓我慚愧和感動。
教師讓學生進行對話設計,有助于學生從作者冷靜客觀的語言中體會隱藏的起伏涌動的內心世界。學生的對話設計雖然有差異,但都符合場景需要,也與當時的人物思想相吻合。
三、把握對話側重點,領會文本主旨
文本人物對話一般都會有側重點,引導學生找到人物對話的側重點,有助于幫助學生領會文本主旨。從整篇文本來看,作者與父親的對話并不是很多,而且將側重點都放在父親這一邊,這顯然是作者故意設計成這樣的。雖然父親的話并不是很多,卻能夠集中表現父愛的偉大。例如,文本中第一次對話,作者只寫了父親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作者見到家里狀況,心中難過,而父親卻反而給作者以安慰,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愛。筆者引導學生在此設計對話,圍繞家庭遭遇來展開。又如,文本中最后一次對話,作者寫父親給我來信,信上說“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看到這里,“我”會是什么心情呢?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說出作者埋藏于心里的話,讓學生體會“父親”一生為家中生計付出,而今年老體衰,卻仍通過信件牽掛子女,正是這份永不變的親情,讓作者禁不住再度流淚。教師讓學生展開對話交流,有助于幫助學生把握文本主旨,體驗交織于文本中的濃濃父愛與拳拳子女之心。
教師于文本教學中,根據文章情節(jié)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挖掘、設計隱性對話,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文本人物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對作者情感有更為真切的認識,對文章主旨把握得更為準確。學生設計人物對話,肯定帶有一些主觀成分,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體現個性學習的精神。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