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九東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林業局 342700)
濕地園林-生態、濕地、地域文脈與園林美的統一
段九東
(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林業局 342700)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我國社會在前進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保護。作為獨特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實現了對于局部環境的改善,還能夠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故而在提升生態環境的過程中獲得了廣泛的運用。本文基于此,分析了濕地園林建設的措施以及其在運行過程中所體現的價值。
濕地園林;生態濕地;地域文脈;園林美;設計統一
作為一種生態系統,濕地在實現局部氣候改善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對于區域內水資源的凈化,保障生物的多樣性。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繁榮以及發展,我國的市政部門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濕地園林的構建,并以此為基礎實現了生態性、文化性的有效結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
為了確保我國濕地園林在推行的過程中能夠確保生態性、娛樂性自己文化性的有機結合,設計人員在濕地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各類措施的采取。關于濕地園林的設計措施,筆者進行了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在進行濕地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于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的原則進行作業。為了進一步促進濕地生態性的充分發揮,設計人員需要加強對于濕地水資源的保護,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濕地園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濕地園林生物多樣性的提升。
一般而言,設計人員加強濕地園林水資源的保護,能夠進一步促進水資源質量的穩步提升,并實現對于濕地植物生長規律的有效遵循,確保植物的可持續生長。基于此,設計人員需要確保濕地園林建設不破壞濕地原有的生態性,而在土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對于生態性原料的運用,諸如木材、茅草等。而園林建筑、小品在形制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其外形符合自然、生態的要求,確保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
由于濕地園林景觀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故而設計人員在實際的作業過程中不僅需要加強對于生態系統原則的遵循,還需要從藝術性的角度進行作業,從而確保濕地園林景觀設計具備完整性。
總而言之,設計人員在開展濕地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在確保其生態性的同時,加強對于各類設計手法、施工工藝、藝術構思等元素的運用,從而實現了濕地園林景觀美觀性的增強,并由此確保人工建筑與濕地環境的有機融合,提升濕地園林景觀中的觀賞性、文學性。
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依據濕地園林的地形、環境等狀況,對濕地的水體進行改造,并合理的進行水生植物的種植,從而確保水面景觀的生動性以及豐富性,保障濕地園林景觀藝術性與生態環境的統一。
以石城縣濕地風景區的濕地園林設計為例。設計人員在實際的設計作業時,加強了對于該地區濕地景觀帶分析,并借助琴江河及河岸山體等原有資源的利用,通過對于濕地的二次設計改造,從而構建起了凹岸、曲流、河心島、淺灘、沙洲等微地形,實現了濕地效益的穩步提升,并增強了濕地園林的美觀性以及觀賞性。
作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濕地園林項目不僅實現了對于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能夠為城市的形象提升添磚加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設計人員在濕地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于地域文脈的傳承以及運用,從而確保城市的濕地園林能夠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蘊,促進城市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在科學運用地域文脈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設計人員可以從象征手法等角度出發。對此筆者總結如下。
由于地域文化的內容深刻,形式多樣,故而若將其直接運用到濕地園林的設計中去,往往會導致園林的景觀性呈現出累贅繁復的狀況,進而導致濕地園林景觀美觀性的降低。基于此,在地域文脈運用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具體的地域文化轉變為象征性的符號,再應用于具體的實踐中。
以江西省石城縣濱江濕地園林景觀為例,由于該區域自古兩岸地勢平緩,故而在園林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沿河岸建設了八、九個不同高度的親水平臺,并在平臺之上有修筑石凳,以便供市民休閑娛樂觀賞江景,從而鑄就了絕佳的親水景觀,一方面滿足了市民的娛樂休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通過對于我國濕地區域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國的濕地周邊大多存在河流,故而殘留一定的古建筑,諸如碼頭、橋梁或者是古街道。這些古建筑的出現往往能夠更高的展現出區域的文化特征。基于此,設計人員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這些古建筑的運用,從而營造出深厚的人文底蘊。
不僅如此,在濕地園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要加強對于細節的關注,并加大細節的優化處理,確保地域性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濕地園林景觀設計中去。
在濕地園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你需要確保植物景觀設置的層次性,并盡可能的擴大濕地園林綠化的覆蓋面積。一般而言,在植物配置時,工作人員需要采用多種類型的植物進行色彩、高度的合理化搭配,從而確保園林景觀色彩效果的提升。
此外,在植物的選擇方法,設計人員需要選擇能夠體現出當地特色的植物進行種植,并確保植物的抗污、凈化能力較強,從而實現了對于濕地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如此,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作業人員還需要對其藝術性、時效性進行考量,確保濕地園林景觀的統一性。
為了確保濕地生態性的提升,設計人員還需要進行多樣性植物群落的打造,并加強對于生態護坡方式的運用,從而依據濕地的水位狀況,科學的種植植物,最終在營造良好的景觀同時,為鳥類、魚類創造生存平臺。此外,設計人員可以再濕地腹部進行蘆葦、菖蒲等植物的種植,而在濕地與河流的交叉處進行高羊茅的種植。而在濕地的淺水處,設計人員需要進行低矮草叢、灌叢等植物帶構造,并進行蘆葦等植物的種植,從而實現了濕地園林景區中植物的多樣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市政部門在城市規劃以及建設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濕地園林景觀的設計以及打造,從而由此促進城市的生態效益的提升。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討濕地園林的設計的原則(尊重自然、生態優先、濕地園林中景觀的設計、濕地園林中的地域文脈),并就濕地園林中植物的配置進行了論述。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濕地園林景觀設計效果的不斷提升,我國的濕地園林景觀必將獲得長足的發展,并由此促進城市環境的改善,帶動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實現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更高效益的取得。
[1]魯敏,王菲,康文鳳.鳶飛魚躍、百福駢臻——臨朐民俗風情園景觀規劃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4):322~326.
[2]徐艷芳,魯聞君.延續地域特征的城市綜合體景觀營造——杭州五常飛碟地塊概念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6):532~535+555.
[3]付飛營,劉傳文.濟南市彩虹湖生態公園規劃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6):575~578+591.
[4]劉順騰,李東和.山東臨朐老龍灣公園生態規劃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6):583~586+602.
[5]于冰沁,田舒,車生泉.上海崇明西沙濕地景觀生態敏感性分析及規劃策略[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738~743.
[6]魯敏.高校校園園林景觀總體規劃概念設計——以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3(3):197~203.
TU986.2
A
1005-7897(2017)22-0021-02
201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