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馳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植物配置在城市園藝設計中問題的思考
苑馳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遼寧撫順 113122)
為規范園林設計,促進城市園林綠化科學的管理,要不斷的提升植物配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有效的提升城市園藝設計的的質量,同時還能保證植物的成活率。由于我國的城市園藝設計起步比較晚,所以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本文詳細的分析了植物配置在城市園藝設計中的問題及措施。
植物配置;城市園藝;設計
植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合理的植物配置是園林設計的關鍵。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很多國家都對自己國家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植物是搭載園林的重要一部分,植物的合理配置能提高園林的藝術感,也能改善城市的自然環境。
城市園藝是城市經濟建設中一項重要的工程。現代化的城市中汽車逐漸增多,導致城市的灰塵和城市的廢氣不斷增加,這對于人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所以要合理的進行植物配置,增加城市的植被覆蓋率,凈化城市的空氣,有效的防范惡劣天氣的影響。城市園藝中科學的配置植物可以為城市的居民營造出更舒適的生活環境,釋放城市居民的生活壓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另外,植物配置可以使城市變得更加美觀,形成一種獨特的城市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
管理者在進行規劃時不能合理的配置植物資源,使得整個空間不能被有效的利用,其中的物種比較單一,園藝工程的整體顯得比較單一,例如:管理者在規劃草坪時,僅選擇單一的品種,或者差異不大的品種,使得整個空間看起來比較單調。在地理位置上園林位于資源優勢良好的地區,因此整個空間是一個立體的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只有設計出立體、多樣的園林,才能更好的利用空間,從而展示園林的特色。
植物配置追求的并不是數量的增加,還要注重園藝的品質。園林面積的大小不能決定其對城市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植物配置的不合理,就無法將其特色準確的體現出來。有些城市的園林設計體現出過重的人工雕琢氣息,從而忽略了植物的自然美,從而加大了城市園藝建設的建設成本。因此在城市的建設中要合理的規劃植物配置,保障園林的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
在實際的園林設計階段,存在很多急功近利的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僅僅考慮的是城市的形象,而不重視園林對整個城市的作用,忽略了樹木的成活率。盲目的進行樹木栽植,使得植物的生長遭到了破壞。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必須對每個環節進行控制,以此提高園林工程的施工質量。園林施工的員工要具備全局意識。在進行項目的時候,要注意施工的質量和施工的管理,對整個工程項目進行統一的考慮,有目標的規劃整個項目。
在設計的過程重要充分的考慮植物的生長特點與生長環境,要合理的發揮植物的優勢,有效的利用空間。有些南方的植物不適合北方的城市,設計師在規劃時就應考慮到這方面的內容,不能因為植物的漂亮,就隨意的進行種植。例如:牡丹花比較適合溫度較高、雨水多的南方城市,不能僅因為它長得漂亮,就把牡丹移植到北方,這樣既破壞了城市的整體布局,又損害了植物的生長習性。所以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充分的考慮城市的整體空間,合理的利用本地的特色植物進行空間布局,例如:可以利用紫藤蘿遮掩墻體和走廊,這樣既能發揮植物自身的生長優勢,又能達到綠化的效果。因此,在園林設計時要充分的考慮園林的整體布局,細化到角角落落,合理有效的利用整個空間[2]。
城市的植物配置是為了改善成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因此城市的植物配置要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要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不是形式上的園林工程。城市園林植物配置在施工前就要經過充分的調研、收集數據,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制定計劃,保證植物配置能長期起到正確的作用。另外,受環境和地理的影響,植物的生長會變得不同,因此,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植物的種植必須符合植物的生長規律,避免資源浪費。引進的資源要適合本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從而能有效的滿足城市園林建設的需要。
很多植物的存活率都是比較高的,并不需要進行細致的照顧。當然在選擇的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因此在選擇的時候要盡可能的選擇當地的樹種,這樣既能保證園林的質量,又能降低成本。另外,城市園林的建設要積極的借鑒、學習國外相關成功的經驗,根據我國城市園林建設的相關標準,樹立園林和城市協調發展的理念。以此制定一個科學系統的長期發展規劃,將城市的發展與園林植物配置結合起來,建立系統的城市發展體系,從而有效的提高城市園林建設中植物配置的質量。
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多查閱植物資料,要合理的解決植物配置對園林設計的整體影響。園林設計中植物配置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體,因此要科學的進行植物配置。
[1]言瑤婷.植物配置在城市園藝設計中的問題淺析[J].現代園藝,2015(17):94~95.
[2]杜建中,孫亞群.植物配置在城市園藝設計中的問題[J].現代園藝,2015(12):149.
TU986
A
1005-7897(2017)22-0086-02
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