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春
(盤錦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
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探析
王艷春
(盤錦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持續加速、住宅小區日益增多,也促進了城市園林綠化規模的飛快發展。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居住小區的綠化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針對居住小區綠化中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在居住小區綠化植物配置以及綠化植物多樣性等方面給出一些參考性建議。
居住小區;園林綠化;作用;現狀
居住小區的建立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園林綠化,它使居住小區在植物獨特性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且穩定的生活空間。小區園林綠化及美化了城市整體風貌,并使城市環境的人工生態系統得以平衡,有效提升人們居住環境及生活質量,是評定一個小區居住環境質量的標準之一,也對居民身心健康起著有益的影響。
有些房地產開發商沒有對其所建的居住小區進行仔細的實地勘測,也未細致的分析所選綠色植物品種的生長規律和所需環境要求,只是或根據個人喜好或照抄照搬進行綠地規劃設計,例如有的一味效仿國外模式,不去展現整體的空間景觀設計,整齊劃一的綠化成為建筑的花邊,只對樓和樓夾縫間進行美化,于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零碎的片段。還有的在寒冷的北方,一味引進南方亞熱帶常青植物,但卻弄巧成拙,這些熱帶植物由于不適宜環境,大多數樹種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伴隨房地產商業化的迅猛發展,開發商也將綠色植被不斷推上商品化進程。為符合國家對“綠地率”政策的要求,許多開發商盲目擴充綠地面積。為實現商業目的,壓縮了所建居住小區的道路、停車場等這些與居民密切有關的生活用地,還有許多開發商把“綠地率”當做房地產的硬實力四處宣傳。然而這種盲目擴大綠地面積提升的環境設計和品質,并沒有真正滿足居民對小區活動場所的需求,忽視了居住人的實際需求。
許多小區綠化中常常選會選常青樹和落葉樹這類苗木進行綠化,但在選擇上往往存在比例不均衡的現象,使得居住小區的綠地在四季景觀沒有明顯變化顯得單調乏味。而且在所選苗木的質量上也存在很大偏差,一些承包商為節約開支,或只是追求工程工期,并沒有完全遵循質量要求采購所需苗木,最終對整體綠色植被的觀賞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工程質量也因此而打折,且大大增加了后期養護工作的難度。
個別城市的居住小區由于長期沒有園林綠化專業人員來進行養護,綠色植物生長非常不理想,造成綠地的草坪雜草叢生,花草樹木病蟲害嚴重,一些樹木花卉等沒有得到及時修剪,即沒有發揮出美化環境的作用也沒能有效吸收廢氣。
隨著當前生態園林技術的發展,依據生態學原理創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健康的生態環境日益成為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居住區環境綠化中必需優先考慮植物不同品種的配置搭配。在應用中要因地制宜,針對居住區綠地的特點,實現的功能和受眾需求來設計植物。比如觀賞結合散步游覽的綠地可采用喬木-草本型的植物,居住區活動空間種植高大的喬木遮陽;棚架下面多選用藤本植物來進行遮蔭;主要做觀賞用的綠地用草本型灌木或喬灌草等。
人是居住小區的主體,要以人為本,因此居住區的設計都要從人的需求出發,當前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一切都圍繞著人的需求與健康發展,因此植物造景要以居民需求為前提,創造出更為人性化的設計規劃。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也就是達到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的完美結合。人性化居住小區的植物造景要特別強調根據不同植物的枝干、形狀、葉子、顏色和花果等特點和觀賞要素,對植物的葉、色、周期、形狀完美搭配,還要根據四季特點科學配置植物,使居住區綠地產生“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完美效果。
居住小區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要選擇符合所在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及自然植被分布特點,根據綠化功能要求,選用易養護管理且抗病蟲害強的植物,以突出出良好的生態環境及地域特征。根據不同植物的功能以及觀賞特點科學配置,做到速生與慢生,常青和落葉搭配組合,植物品種的選擇要在統一的基調上力求豐富多樣,達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諧,構建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環境。另外還要重視種植的位置,不要影響室內采光通風以及其他設施維護。
綜上所述,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要在植物、園路和鋪裝、園林小品等合理運用的前提下,做到園林景觀與文化、生活的緊密相連。做到在空間組織上盡量實現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提倡多元化,重視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要建立自己的風格,不隨波逐流。同時還要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在綠地植被系統中形成開放格局,并能配置文化休閑設施,在園林景觀中,使運動、交流、娛樂等空間和設施完美融合,努力營造出有益發展人際關系的居住空間,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趙學亮.居住小區綠化要以人為本[J].山西建筑,2007(13).
TU985.12+5
A
1005-7897(2017)22-0087-02
201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