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芳
(山西桑干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山西大同 037006)
新時期基層林業執法的對策建議
楊勁芳
(山西桑干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山西大同 037006)
林業資源屬于重要的經濟資源,亦可稱其為環境資源,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屬于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所以,林業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生態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基層林業執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強對林業資源的保護,促進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實際工作,對新時期基層林業執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林業執法;重要性;對策建議
基層林業執法是保護林業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是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更應當進一步強化對林業執法工作的重視,對各種破壞林業資源的行為予以嚴肅處理,進而保證林業資源獲得有效保護。
(1)加強林業執法有利于確保林農的權益不受損害。新時期我國林業事業處于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加強林業建設要求相關部門要努力維護好林農的合法權益,真正實現生態建設和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之間的平衡。特別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成為集體林地承包主體,擁有森林占有、受益和使用等權力,受國家保護。促進林業經營體系創新如建立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家庭經營和企業經營,推動林業朝著更加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的方向發展,這些都要求強化基層林業執法工作來予以保障,為林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1]。
(2)加強基層林業執法能夠有效促進林業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林業治理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改革和林業全球化發展,我國林業部門需要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目標設置,促進林業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創新,促進林業治理水平提高。林業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在于實現法治建設,簡言之即是促進基層林業執法水平的提高,所以基層林業管理部門必須要盡可能的促進林業法律體系、普法教育工作的加強,與此同時提升執法水平,健全林業執法制度和基本流程。
為滿足我國法制建設的實際需求:①需要盡可能健全基層林業執法體制,盡快消除多頭執法問題,真正處理好基層林業執法單位權限不清晰、部門之間相互推諉以及執法效率難以提升的問題,因此需要建立林業綜合執法部門,把所有相關案件交由固定的部門處理,統一林業案件的審核、監管工作,確保執法標準得以統一。另外,應當清楚規定林業行政執法部門負責行政出發案件,森林公安負責刑事案件;②基層公安部門需要主動支持和配合林業執法活動,如果存在惡意抵抗林業執法現象時,公安部門需要主動和林業執法部門進行合作,提升針對林業違法違規活動的打擊懲治力度,確保林業執法的權威性。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法律體系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健全,廣大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逐漸提升,然而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依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所以,建議國家立法部門應適當推進林業法律法規的完善,給予基層林業執法單位更多的權限,另外還需要促進個人、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若當事人拒絕履行林業執法部門的處罰決定時,會對其自身信用記錄帶來影響,造成其未來無法貸款,工商不予年檢等后果,相關部門應對其作出其他方面的限制,從而提高其違法成本,實現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
①基層林業執法部門應當盡快完善行政檢查制度以及行政執法監管機制;②建立林業執法監督管理機構,強化對基層林業執法活動的監管,如果存在林業執法工作者在執法過程中存在過度執法、執法不嚴或者有法不依的問題必須第一時間作出處理,對部分影響較為惡劣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更大的處罰,保證林業法律法規的權威性;③可依靠地方新聞媒體及基層群眾來對林業執法活動實施監督,保證林業執法活動的公開透明,促進基層林業執法工作水平的提升。
林業執法工作者屬于執法活動的主體,其思想認識與綜合素質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業執法工作的開展,因此應當強化對林業執法工作者的思想教育,促進其思想認識和執法能力的提升,避免執法者知法犯法;另外基層林業部門需要做好對執法人員的管理工作,定期開展業務教育培訓活動,讓林業執法人員主動學習新的政策法規,促進其業務能力的提升;最后是應當制定相應的獎懲機制,將執法工作人員的績效考評結果與其薪酬福利直接掛鉤[2]。
總而言之,實現基層林業執法水平的提升屬于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在林業建設中存在的違法違規現象逐漸增多,對此我們也應當進一步強化林業執法改革。為有效促進基層林業執法工作水平的提升,不但需要強化林業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增強,還需要促進相關執法體系和監督機制的完善,同時健全相應的政策法規,為基層林業執法打下堅實的基礎,確保林業執法工作具備更為充足的理論支持。
[1]紀鷹翔.論鳳城市林業行政執法現狀及工作措施[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7,40(02):70+99.
[2]桂家友.淺談太湖縣林業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17,43(02):48~50.
F326.2
A
1005-7897(2017)22-0179-02
2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