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張興友
目前我國正處于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萬州為加快地方經濟建設,勢必對地方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智能制造技術。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的引入,萬州的高職院校承擔了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的責任,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進行改革。
智能制造;萬州;職業教育
智能制造對萬州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張興友
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重慶“一圈兩翼”的規劃中,以萬州為中心的渝東北地區被確定為三峽庫區。三峽庫區在承受重大的淹沒損失和完成百萬移民搬遷任務的同時,還要加快庫區經濟的發展,完成扶貧攻堅的戰略目標,以實現重慶統籌城鄉的整體發展。目前,制約三峽庫區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空虛,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相對落后,勞動力素質不高和人才匱乏。
萬州目前有高等職業院校6所,在校高職生約3萬多,其中只有2所市級示范高職建設學院,共有5所高職學院培養制造業學生。
萬州的高職學院都是在中職的基礎上升格成立的,成立最早的是三峽職業學院,據調查,在萬州的高職院校中,三峽職業學院師資力量最強,目前具有教授職稱的教師有20多名,副教授職稱的教師100多名;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人,碩士學位教師3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在職碩士)。另外4所制造業高職學院教授、博士、碩士也僅幾名。因此,萬州高職學院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尤其是高端師資和專家。
萬州的高職學院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最好的是三峽職業學院,目前依靠奧地利貸款購買了近2000萬元的實訓設備,其中有較先進的5軸聯動加工機床一臺和多臺加工中心、數控銑、數控車等,但沒有購買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設備、逆向設計制造設備、高速加工設備、三坐標測量儀等,只能完成較先進的數控加工方面的實訓。其他4所高職學院校內能開展少量的數控加工實訓和一部分普通制造方面的實訓。
目前,高職教育在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一部分高職院校在進行工學結合方面的教學改革,探索了很多有特色和適合實際情況的人才培養模式。萬州的高職學院除了三峽職業學院有6個示范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外,其他的專業還是在利用學科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人才培養,采用的幾乎還是“本科的壓縮餅干”或“中職的發面”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萬州的高職教育落后于國內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
據調查,萬州制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機械制造方面基本普及了數控制造技術、CAD/CAM技術,有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改造升級,而集成制造、成組技術、高速加工、逆向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還沒有引入。隨著國家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萬州的制造業勢必要采用更多的先進制造技術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力,有部分企業正加緊與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已開始探索采用智能制造技術提高企業的制造水平。
萬州的高職教育為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為經濟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必須進行改革。
之路才能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所需的人才。由于萬州的高職教育起步晚、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職業教育理念、實訓基地建設、師資結構等方面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在目前情況下只有采取校企合作形式以彌補師資和實訓設備的不足和不適應,依托企業的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才能為企業培養合格的人才。
萬州高職的師資隊伍嚴重落后,特別是高端人才和專家緊缺,培養掌握智能制造技術的學生幾乎不太可能。要改變目前的情況,只有加快師資隊伍的建設,可采取人才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形式。單純靠引進不太現實,因為萬州沒有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加之政策的不到位,對高端人才和專家沒有吸引力。比較現實的是加大對現有師資的培訓,改革教師待遇和采取特殊政策鼓勵教師學習和提高業務水平。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還有很多路要走,可喜的是在萬州有很多企業已經認識到校企合作的好處,開始主動與學校接觸商談合作事宜,校企合作時學校熱企業冷的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萬州的高職院校應該抓緊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適合本校和本地區的工學結合之路。
智能制造技術的逐步引入,必將給萬州的制造業帶來很大的影響,而萬州的高職學院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必須進行切合實際的改革。
[1]重慶市委市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渝委發(2012)11號.
[2]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
[3]加快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N].三峽傳媒網,2012.09.07.
張興友,男,重慶萬州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液壓技術或機械設計與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