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華安縣華豐中學 陳少青
初中數學教學滲透美育之我見
福建省華安縣華豐中學 陳少青
數學是嚴謹的,但同時也是唯美的。數學學科內容的美是蘊含在那些所謂的抽象、邏輯、公式、符號與推理之中的,數學所體現出的美是含蓄的,它的美是以嚴謹、和諧、對稱等形態展現出來的,其特有的科學性與規律性是其美的本質。因而,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滲透養育教學是可行的。
初中數學;美育
不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會感受到,有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沒有興趣,通常將數學定性為枯燥乏味、晦澀難懂的學科,尤其是學生面對大量的數學理論,如推理和公式等等沒有任何趣味,甚至教師也會這么理解數學這門學科,在這樣的認知下,初中數學的教學效率就很難實現突破。
其實,數學學科在其嚴肅的外表下卻蘊含著獨特的美。只要教師認真去感受、去挖掘,就一定能找到數學所帶來的美,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價值。
教師將數學的美挖掘整理出來,在初中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滲透,用數學獨特的美去打動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數學也是一門充滿美學色彩的有趣的學科。
如果學生對一門學科沒有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那么其求知的欲望就會被雪藏。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動機。一名學生只有喜歡上了數學,才可能產生學習數學的意愿,才能主動自覺地開展對數學的學習。要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除了使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外,對學生進行數學的美學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從而發自內心地愿意去接觸和感受數學,這種方法的效果更深切且更持久。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來滲透數學的美學教育:一是從數學生活化的角度,將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生活事例與數學的理論、公式、定理等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生活美;二是從數學的價值意義,立足于教材,將數學在社會發展、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向學生展示出來,讓學生感知到數學的價值之美;三是從數學的趣味性,教師經常在教學中穿插一些有關數學的典故、趣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之美;四是給學生設置一些既能夠實現又具有挑戰性的數學題目,讓他們在解題中體驗出數學的挑戰美和探究美。
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將全部心思都用在教授理論上,而應對教學的形態進行包裝設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過程的美。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有意將美的理念、美的事物、美的行為引入教學當中。如在教學中,教師熱情飽滿,端莊而睿智,在講解知識時,氣質雍容,陽光自信,表述精辟,動作規范,向學生展現出人格之美;再如在教學時采用多種方法,切換靈活、生動形象、趣味盎然,體現出學習過程的情境之美。
如果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語文是心靈的藝術,那我認為數學是思維的藝術。數學的美是獨特,而且是高級的,它的美蘊含在抽象、邏輯的理性形態中,需要用思維來體驗和欣賞。
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使用一些較為生動具象的感性材料來向學生“翻譯”數學的美,將思維的美轉化為直觀的美,給概念、公式、定理等穿上形象的外衣,讓學生通過計算公式的整齊而有節奏的排列、數學特有的形式美。當然,數學邏輯思維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享受美的過程,一次嚴謹的推理過程,能讓學生體驗到與福爾摩斯探案一樣的感受,體驗到思維過程的精彩與數學推理不可辯駁的驕傲美。
數學的美還在于其探究與創新的特征上。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美去探究數學的問題,通過創造性的思維,用數學知識去揭示事物的本質,獲得成功和突破的體驗感,從而感受到數學探究過程和探究成果的美。就如運動體現在肌肉上的張力美和精神上的意志美一樣,數學體現在頭腦上的動感美和思想美也是值得欣賞的。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智力體操類的活動,讓學生去探究一些富含趣味又具有挑戰性的數學題目,激發學生對數學探究過程美的感悟,如“數獨”這一類的數學智力活動。
數學是邏輯的,但數學也可以有情感。教師可通過對數學情感的挖掘來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通過情感引導,使學生通過數學來感受真善美,激發其精神感悟,美化其情操。如,教師可向學生講一些數學的發展史:三千多年前,我國商代時就已經使用十進制計算法,比起西方要早了兩千多年;在南北朝時,祖沖之研究的圓周率精確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計算精度一直保持了近千年,還被稱為“祖率”。通過這些史實引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向學生傳導一種情感層面的美,也可通過一些數學家一絲不茍、堅持真理的故事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高尚情操,以滲透數學精神美。
總之,數學本身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和心靈。在初中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只要能準確挖掘出數學的美,研究出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形式,就能在教學中發揮美育的效用,使學生既學知識,又得到熏陶,從而調動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
[1]劉麗娟.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4):00284-00284.
[2]陳志群.淺談初中數學中的美育滲透[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