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 浦靈敏
傳統的項目化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多樣性需求,針對此問題,利用線上資源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項目“節日彩燈的設計”為例,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三個方面探究了如何開展單片機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單片機課程;混合式教學;教學設計
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高職單片機課程教學設計實踐與研究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 浦靈敏
單片機課程是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為電子信息類大二學生開設的,學生在前期學習了程序設計、電子線路分析的基礎上學習本門課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開展打下基礎。本門課程遵循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遴選設計了節日彩燈、交通燈、球賽記分牌、智能窗戶4個項目為載體實施項目化教學,傳統的項目化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多樣性需求,已經不能適應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隨著信息化教學的提出,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云課堂等許多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教學方式上,線上教學與線下傳統面對面互動教學相結合;技術手段上,傳統教學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信息技術相結合;教學環境上,現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的相互聯結、互為延伸、互動互補、融為一體;教學評價上,考試測評與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等多種互動評價相結合。本文將以課程的第一個項目“節日彩燈的設計”為例構建單片機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依據單片機課程標準、學習者特征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相關國家標準等進行設計。
本課程的教學特點是抽象,執行過程較難理解,電信號無法直接觀測。
傳統教學方式單一、固定,程序設計思路無法體現,課前、課后師生交流較少,考核方式傳統單一,最終造成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積極性差。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視頻、動畫、微課等多種信息技術綜合運用,仿真學習軟件展現程序設計思路,教學資源學習平臺實現自主學習,多元化評價更具針對性。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建立了創設情境、教師引導、主動探究、協作互動、軌跡追溯、多元化評價反饋等多維度學習環境。
在充分研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知識、技能及素質三方面確定了本項目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節日彩燈設計的硬件連接;掌握節日彩燈的軟件設計;掌握用仿真軟件和單片機開發板驗證電路功能的方法。
技能目標:會分析節日彩燈控制設計的硬件電路;會編譯節日彩燈控制電路的程序;能使用仿真軟件和單片機開發板驗證電路功能。
素質目標:通過編程演練,使學生具備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分組學習,使學生具有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自主學習、勇于探究的能力。
依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是編寫節日彩燈程序及延時程序、節日彩燈設計硬件構成及控制原理;教學難點是理解節日彩燈循環過程、實現節日彩燈控制的硬件連接。
采用信息化教學,將傳統課堂演化為課前預習、課上學做、課后強化3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以下幾方面。
學生課前可通過QQ或微信接受任務,通過掃描二維碼登錄課程教學資源學習平臺,觀看課件、視頻、動畫創設情境,通過預設問題啟發學生分解任務,引導學生完成課前預習。
預設問題:
(1)本節課要講解的內容是什么?
(2)視頻中是用什么來實現彩燈效果的?
(3)用單片機實現此效果的控制需要用到什么電路?
(4)單片機控制此效果的程序設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
利用微課詮釋節日彩燈的控制原理,讓學生提前通過認識開發板上節日彩燈的硬件電路了解單片機控制LED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復習前期知識,采用微課、動畫及視頻等方式預習新知識。
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將本項目8學時分為情境導入、任務分析、任務實施、任務評價、學習總結5大教學環節,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首先導入學習情境,學生結合我院自制單片機開發板和視頻、動畫理解節日彩燈的工作環境和設計要求,從而進行有目的的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任務分析是任務實施的前提,學生接到任務后,與老師共同分析任務實施的思路和步驟。基于我院學生認知特點,將任務由簡單到復雜,分成3大任務:點亮一盞燈、流水燈的設計、節日彩燈的設計,每個任務解決相應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關注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根據任務1的教學重點,采用仿真軟件搭建硬件電路,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硬件電路的構成,方便學生在多孔板上實現實際電路的設計和搭建,進一步加深對節日彩燈電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針對教學難點發光二極管的控制,利用動畫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發光二極管亮滅實現的原理。在充分理解發光二極管亮滅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編程思路,在單片機開發環境下編寫程序。程序編譯通過后,下載到仿真軟件中實現電路功能,通過觀察仿真軟件中電信號的運行顏色來理解程序運行過程。
為了解決任務2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循環過程的抽象性,將流程圖和程序代碼相結合,完整呈現編程思路,學生可通過單擊流程圖中的循環模塊,直觀地理解彩燈循環程序的編寫過程,從而攻破此處的教學難點。
程序完成后,學生要把程序加載到開發板上,測試程序運行結果,觀看效果,加深對實際應用的理解。
任務3為自主創新實踐任務,在之前4學時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多孔板上設計和搭建電路,通過設計程序完成彩燈的應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任務完成后,學生需將設計過程和實操方案上傳至空中課堂,方便任務的評測和后期知識的鞏固。
任務實施后,及時對任務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任務評價來自三方面:成果匯報展示、小組成員互評、小組在線測試。
成果匯報展示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長為代表,匯報設計思路,同時可展示設計成果。通過互評表完成小組成員間的評價。小組在線測試要求小組成員協同答題,通過極域電子教室中的柱形圖方式給出評價結果。
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仿真軟件、單片機開發板及空中課堂教學資源平臺中的動畫、視頻、課件等模塊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有效內化知識,加深對實際產品的認識。
學生在課后,通過登錄個人學習平臺,點擊課件、題庫、教學視頻、學習網站、參考圖書等模塊強化所學知識,通過回放微課堂加深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課下學生可隨時登錄QQ、微信等互動平臺與老師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
信息化教學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在激發學生興趣、促進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都得到了穩步提升。
本項目教學有以下幾個教學特點:
(1)突破傳統課堂,創新教學過程
課前有預習,課中有實施,課后有強化;
(2)整合信息化教學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仿真軟件、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化手段,促使教學多樣化,貫穿課內外教學全過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3)多元化評價
通過信息化技術有針對性解決教學重難點,多元化評價方式使評價結果公平、客觀。
傳統項目化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和多樣化需求,無法滿足當今人才培養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課內課外學習資源,提煉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程教學中是當今高職教育探索的課題。本文以單片機課程中“節日彩燈的設計”項目為例,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三方面提出了開展單片機課程混合式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1]曾敏,唐聞捷,王賢川.基于“互聯網+”構建新型互動混合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7(05):47~52.
[2]丁晨陽,方小坤.基于SPOC的單片機技術翻轉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8):41~43.
[3]許赟,方法林.基于高職信息化教學大賽的信息化課堂賽項教學設計探討——以《客房迎接服務中的手勢禮儀》為例[J].職業教育,2017(02):91~102.
[4]崔凌霄.“互聯網+”工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7(05):108~112.
[5]黃穎,鄭代富.“互聯網+”高校教學信息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0):102~104.
[6]胡鴻志,管芳,郭慶.基于翻轉課堂與慕課的高校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2):189~192.
浦靈敏,男,1982年出生,江蘇太倉人,碩士,講師,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研究方向:無線通信及物聯網應用技術。
2014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201403);2017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改課題(JG201714);2017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7SJB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