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簡陽市養馬鎮初級中學 周 華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途徑探索
四川省簡陽市養馬鎮初級中學 周 華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提升是教育界研究的重點內容。以初中數學教學來講,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參與度低、協作性差、遇到問題疑難不能主動解決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其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降低其主觀能動性。本文對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數學學習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激發學習興趣的新途徑。
留守兒童;初中數學;興趣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使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留守兒童問題加劇。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特殊群體,學習興趣的喪失是學生成績難以提高的關鍵因素。初中階段的學生易受外界因素干擾,且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自主性差,那么作為初中數學教師,就應從激發學習興趣出發,改善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質量難以提升是普遍問題,并集中表現在數學課內、課外的學習之中。據有關調查表示,初中留守兒童在課堂上常表現為不能夠認真聽講,對教師所講的問題不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很少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當遭遇到困難問題時要么選擇忽視,要么自己解決,不能夠主動尋求幫助;在課堂外,學生主動進行預習的情況比較少,也很少在預習時進行自主思考,在課后作業及復習等課后鞏固的行為上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尤其是課后實踐活動的自主完成率比較低。
當前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多數學生認為自己今后步入高中、大學的希望不大,留鄉務農或者進城務工不需要數學知識。這些兒童具有特殊性,缺乏來自家庭的教育監管,監護人自身的素質低下,不具備輔導學生學習的能力。尤其是老人,基本上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不聞不問,或者單純地以學生的成績為品評。同時,學生此階段表現出明顯的趨同心理,尤其會受到同齡伙伴的影響,當某些學生產生消極怠學的情況時,情緒會持續擴散。而教師在教學時也偏向于灌輸式教學,使得教學只完成了“教”的過程,而沒有得到“學”的成果。
1.教學案例創設體現生活化
示例是課堂教學的內容,學生根據示例對問題進行探索、求證,使其能夠正確理解問題內涵和背后的數學知識。單一地依據課本的內容設置的數學教學問題十分抽象。筆者教學所使用的教材為華東師大版教材,其編制基礎是依據城市而進行的,所列舉的案例與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相距較遠,不利于其理解,那么也就無從談起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以九年級上冊24章《圖形與坐標》為例,該章節的學習目標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位置及圖形的運動變換,建立數形結合的概念。在進行教學示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以學校為坐標原點,分別在坐標系中標注出10名位于學校不同方向的同學以及自己家距離學校的位置。因為所選的參照物是學生自身比較熟悉的,所以使學生更容易帶入。在學生制作出坐標系后,可以讓學生分別將坐標系四個象限內的坐標點進行連線,找出圖形和坐標系的關系,并嘗試進行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發現是否存在相似、對稱、旋轉等關系,既能對當前課堂的內容進行練習,又能夠對過往學習的知識進行遷移。
2.數學知識生活化遷移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于生活實踐。初中留守兒童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很大原因就是認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無關,當自己脫離學校后,無用武之地。要讓學生扭轉這種錯誤的認知,就要選取與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轉化案例,使學生重新認知數學思想。例如第21章,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初步的數據整理與處理,正確認識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應用。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而言,其最常面對的數據就是春種秋收以及畜牧等問題,對于春種秋收而言,溫度、降雨等天氣問題十分重要。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時,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搜集為期一個月的當地天氣情況和耕地的播種、收割情況,當進行課堂教學時,學生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判斷,并讓學生理解當天氣狀況為何種條件時更利于進行播種、收割,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不僅停留于課堂,更能運用于實際的生活中。
3.開展鼓勵性教學
教學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傳遞,更是情感上的交流。由于特殊原因,留守兒童往往存在情感上的缺失,他們渴望獲得鼓勵和認可。此時,教師就應該本著“奉愛賞識”的教學理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對其進行贊美和賞識,使其能夠增強自信心,獲得快樂感,從而激發其內在學習的動力。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點,科學表明,當學生對知識學習產生興趣時,會促使其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再到“我會學”,最終形成“我樂學”,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共同發展,對于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亦是如此。除了教師語言幽默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開展鼓勵性教學,都是扭轉初中留守兒童數學教學現狀的重要策略。
[1]徐香寶.農村中學留守兒童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47.…
[2]林鋒武.淺議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數學學習興趣[J].基礎教育研究,2011(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