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小學 黃鐵嚴
培養小學生數學符號意識“三策略”
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小學 黃鐵嚴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基于生活經驗,激活符號意識;借助有效情境,感知符號意義;通過轉化策略,培養學生符號感。
數學;符號意識;培養策略
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指明:符號意識是要通過符號的形式把數、數量關系以及數之間的變化規律表現出來。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針對學生符號意識的啟蒙,主要基于兩個層面:其一,能夠對符號產生初步理解并運用于表達數、數量關系的變化規律中,這一知識點主要集中于五年級上冊;其二,學生可以基于符號展開運算以及推理,這一知識點主要集中于五年級下冊。然而,實際上,對于符號意識的培養以及初步使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符號化素養,卻是整個小學階段最主要的數學教學任務。
對于學生符號意識的形成,需要經歷啟蒙以及早期的孕育階段。實際上,在學生的生活以及活動經驗中就潛藏著豐富的符號因子。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對他們進行數學符號意識的孕育。
例如,在教學《用計算器計算》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習題:計算器上的數字鍵“3”壞了,采用怎樣的方式才能夠對下列習題進行計算?筆者在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基于“a-b=(a+c)-(b+c)”或“a-b=(a-c)-(b-c)”創造性地發現更多樣的解決方法。這種符號意識的孕育形式,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基于符號展開數學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可見,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于符號的敏感度,不但包括數與數之間以及式與式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包括數與式之間的關系以及數學圖表、結構符號等方面。這種對于數學的符號感,會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以及生活中主動基于符號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目的便是讓學生對符號所包含的意義進行理解,同時能夠通過符號來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尤其是三年級以下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原因,他們的思維不夠成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要讓他們盡快理解符號含義并對其進行運用,教師就要盡最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培養符號意識的情景。
例如,在對“10以內的加法”這一部分內容展開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說想和圖畫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的意思。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兩幅圖畫,其中一幅畫著一個花園,里面有4朵鮮艷的鮮花,另外一幅也畫著一個花園,里面有3朵鮮艷的鮮花。教師讓學生們先說出兩幅畫中都有幾朵鮮花,假如將兩幅畫接到一起形成一個新花園,那么新花園中有幾朵鮮花。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們明白了“+”的意思就是把兩者的數量合到一塊。之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對“+”進行感受和理解。例如,將兩只手放到一起便是“+”,學生們一塊玩游戲,一開始有兩個學生一塊玩,后來又加入了六個學生,合到一起便是“+”的含義。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交流、討論和看圖說說等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讓學生的符號意識得以培養。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能夠充分感知數學符號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能夠更充分地體會到數學符號的作用和力量。由此,學生必然會從被動感知轉化為主動地理解、運用以及創造符號。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播種“符號”,一方面啟發學生的“準代數式”意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的“代數思維”的逐步發展。
數學符號是數學存在的具體體現,所以,數學符號的表達和轉換非常重要,屬于核心內容,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來對他們的符號感進行培養。
例如,在開展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時,加減法算術題里面通常會存在()、□等這些符號來表示未知數,讓學生將合適的數字填寫到上面。這類算術題的練習目的不僅包括了讓學生對算數的等式關系和結果進行理解,還包括了讓學生對符號的感知得到練習。有一次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一個小實驗,從而確定學生對符號的認識。教師給出了這樣的題目:3+△=8,△=?,此時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該如何求解這道題目,有的學生甚至問:“里面的△是什么意思?”還有的學生說:“我們以前沒有學過△,所以不會求解這道題目。”是真沒學過嗎?教師隨后將“△”改為“()”或“□”,這時學生豁然開朗,覺得這道題目非常簡單,他們都會做了。這充分說明學生缺乏符號感或者對符號感知度不夠。在教師對“△”和“□”做了一定對比解釋之后,學生就明白了“△”和“□”只不過是一種符號,求解題目的方法是一樣的,通過這一過程,學生遇到類似的題目,就可以正確解答了,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的符號感得到了培養。
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僅僅通過講解是不夠的,通過轉化才可以讓小學生的符號意識得到培養。對于數學教學而言,一般情況下會存在兩種思維范式,分別為程序性思維以及關系性思維。對于算術思維來說,應歸屬于前者;而對于代數思維來說,則屬于后者。小學數學更關注于算術思維,但是到了初中以及高中階段之后,側重點則在于關系思維方面。對于“準代數意識”以及“準代數思維”而言,實際上就是介于算術以及代數之間的過渡階段,既包括意識過渡,也包括思維過渡。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學生進行數學符號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