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海濤 通訊員 鄭麗穎
2011年,第一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啟動,豐南區宣莊幼兒園成為唐山市眾多受益農村幼兒園中的一個——利用國家專項資金,它不僅從農村小學的附屬園變成了獨立園,還高標準建起了新園所。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園長張啟建喜憂參半。宣莊幼兒園的辦園規模大了,園舍條件好了,能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入園,原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實際上,讓張啟建擔心的是,隨著報名入園孩子的人數越來越多,幼兒教師的數量顯得捉襟見肘。
“盡管小學撤并后經過培訓轉崗過來一部分老師,教育局又緊急從城區幼兒園調配人手,可還是不趕趟兒。”無奈之下,張啟建借用了很多幼兒園屢試不爽的老法子,從保教費中支出一部分資金,用于聘用臨時幼兒教師,總算是趕在開園之前把人手短缺的窟窿補上了。
但與此同時,短期內教師數量相對充足與招聘教師素質不高隊伍不穩正在成為了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事實上,宣莊幼兒園的遭遇并不是個例,而是近年來豐南區農村園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有園無師”的新難題在農村公辦園中蔓延。
作為河北省唯一的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實施以來,豐南區的學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
該區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力度,在每個鄉鎮至少新建了一所高標準幼兒園,同時,通過大量改、擴建幼兒園,使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體量得到快速膨脹。
截至目前,該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高達97.5%,公辦幼兒園占到全區幼兒園總數的81.6%,“普及”“普惠”從目標走向現實。
有些“美中不足”的是,受當前政策影響,幼兒教師不能單獨核編,只是在中小學教師現有編制內進行調劑使用。因此,公辦幼兒教師的補充始終沒能做到“與時俱進”。
這與不斷快速增長變化的幼兒園顯得不太協調:一方面是公辦幼兒園及公辦性質幼兒園在規模、數量以及硬件建設上一日千里,另一方面是這些幼兒園的公辦教師“供氧不足”。
“宣莊幼兒園們”所面臨的尷尬局面,讓區教育局局長董國才清醒地看到:當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后,師資矛盾已經取而代之,成為主要矛盾,直接表現為,幼兒教師數量不足。
在政策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豐南區試圖自主解決擺在眼前的現實難題。在本來就已經緊張的中小學教師編制內,堅持每年至少拿出40個名額用于補充幼兒教師,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是,這個規模相比較省內其他地區而言已屬突破。
缺口依然很大,只好由幼兒園自行聘用臨時幼師來彌補,“有的農村園只有園長一個人是正式在編的教師”。長期如此,自聘教師在公辦農村園幼兒園中逐漸成為了教師的主力軍。
“干著與公辦教師同樣的工作,拿著較低的工資待遇,沒有任何勞動保障,素質參差不齊,隊伍流動性強”,是臨時聘用教師群體的真實寫照,制約了辦園水平的提高。
“這部分教師的問題不解決,即便建再多再漂亮的幼兒園,學前教育質量依然得不到保證。”董國才眉頭緊鎖。
2011年,隨著解決師資問題被區委區政府提上日程,“有園無師”的境遇漸漸出現了轉機。
該區政府決定每年拿出專項資金3200萬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將臨時聘用教師全部納入勞務派遣序列。
“區委區政府最大限度解決‘人’的問題,保障全區學前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該區教育局副局長王福江列舉了勞務派遣的幾大變化。
首先,被納勞務派遣之后,臨時招聘教師的待遇發生了顯著變化。之前,她們每個月只有6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幼師工資按照1800元/月的標準執行,并繳納五險,簽訂勞動合同”。此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勞務派遣幼教隊伍活力,該區在《豐南區人民政府關于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提出深化勞務派遣幼兒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了考核考試加薪機制,讓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勞務派遣幼兒教師脫穎而出,提高工資待遇,逐步實現與公辦教師的同工同酬。教師身份上的變化,使教師隊伍得到了極大的穩定。
其次,在政府承擔招聘教師工資待遇后,幼兒園不必再從有限的保教費中支出這部分資金,保教費可以全部用于幼兒園辦園條件的改善,幼兒園得到“減負”。
再次,將之前所有臨時教師納入勞務派遣后,各幼兒園每年都可以上報所需教師人數補充新教師,經區教育局批準后上報區政府,政府組織統一公開招聘考試。具體的招聘要求及招聘程序,均向“在編”教師招聘考試看齊。幾年下來,嚴把入口關讓教師隊伍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同時,由于是各幼兒園上報需求后的定點定崗招聘,被聘用人員三年內不得調離定向幼兒園,五年內不得調離農村崗位,從而滿足了農村學前教育需求,有效解決了農村教師招聘難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該區政府常務會表決通過了新調整的幼教師資招聘的新方案,確定今后每年將在補充公辦教師的基礎上,至少招聘20名勞務派遣教師。
“幼兒園教師數量足,隊伍穩,學前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機遇期。”王福江高興地說。
無獨有偶,新近出臺的《河北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對于非在編教師工資應達到當地幼兒園在編教師平均工資的80%以上,按規定為其繳納社會保險,所學資金列入市縣區財政預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逐步實現幼兒教師同工同酬,”豐南的做法與新政策要求相一致。
如果說“有園無師”是農村幼兒園發展過程中的一道新題,那么,促進幼師隊伍專業成長,提高保教質量和辦園水平則是農村幼兒園長期存在的一道舊題。
“解題的關鍵依然在老師。”為此,豐南區在建立師資補充長效機制的同時,不斷健全教師交流幫扶機制,重新修訂了《豐南區幼兒教師交流實施意見》,特別針對幼師規定,沒有農村任教經歷的教師不允許晉升高一級職稱,到薄弱園任教的教師可以優先參評高一級職稱等政策傾斜。
“定園所、定鄉鎮招聘教師和政策傾斜有效改變了以往教師不愿到薄弱園、農村園任教的狀況。”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長王文君對政策的修訂深有感觸。
“主動要求從優質園到薄弱園任教的教師,由以前每年的10余人增加到了40人。”
李麗華,當地“龍頭園”豐南區第一幼兒園原教務主任。2016年她告別了條件優越的第一幼兒園,來到農村園西葛中心幼兒園任園長。
從園所改造裝飾到配備玩教具裝備,從轉變教師理念到組織園本教研,來到西葛中心幼兒園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讓幼兒園里里外外煥然一新,昔日的薄弱園變成得到家長認可的優質園,在園幼兒也從原來的130個孩子增加到245個。
李麗華開了個好頭。像李麗華一樣,去年以來,先后有29名優質幼兒園干部教師到薄弱園任職任教,并快速提升了薄弱園的辦園水平。另外,還選派35名薄弱幼兒園干部教師到優質幼兒園掛職鍛煉、進修學習。
除了加強教師交流,豐南還建立了“強帶弱、弱學強”融合發展的“共同體”模式,共同體內實現了裝備、教師等方面的資源共享。
“我們計劃利用三年時間,通過強弱結合、學教一致,使全體幼兒教師全部達到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創建所要求的素質過硬、均衡發展等相關要求。”董國才說。
2017年6月27日,河北省學前教育推進會在豐南區召開,與會領導和專家對破解了師資難題的“豐南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