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 包筱敏
百家講壇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 包筱敏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承,更要著意于學生智慧的啟迪,提升其創新能力。小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時期,對此,教師在教學指導時要充分認識該能力的重要性,并創建富有啟發、教育意義的教學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知識;創新能力;重要性
所謂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由前人的經驗授予后人,后人在此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才得有的,數學學習亦是如此。教師在教學指導時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不斷鼓勵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對此,我從以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悟: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在數學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導致學生很容易跟隨、模仿別人,而不能主動思考、創新。但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如果想讓學生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就必須著意于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不僅僅局限于模仿,而是學會自主地思考,保持活躍的思維,將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并學會“活”用課本知識于實際生活當中。所以,教師在教學指導時一定要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己任,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成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對此,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也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著重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教學指導時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其創新意識、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例如,一次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道問題:給你一張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硬紙片,然后將它做成高2.5厘米的紙盒(無蓋),怎么做才能使紙盒的容積最大呢?大多數同學的做法是將硬紙的四個角中減去了四個邊長為2.5厘米的小正方形,得出的體積是15×5×2.5=187.5(立方厘米),我又詢問道:“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做法?”這時學生們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著答案,又有同學提出了另外一種做法,最后體積為17.5×5×2.5=218.75(立方厘米),這時我又提示道:“同學們,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是長方形的面積大,還是正方形的面積大呢?”學生在思考后得出了10×10×2.5=250(立方厘米)的最佳答案,而這一問題情境也適時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指導時經常采用說教的教學模式,但這樣呆板的課堂教學只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在考慮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以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認識體積和容積”時,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含義。在完成課本知識學習后,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個烏鴉喝水的視頻動畫,然后要求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接著我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讓他們集中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后,我要求各小組派出代表來展示答案。其中一個同學回答道:“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被稱之為他們的體積,而只有水到了瓶口烏鴉才能喝到,所以水的體積=瓶子的體積-石子的體積。”其他學生也做了相關的回答,我對學生的表現和討論結果都非常滿意。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逐步加深了對體積含義的認識,而這一認識過程也正是創造性思維的生成過程。
教師在教學指導時要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對于學生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勇氣給予肯定,以此來鼓舞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我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總是跟隨教師的思路來學習,這是他們的優點,可也是他們進步路上的弱點,因為這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低,在學習上過多地依賴老師,不敢在課堂上單獨回答問題,怕出錯后被學生笑話。對此,我構建了相關的激勵機制,每節課中學生獨立思考并回答正確問題后計一朵小紅花,回答錯誤不扣除所得小紅花數量,在課程結束后,所得小紅花數量前三名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或有償獎勵。此外,我還經常點名讓一些后進生來回答問題,當他們回答錯誤后,我不會立刻讓其坐上而選擇其他同學來回答問題,我會鼓勵其敢于說出自己見解的勇氣,并對其進行適當的點撥釋疑,幫助其在思考后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機制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不斷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在不斷思考有別于常規解題思路的過程中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來鼓舞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真正地學會思考與創新。
[1]向中全.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創造性思維培育芻議[J].繼續教育研究,2013(9):138-139.
[2]蘇文民.高職英語創新教學初探[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4):149-150.
[3]王明.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3(35):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