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豐縣大橋鎮中心小學 王晶晶
卷首語
巧妙整合,塑造靈動的小學數學課堂
江西省信豐縣大橋鎮中心小學 王晶晶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將研究教師怎樣“教”轉到研究學生怎樣“學”上來,把教師的活動定位為喚醒、激勵、引導、啟發和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交流的核心,教師要用教學智慧營造靈動的數學課堂。本文從兩個方面對營造靈動的數學課堂進行論述,即教師要善于巧妙地整合課程資源、營造靈動的課堂景觀。
教學智慧;營造;靈動;數學課堂
數學是感性和理性的復合體,數學是充盈智慧而美麗動人的,數學是充滿文化張力、靈動而簡約的。新課程呼喚充滿“智慧和靈動”的數學課堂,作為數學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智慧地創設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使數學課堂充滿靈動。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下面我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支撐靈動數學的課程體系,數學教師應強調以下課程內涵:不但強調學科的內容,更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體驗和鮮活的經驗;不但強調計劃和目標,更強調學習過程本身的生命價值;不但強調教材的要素,更加強調師與生、教材與環境等多要素的融合;不但強調顯性課程,更加強調顯性與隱性課程并重;不但強調學校課程,更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融合。由這樣的課程觀念,建設與生成靈動的數學課程,有效整合包括文本資源、信息技術資源、課堂生成性資源等課程資源,從中融合運用,汲取精華。
如,教學“統計表與統計圖”時,引導學生上網收集近五年、十五年來的國民生產總值,每百人中手機擁有量,綠地面積變化等數據,繪制統計表與統計圖。學生不僅學到了統計表與統計圖的繪制方法,而且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體會到數學來自社會生產與生活、服務于社會生產與生活的道理,獲得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方法。
我們要善用教科書等文本資源的精華,又要活用課堂中隨機生成的新情境、新成績、新思緒、新方法、新結果等這些新資源,還要巧妙利用現代技術以及生活這些廣博的信息資源,改善數學學習的方式與途徑。
巧妙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應該是靈動課堂的鮮明特點。教師應該在充分的預設中吸納教材精華,外化數學智慧,在生成的同時恰當引導數學智慧與學生智慧無痕交融。
1.以學定教,讓課堂充滿靈動
教學過程只能是預設,教學流程卻是動態生成的,里面蘊含著教者的智慧。因此,只有依據學情設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流程才是靈動的,才是動態生成的。在這樣的流程里,學生的個性才能得以充分的張揚,他們的思維才能得以充分的拓展,他們的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充分的激發。
2.立足生活,讓數學充滿靈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素材,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生動鮮活的現實生活,從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學習的需要,使學生能自覺接受新知識,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這一內容時,我組織學生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要求記住自己在游戲過程中輸贏的次數,然后提問:“贏了7次可以用7表示,假如輸了2次又該怎么表示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議論不停,我適時地從中進行點撥,選取大部分學生所認可的方法,用“-2”來表示輸的次數。借助學生所熟悉的游戲,學生迅速地理解了記錄輸贏的結果。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有了迫切需要學習負數的欲望,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返回生活天地,讓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如,在學習了“百分數的應用”這一知識后,我設計了“商場優惠大酬賓”的生活情境:一臺學習機原價1200元,現在甲商城按八折優惠出售,乙商城推出“消費滿1000元減300元”的優惠活動,哪家商城更優惠?通過計算比較,學生深刻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道理,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立足生活,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立足生活,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變成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立足生活,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3.個性教學,讓教學充滿靈動
個性化教學,是教師在一定的教學理念與教學信仰的指導、支配下,融會貫通地理解教材,獨具匠心地處理教材內容,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設計,實施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使得教師的教學突出智慧的印跡,具有強烈的學科色彩和個性特色,自由、充分地發展師生的個性,教師能夠根據個人的特點尋求多種不同的教學途徑,從而達到愉悅、和諧的教學境界,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
教學是科學,同樣也是藝術,藝術的靈魂便是個性。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藍本也應該有個性,其含義有二:一是不同類型的課,其教學設計策略應不同;二是針對同一內容,不同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會不同。要使教學設計個性化,首先,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學特點或者已初步具有的教學風格,否則難保在課堂教學中出現“東施效顰”的現象。其次,要準確理解、把握數學教材的一般特點,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適履”。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利用與創新性的處理,更好地凸顯教學設計個性化。教師處理教材時,要找準新知生長點,探明教材支撐點,探尋創新著力點,努力將教材變為學材。
用我們的教學智慧塑造真正的靈動課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和教學習慣,從注重研究教師怎樣“教”轉到研究學生怎樣“學”上來,把教師的活動定位為喚醒、激勵、引導、啟發和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交流的核心,讓學生的思想在溫情中、傾聽中、自主中、合作中、思考中頓悟、升華。
[1]鐘向英.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9).
[2]張小濤.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研究[J].江西教育,2012(4).
[3]丁中華.對數學課堂教學方式轉型的幾點認識[J].小學教學參考,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