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輝
(南京市半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江蘇南京 210000)
運用積極暗示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信心
袁 輝
(南京市半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江蘇南京 210000)
暗示法是一種常見的、奇妙的心理現象,積極暗示法能通過教育者自己的語言或行為,使幼兒接受積極的暗示,能幫助幼兒克服焦慮、膽怯、自卑等心理,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而小班幼兒中多存在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現象,教師應通過言語暗示,鼓勵大膽表達;通過動作暗示,增強活動能力;通過表情暗示,體驗成功的喜悅。
積極暗示法;培養;自信心
在長期教育實踐工作中,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幼兒在集體面前羞于表達,做事總是顧及較多,遇到困難總會哭泣等現象。類似現象在小班幼兒中比較凸顯,他們大多靦腆、膽怯、害羞,這些均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幼兒缺乏自信心,是幼兒對陌生環境或他人所表現出的憂慮反應。這種反應的內在心理機制來自幼兒意志水平的低下。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幼兒的孤僻、怯弱的個性形成,甚至導致長大后對諸多的社會現象極度適應不良,嚴重的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家長的溺愛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由于小班幼兒年齡小、各項能力相對較差,家長對孩子始終都是“百般呵護”,凡事都喜歡“包辦代替”,于是他們便把孩子造就成了家庭的“掌上明珠”。隨著時間的推移,極易讓幼兒在心理上逐漸形成一種依戀,事事都依賴家長。
(二)幼兒缺乏成功的體驗
雖然幼兒期的孩子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什么事都愿意自己做,但由于成人擔心幼兒年齡小,怕孩子做不好會失敗,就不讓幼兒自己動手。久而久之,無形中就剝奪了幼兒應有的練習和鍛煉的機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最終導致其無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外部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樓群式建筑物的形成使現代家庭住房條件逐步改善,獨門獨戶的居住現象日益增多,降低了人際交往頻率。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成人喜歡把孩子安置在家中獨自游戲或與有限的幾個家庭成員交往。長此以往,使幼兒一旦面對陌生環境和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恐懼和無能為力。
從以上現象我們可以看出,幼兒軟弱缺乏自信可能與其生活環境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取決于教育者的教養方式及教養態度。要消除幼兒的軟弱心理,培養幼兒健康自信的性格,就要從教養態度及教養方式入手。
著名的心理實驗“羅森塔爾效應”即美國心理學家從一所小學的幾個班中進行隨機抽樣,列出一些學生的名單,告訴教師名單中的學生特別聰明、好學、以后大有前途,教師接受了這種暗示后對這些學生抱有較高的期望,學生受到教師的積極暗示后,產生了自信心,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對幼兒懷有美好的期望,經常給予積極的暗示,就能將成人的期望轉化成孩子的自信,轉變為良好的自我期望。
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可運用多種積極暗示法,在日常活動中不斷嘗試,有助于幼兒的自信心培養和良好個性的逐步形成。
(一)通過言語暗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言語暗示不是直接對幼兒進行表揚或批評,而是通過講故事、打比喻、作比較等方式把自己的觀點、要求巧妙地表達出來。同時,教師還可從幼兒能接受的起點開始,遵循幼兒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使幼兒通過努力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
(二)通過動作暗示,增強幼兒的活動能力
動作暗示,就是用體態語言把教師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讓幼兒借助某種信號和受到某種啟發,從而使他們掌握某種技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力強的幼兒往往都較自信,這足以說明能力在幼兒獨立性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所以教師可利用各種機會,力求通過動作暗示,幫助幼兒獲得他們年齡段能夠掌握的多種能力,包括認知能力、運動能力和交往能力。幼兒每次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教師要由衷地鼓勵幼兒,讓幼兒從教師的暗示中感受到賞識,進而獲得成功的喜悅,他們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助于幼兒們形成堅強的性格。因此教師一定要耐心地讓幼兒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動,切不可包辦代替。當幼兒遇到困難時,也可用動作暗示法,給他一些支持,鼓勵幼兒獲得某種能力,使幼兒在掌握某種能力的過程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滿足自信的需要,體驗獨立和成功,但當幼兒沒有取得成功時,鼓勵、賞識他們所作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
(三)通過表情暗示,初嘗成功的喜悅
人的表情能夠傳達出多種情緒情感和信息,是能通過暗示對象做出相應的反應的。在幼兒眼里,老師的微笑、點頭意味著贊許,幼兒在辨認教師的眼神、表情、體態語及動作中得到了積極的暗示時,便會產生自豪感,進而樹立自信心,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愿望,大膽探索、思考問題,樂于與周圍人進行交往,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增加成功的愉悅,促進自信品格的形成。
積極暗示法的運用能有效地傳遞和表明教師內心對幼兒的良好期待,但在實踐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學會等待
孩子的進步不是一帆風順的,自信行為和表現有時會出現停滯和倒退,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暫緩為孩子提出新的要求。
例如,蘭亭是筆者的學生,一個內向的孩子。某天下午,當孩子們都在高興地玩結構游戲的時候,她的媽媽來接她,筆者便走過去和她道別,可是她卻一聲不響地站在那兒像從前一樣一言不發。筆者與她交流,可卻得不到回應。作為教師此刻內心有些急切,但一直要求自己忍耐住,千萬不要著急,見她仍然一言不發,筆者便轉了個彎說:“今天不說了,明天一定會說的,是嗎?”沉默了好一會兒,終于聽見蘭亭低聲說了一句:“是的。”第二天下午,她果然兌現,離園時主動地跟筆者揮手說了聲“再見”。可見,當孩子產生一定困難時,教師不要使其感到過于緊迫,不然就會壓抑他們,使他們產生反感和抵觸的情緒,更會疏遠于他人,有礙其自信性格的發展,而應延緩教育計劃,靜靜地耐心等待幼兒感到輕松、自然,待適宜的時機再進行教育引導。
2.正確表揚,積極鼓勵
表揚和鼓勵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它們在培養幼兒自信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因為這是外界對個體所做出的積極評價和態度。但在運用這些手段時,我們應注意到表揚的內容必須要具體、及時。這樣的語言易于幼兒理解和感知,比泛泛的“你真棒”更加直接有效。另外,表揚和鼓勵不能濫用,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說:“空洞的表揚和假意的鼓勵是愚弄不了兒童的。”
3.創設條件,強化行為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和最樂于參加的活動,它最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在游戲中,我們注重為幼兒創造輕松愉快的環境,積極加以利用,使其有效發揮幼兒的潛能。當幼兒玩得最開心、最盡興的時候,他們的多種器官都會最大限度地得到使用,他們會表現出無拘無束、非常放松的狀態,或大聲笑幾聲,或非常投入地參與。為此,教師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進行因勢利導,引導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大膽表現自己,使他們更多地展現其自信和自主的風采。教師要及時運用語言進行強化,使幼兒的自信行為得以鞏固,并形成動力定型。
4.家園協調,優化環境
在培養幼兒自信個性上,教師應注意積極做好家長工作。教師要及時與家長做好聯絡和溝通,充分發揮不同的家園溝通形式的作用,做到家園同步,協同發展。尤其當教師發現了孩子的點滴進步時,要立即與家長做好反饋。因為家長知道孩子的變化后,自然也會大大地表揚和鼓勵孩子,同樣孩子的優點也會得到鞏固和提高,從而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同時,只有讓幼兒在集體賞識和贊譽的氛圍中感到輕松、愉悅,產生良好的心境,才能較好地發揮主動性,展現出他們更為自信的一面。
當然,幼兒自信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大,只要教育得當,其不良性格是可以得到糾正的。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積極暗示法的價值和作用,認真研究、巧妙加以運用,相信它將對幼兒自信個性的形成及和諧、健康的成長起到顯而易見的功效。
責任編輯 晴 天
袁 輝(1968—),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半山園小學附屬幼兒園,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