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軍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蓮塘林業站 福建南平 353400)
對林下經濟效益影響因素調查及分析
袁正軍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蓮塘林業站 福建南平 353400)
林下經濟,是這幾年來,農業結合林業一起發展的新的模式,林下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加,也拓展了更多的就業渠道,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無論是在保護森林的資源方面,還是保護林地的生物的多樣性方面,或是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方面,都具有促進良好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保護健康的生態環境的作用。本文主要調查分析,影響林下的經濟效益發展的一些相關的因素,并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林下經濟效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據的理論指導,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思想,全方面推進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林業的發展重點,就是加強林業經濟的項目建設,并且同時需要嚴格保護林業的森林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產業經濟,不能僅僅是由木材生產為主的經濟效益,要在以生態建設為主,保護環境資源,從而實現林下的經濟效益的轉變發展表格。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推進生態的文明建設,更好的創造林下經濟效益,創建美好的生態家園。本文的研究如下。
我國的林下經濟中,單獨的林產品的產量在全世界都是排在前面,同樣的,農業經濟的產品產量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我國在這兩方面,都算是產品的進出口大國。我國在林業產業方面還不算是一個強國,相對于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林業跟農業的結合下的經濟,卻沒有被合理的開發利用起來,所以為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對林下的產業要加強重視。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成為了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在發展林下經濟的同時,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改善,這也是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道路。
2.1 森林資源的覆蓋率低,所以效益創造能力低
根據,國家公布的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結果,在我國的一個森林覆蓋率,相比較世界的總體水平來說,要嚴重低于,還不到全球的平均水平的2/3,從森林面積的人均占有量來說,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所以按照傳統對林業的經濟的資源利用,對木材的供需來說,供需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嚴重。林木資源的短缺,會成為我國林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局限因素。而森林資源的短缺現狀,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且影響到全球的氣候。所以,要想發展林下的經濟效益,首先要讓森林資源的基礎有更大的負荷力,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2.2 原始林下經濟發展的方式,太過的粗放
我國的林業大部分,都覆蓋在在經濟發展落后的山區,以及丘陵等的地區,所以原始的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比較的直接,以及粗暴的。表現方面,林業在經濟發展時,只考慮經濟的效益方面,對整個生物圈的生態環境缺少了保護效益意識。然后在對于林業的創造效益的技術能力方面,創新的能力很落后。包括對新技術,以及新的設備的使用率,非常的低,所以在科技成果方面,林業產業在科技的貢獻率這一塊,非常的低。所以由于缺乏自主的知識產權,所以在經濟的產品生產的領域,因為沒有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所以我國就會被淪為原料,以及初級產品的供應者。
2.3 我國的林業產業的構造不合理
林業產業的發展的方式鏈單一,所以這也就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這也是局限林下經濟的效益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林下經濟的產業的發展階段,主要是停留在傳統的林業經濟中,只注重林木的培育的培養,以及對木材的采伐,在林下的養殖方面卻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忽視了林下經濟發展的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以及建設。主要表現方面:①結構的單一性,然后規模小,并且經濟產業的基地的建設遲緩,沒有進行多元化的發展。②林下經濟的產業發展緩慢,林業結合農業的產業,還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并且產業的鏈條短,銷售渠道窄,并且在服務的機構上面也不完善。對林下的經濟產品的加工,以及轉化效益方面低下。這是生產的工藝,以及生產的設備的落后,沒有將資源合理的利用,轉化成經濟效益。由于在品種結構的不合理,比如在林下的種植業果品的生產方面來說,主要以低檔的果品為主,高檔的精品果品就很少;并且是以常見性的品種居多,新品種少;然后就是都是季節性的果品,適宜加工的產品少。這樣的一個現狀,所以林下的經濟產品,沒有適應市場的競爭力,就沒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2.4 林下經濟的法制不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大
在當下的林下發展的形勢下,我國對于林下經濟的法規建設,不健全,這嚴重局限了林下的經濟發展。并且在政府的方面,對于林下的養殖,以及種植業方面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到位,所以作為開展林下經濟發展的人來說,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資金等方面投入,冒更大的風險。
3.1 提高我國林業的森林資源負荷承受力
以單一的木材為主的林業生產的模式已經落后,所以為了符合生態的林下經濟的發展,以及建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要提高我國的林業的森林資源的負荷力。要加強林業的承載力,這滿足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這也需要創新的技術作為支撐。一方面要抓好對林業的培育,增加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一方面要遵照循環的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強對資源的重復性的使用開發。比如,在我國華中等地域的自然條件有著優勢地位的地區進行開發,采取集中型,以及創新型的基地規模化生產,這樣可以對天然的森林資源進行保護,以及同時滿足了對資源的原料需求,也創造了經濟的效益。
3.2 引進新技術,用創新技術對林下的經濟產品進行加工
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要以科技的創新為先導,來建立林下經濟的產品效益的創新發展。林下經濟產品,主要是銷往市場,所以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用科技技術來作為核心,綜合發展林下的盡經濟產業鏈,促進林下的經濟產品的生產力,在同時,增強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保護。所以,只有在生態環境,市場需求,資源利用,以及經濟效益,這幾個方面做到了一定的平衡,才可以改變犧牲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來獲取經濟方面的效益。所以,加大對林下產業的可持續的發展,要增強林下產業的生態建設中的創新技術。利用現有的先進的科技技術,全方面的提高林下經濟的的綜合產業的水平,從而實現林下經濟效益的提升。
3.3 多元化林下經濟的產業鏈
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產業發展模式,多元化的發展,才可以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改變單一的林下的產業布局,改善結構的不合理,增加相關的產業鏈,讓林下的經濟產業鏈多元化的發展。只有多元化的發展林下的經濟產業,才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開展多元化的發展,需要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加大對新產品的研發。要加大自身對原材料的加工,以低層次的原料加工,轉為高層次的加工。需要對種植業,以及養殖業的產品的多樣化發展。對落后的產業,進行淘汰,對傳統的產業,進行改造,對新興的產業,進行培育。只有調整了林下經濟產業的產品結構,才可以大力的發展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實現林下經濟的效益增長。
3.4 加強對林下經濟產業的扶持,以及法制的制度
只有政府部門,加強對林下經濟產業的扶持力度,才能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化,改善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保護。通過運用法律體系,來維護林下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只有以政府為主的補償的投入制度,生態環境才可以更好的得到保護。
林下經濟,作為農業結合林業發展的新的經濟模式,既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改變了傳統的作業模式,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都全面實現小康生活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通過對林下經濟的調查分析,對影響林下的經濟效益發展的一些相關的因素做出了一些分析,并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為林下經濟的發展,貢獻了一份綿薄之力。
[1]劉小矛.影響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因素分析[J].科技研究,2014.
[2]胡佳.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3]韓鋒.林下經濟發展及對林農影響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5.
[4]蘇瀟.林下經濟發展分析與評價初探[D].福建農林大學,2016.
F326.2
A
1005-7897(2017)06-0114-02
2017-2-22